传感云与边缘计算

978-7-115-66156-2
作者: 王田王文华徐旸
译者:
编辑: 贺瑞君
分类: 其他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从传感云的产生与发展切入,首先介绍传感云的基本知识,并着重指出它与边缘计算的关系及发展现状。随后讨论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数据收集技术、数据清洗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资源优化技术、信任评价机制、可信服务选择技术、隐私与安全技术,以及基于边缘计算的联邦学习。最后介绍传感云未来发展的新风口—分布式边缘智能。 本书适合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和电信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传感云与边缘计算

ISBN:978-7-115-66156-2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版  权

著    王 田 王文华 徐 旸

责任编辑 贺瑞君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 容 提 要

本书从传感云的产生与发展切入,首先介绍传感云的基本知识,并着重指出它与边缘计算的关系及发展现状。随后讨论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数据收集技术、数据清洗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资源优化技术、信任评价机制、可信服务选择技术、隐私与安全技术,以及基于边缘计算的联邦学习。最后介绍传感云未来发展的新风口——分布式边缘智能。

本书适合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和电信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

专家推荐

在这个万物互联、智能共生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社会进步。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传感技术和边缘计算的核心理论,还结合实际案例,展现了这两项技术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本书致力于探索传感云与边缘计算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我相信,无论是对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还是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蒋昌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自200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简称传感网)列为未来十大突破性技术之首以来,传感网作为物联网的基石,已经经历了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深刻变革。本书深入探讨了传感云系统如何借助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来极大地提升传感网的性能。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展示了传感云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传感云与边缘计算如何融合发展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曹建农,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署理副校长

本书作者不仅回顾了传感云的发展历程,还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21世纪初,人们对传感网的研究逐步从单纯的数据采集阶段迈向更加复杂的智能分析阶段。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传感云系统不仅能够高效处理分散在各地的传感器数据,还能够通过云端的集中处理,为决策支持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本书特别突出了传感云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中的潜力,为揭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趋势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对关注物联网与云计算前沿技术的读者而言,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扇通向云端智能技术未来的窗口。

——吴杰,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云计算研究院院长

自2000年传感网的概念被提出以来,末端传感网和边缘网络一直是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传感网与云计算的结合日趋紧密,传感云系统应运而生,为传感网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由于边缘处理设备既具有计算能力,又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底层传感器设备,可以弥补云计算的弱点,因此边缘计算成为新热点。本书作者在物联网、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深耕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本书是作者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晶,值得一读。

——苏金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教授,CCF会士、CCF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

本书全面解析了传感云系统如何从最初仅具备简单的数据采集功能,发展到如今能够提供深度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支持的高级平台。在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紧密结合,如何在2010年前后为传感网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书中不仅探讨了传感云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中的优势,还深入分析了其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的巨大潜力。对那些希望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更精准决策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重要资料。

——陈贵海,南京大学教授,IEEE/CCF会士

本书深刻揭示了传感云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在数据捕获和处理中的重要性。作者在本书中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传感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深入探讨了其与边缘计算结合的必然性。针对二者结合过程中涌现的新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及任务卸载机制等,作者不仅精准地提出了问题,更创造性地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分布式边缘智能的应用,实现了更快速、更精准的本地决策,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是一本引领未来智能技术发展的指南,值得一读!

——王兴伟,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严密的逻辑结构,全面回顾了传感云及边缘计算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了当前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是一本在传感云领域内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涵盖了从数据采集到资源优化配置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作者对技术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本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梳理了研究热点,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本书填补了国内传感云专题图书的空白,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入了前沿研究成果,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本书对推动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是该领域专业人士的必备读物。

——李克秋,天津大学教授,IEEE/CCF会士

从概念起源到技术细节,再到应用实践与未来展望,本书层层递进,为我们揭示了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无限潜力。本书不仅详述了数据收集、清洗、存储的全过程,还探讨了资源优化、信任评价、可信服务选择等关键议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隐私与安全技术、边缘智能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与挑战。这些都是当今技术前沿的热门话题。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智能物联网的未来。

——李向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信息与智能学部执行部长,IEEE会士

翻开《传感云与边缘计算》,让我们一同探索技术的无限可能,为曾经的想象插上翅膀,共赴万物互联、智能共生的美好未来。

——刘云浩,清华大学教授、全球创新学院院长,ACM/IEEE/CCF会士

前  言

2003年,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简称传感网)列为未来十大突破性技术首位。2004年起,作者开始研究此领域,当时“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这个概念尚未广为人知。作为物联网的基石,传感网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捕获能力,还促进了信息空间与实体世界的深度融合。初期,作者的研究重心主要是数据采集方面,当时传感器节点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化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然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2010年前后,传感网与云计算的相互结合日趋紧密,进而诞生了“传感云系统”,为传感网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该系统依赖云计算所提供的强大算力和存储资源,不仅改进了传感网的功能和性能,还通过云端集中处理分散的传感器数据,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有力依据。此外,传感云系统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为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随着底层传感器种类和应用数量的显著增长,传感网产生的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这些数据在异构终端接入传感网后形成并积累,继而被传输至云端进行处理,并最终反馈至终端,以指导业务操作。这个过程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极大,不仅使异构设备接入充满挑战,还会带来数据传输时延和隐私泄露的风险。与云计算模式相比,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EC)由于靠近终端设备,具备本地计算能力且地理分布广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底层传感器设备,从而弥补云计算的缺陷。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强调“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2022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联合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面向视频内容、图形渲染及空间计算等虚拟现实特色业务需求,发展融合云计算、边缘计算、沉浸式计算等支撑虚拟现实的多节点算力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云网边端的高效安全协同”。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边缘计算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处理数据。与传统云计算相比,边缘计算可以在网络边缘部署算力等系统级资源,从而缩短计算密集型任务的处理时延,减轻云端的带宽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隐私。这使得底层传感器设备收集和产生的数据能够在更靠近设备本身的地方进行处理,而不是远距离传输到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或云端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服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边缘计算为应对传感云遇到的挑战提供了思路。那么,传感云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它们能为信息技术带来怎样的变革,又将如何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来寻找新的机遇?我们基于多年在物联网、边缘计算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积累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撰写了这本书,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参考。书中主要介绍了传感云的概念和发展概况,重点梳理了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系统的研究内容和热点,并在厘清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还探讨了其典型应用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传感云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连接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重要载体,对物联网等成果的落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却没有相关图书,本书将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分为10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介绍传感云的产生与发展、基本知识和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关系及发展现状;第2章~第4章分别概述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数据收集、数据清洗和数据存储技术;第5章介绍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资源优化技术;第6章给出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信任评价机制;第7章介绍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可信服务选择技术;第8章从数据的角度概述基于边缘计算的传感云隐私与安全技术;第9章以模型清洗、模型参数和边缘设备选择为切入点,介绍基于边缘计算的联邦学习;第10章概述传感云未来发展的新风口——分布式边缘智能,着重介绍边缘智能的概念、发展,以及分布式边缘智能架构、典型技术及应用。

本书内容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为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作者团队的协同工作和辛勤付出。团队成员为本书的顺利完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是(按姓名拼音排序):黄凤怡、李果、李雨婷、梁玉珠、刘海慧、梅雅欣、彭子豪、吴尚睿、徐常福、曾建电、张广学、钟文韬、邹浩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国内外同行和业内人士的鼓励和支持。蒋昌俊教授、贾维嘉教授、曹建农教授、吴杰教授、苏金树教授、陈贵海教授、王兴伟教授、 李克秋教授、李向阳教授、刘云浩教授等,我曾不止一次当面(或线上)向他们请教,书中很多观点源自与他们的讨论交流。同时,感谢中国工信学术出版基金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最后,对参与本书编辑和出版的人员表示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人民邮电出版社提供了很多关于出版的专业意见和支持,在此特向本书的责任编辑贺瑞君致谢。

传感云和边缘计算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迅速,作者管中窥豹,犹恐不及,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

王田

2025年6月30日

第1章 概论

传感云(Sensor Cloud,SC)是传感网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结合的产物[1,2]。传感网通过分布式的传感器节点实现数据的采集和监测,为云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和实时的信息支撑。云计算技术为传感器数据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使得数据分析和处理变得更加高效。二者的协同作用为传感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传感云允许传感器数据通过互联网连接到云端,进行实时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3]。传感云的目标是提供一种高效的方式来处理传感器生成的大量数据,以便实现更好的决策和应用。这种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4]

传感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在萌芽阶段,传感网和云计算的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经有一些设施和技术为传感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传感网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传感云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一些初步的传感云解决方案。在近10年里,传感云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随着云计算平台和传感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逐渐增强,许多行业开始广泛应用传感云技术。

传感云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传感器和设备、云计算平台、数据分析和实时通信等多个关键要素[5-7]。传感器和设备负责采集多元化数据,如温度、湿度、位置、图像等。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到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提供了计算和存储资源,以便处理大规模的传感器数据。传感云的发展离不开多项关键技术的支持。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和无线技术确保了传感器数据的可靠传输。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弹性计算、云存储和容器化等功能,以进行庞大的传感器数据和支持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和实时数据处理,有助于通过数据挖掘洞察本质和预测未来。安全技术确保传感器数据的隐私和完整性,同时防范网络攻击。

目前,传感云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8-10]。在智能城市中,传感云被用于监测交通流量、环境质量、能源使用情况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农业领域,传感云被用于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工业领域亦受益于传感云的实时监测能力,它不仅能够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态,还能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效率。在医疗保健领域,传感云被用于实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为医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使得远程医疗服务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章将详细阐述传感云的产生及其发展,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传感云的本质和意义,为后续章节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传感云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将从传感云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详细介绍传感云的演进和广泛应用。

1.1.1 传感云的产生背景

传感云巧妙地融合了传感网与云计算技术,构筑起一个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平台。它通过各种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方式,首先从各种物理环境、设备和系统中获取大量数据,然后通过云计算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各种智能服务和应用。传感网和云计算的兴起是传感云产生的重要背景因素。本小节将以传感网、云计算为切入点,介绍传感云产生的背景。

1.传感网的兴起

传感网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检查外部世界的传感器。传感网中的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通信,因此网络设置灵活,设备位置可以随时更改,还可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连接[11]。传感网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了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于传感网的基础设施。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小型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各种环境中,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位置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以供分析和利用。它们的出现使得传感网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监测,为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12]。传感网技术的兴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通过将物体赋予智能,将各种设备用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传感网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2.云计算的崛起

云计算是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方式,它允许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计算机终端和其他设备。这一概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计算的模式,将计算能力从本地设备转移到远程的云服务器上,由云服务提供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CSP)管理和维护。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计算和资源提供视为一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访问这些服务,而无须关心服务底层的基础架构[13]

随着各种网络设备和传感器的广泛部署,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云计算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使其成为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的理想选择。传感网设备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上,而云计算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处理。云计算已经改变了人们对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方式,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更灵活、更经济和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它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资源,而无须面对传统计算模式中的复杂挑战。

3.传感云的诞生

随着传感器的广泛部署和数据规模的增加,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变得不再适用。传感器数据的辐射范围广泛,涵盖多个领域,如气象、地理信息、健康、工业生产等。这些数据通常是实时生成的,需要快速分析和处理,以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4]。然而,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仅在本地服务器或个人计算机上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这些方法在面对大规模数据和实时性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数据量庞大也造成了传输和存储的成本高昂,再加上处理速度变慢,这些问题让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开始积极寻求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数据。于是,传感云应运而生。

传感云的核心思想是将传感网生成的海量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结合,以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传感器会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而无须在本地存储。这降低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成本,并确保了数据的及时可用性[15]。一旦数据到达云端,云计算技术就可以利用大规模的计算资源和分布式处理能力来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这意味着即使数据量巨大,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有用的见解。

传感云是一个复杂而高效的系统,旨在处理大规模的传感器数据并提供云端服务。为了更详细地理解其工作原理,下面深入探讨传感云的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在传感云的基本框架中,存在两个关键层次:物理节点层和虚拟节点层。

图1.1 传感云的基本框架

1)物理节点层。在物理节点层,每个传感器节点都配备了自己的控制和数据收集机制。这些传感器节点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应用而异。例如,在森林监测应用中,传感器节点可能被配置为监测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等环境参数。而在目标跟踪应用中,传感器节点可能会实时监测目标的地理位置、速度和移动轨迹等信息。这些传感器节点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涉及广泛的领域,通过它们实时收集的数据形成传感云的核心。物理节点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的采集和初步处理。传感器节点负责将实时生成的数据传输到虚拟节点层,以便进一步地处理和分析。这一层还负责与虚拟节点层的对接,确保数据能够有效地传输到云端。

2)虚拟节点层。虚拟节点层在传感云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负责云端资源的管理和调度,以便高效地处理大规模的传感器数据。虚拟节点可以看作云端的代理,它们不仅管理物理节点的资源,还调度和管理云端的服务。因为虚拟节点的存在,终端用户不必关心传感器节点的具体位置或运行细节,只需向传感云系统发出请求;虚拟节点将负责分配任务和资源,确保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使得基于传感器的云端服务变得更加操作简便和用户友好。虚拟节点层不仅提供存储服务,还具备实时响应能力。当出现紧急请求时,传感云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确保及时提供所需的数据或服务。

通过物理节点层和虚拟节点层的协同工作,传感云系统实现了大规模传感器数据的高效处理和云端服务的及时响应。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环境监测,还是物流追踪,各个领域都能够充分利用传感云系统做出更好的决策、实行更优化的运营,并获得更便捷的服务。传感云系统的发展前景无疑令人期待,这将继续推动传感网和云计算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传感云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是一种技术,还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将数据和计算能力带入了物理世界的方方面面。

1.1.2 传感云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概念到今天的广泛应用,传感云的发展充满了创新和技术突破。本小节将详细探讨传感云的发展历程(见图1.2),着重介绍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关键里程碑。

图1.2 传感云的发展历程

1.早期概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传感云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当时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传感网的概念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个阶段,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思考如何有效地将物理世界的数据与云计算结合,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传感云概念的萌芽期,尽管当时的技术和资源有限,但这种愿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个阶段诞生了一些早期的实验项目,旨在探索传感云的潜力。这些项目通常是小规模的试验,使用有限的传感器和云计算资源。例如,一些城市开始在城市中部署气象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天气条件;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到云端,供气象预报和城市规划使用。虽然这些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但它们引起了更多的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兴趣,为传感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准化工作和技术成熟(2011年至2015年)

进入2011年,传感云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准化工作成为推动传感云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国际标准组织开始制定传感网相关的标准,包括数据通信协议、安全性标准、云计算接口标准等。这些标准化工作让不同厂商和组织可以更好地协同工作,提升了传感云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这个阶段表明传感云技术不再是一些零散的实验项目,而是逐渐朝着更加成熟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本身也得到了改进。传感器变得更小、更便宜、更节能,并具备更强大的功能。传感器的电池使用时间延长,这使得它们可以在野外环境中长时间运行,从而收集更多的数据。云计算平台变得更加强大、可伸缩和稳定,能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流,同时具备高度的可用性和安全性。这些技术的进步为传感云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大规模部署和应用多样性(2016年至2020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传感云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规模部署和应用多样性成为其显著特征。在这个阶段,传感云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小规模试点项目,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创新和便利。

传感云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可以利用传感器网络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关键因素,以更精确地决定何时种植、灌溉和收获农作物。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节约了水资源和能源。农业领域的传感云应用多种多样,涵盖了从粮食生产到果园管理的各个方面。

制造业领域也受益于传感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商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监测设备状态,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这有助于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传感云技术让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逐渐成为现实,工厂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传感云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患者可以通过佩戴各种传感器设备来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这些数据可以被实时传输到医疗云中,让医生可以远程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传感云还支持远程医疗诊断和手术,为医疗保健体系的改进提供了新的途径。

智能城市项目也广泛采用传感云技术,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效率。传感器可以监测交通流量、空气质量、垃圾桶状态等信息,这些数据可用于城市的实时管理和长远规划。城市可以通过传感云技术优化交通信号灯的运用,从而改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此外,智能城市管理体系还利用传感云改进能源管理、公共安全和紧急响应系统。

总之,传感云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不仅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便利,还为传感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与人工智能的融合(2021年至今)

近年来,传感云技术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融合成为传感云发展历史的重要部分。这为传感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智能性和自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1)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传感云系统存储着大量的实时数据,而AI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分析这些数据,以识别模式、预测趋势和做出决策。例如,在农业生产中,AI算法可以分析土壤和气象数据,为农民提供种植建议,同时根据实时条件进行灌溉控制。在构建智能城市中,机器学习可用于交通管理,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流量情况来优化信号灯配时,以减少交通拥堵。

2)智能感知和响应。传感云系统与AI集成可以实现智能感知和响应。传感器可以收集环境数据,AI算法可以解释这些数据并识别事件。例如,在环境监测中,传感器可能探测到异常的污染水平,AI算法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立即触发报警并通知相关部门。这种实时响应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

3)自适应性和优化。传感云系统与AI的结合还使得系统更具自适应性,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自动调整系统行为。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机器学习可以监测设备状态,并根据数据预测设备故障,从而进行及时维护,缩短停机时间。这种自适应性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4)安全性和隐私。AI还可以用于加强传感云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它们可以检测异常行为、防范入侵尝试和数据泄露,从而提供更强大的安全性保障。

传感云技术与AI的融合和发展还蕴藏着许多潜力和机会。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传感云系统的性能,还为更多智能化应用和服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传感云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包括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更强大的云计算平台、更智能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1.2 传感云的基本知识

本节首先阐述传感云的概念。然后,介绍传感云的特点,包括透明性、实时处理和多维度数据服务、传感器管理和维护、多用户数据共享和协作。这些特点突出了传感云系统的灵活性、实时性、管理性和协作性,使其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接下来,介绍传感云的系统架构,阐述了其与传感网的不同之处,强调了传感云对底层传感器节点更多的访问权限,以及能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维护和管理服务。最后,介绍传感云的实际应用,包括远程医疗、环境监测等重要应用。

1.2.1 传感云的概念、特点及系统架构

本小节将从传感云的概念出发,介绍传感云的特点及系统架构。

1.传感云的概念

传感云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和传感网技术的解决方案,旨在对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中生成的数据进行高效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16]。如图1.3所示,在智慧电梯的应用中,多种传感器被部署,并通过边缘网关接入传感云系统。这些传感器可以监测电梯的各种参数和状态,如温度、湿度、电梯运行时间、故障信息等。这些数据对电梯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高效的方式来采集和管理。边缘网关预集成平台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平台支持亿级海量连接和百万级高并发,可保证大量设备接入和长时间设备连接,允许企业随时随地查看电梯数据和使用情况,及时了解电梯的维护和保养信息,也便于政府统一监管。

图1.3 传感云在智慧电梯中的应用

传感云是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领域兴起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将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的新兴领域[17]。传感云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包括移动云计算(Mobile Cloud Computing,MCC)、传感网的普及以及嵌入式系统和云计算技术的进步。下面将对传感云的定义、重要研究领域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传感云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综合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可视化和远程管理平台,可利用强大的云计算技术提供出色的数据可扩展性、快速可视化和用户可编程的分析功能。传感云将物理世界中的传感器数据连接到云端,并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来存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这为用户提供了实时访问传感器数据、分析数据和监控远程传感器节点的能力。

传感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方面,下面介绍其中一些关键的研究领域。

1)传感网与云计算集成。传感网是由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用于收集数据。将传感网与云计算结合,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分析,从而支持各种应用,如智能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和农业生产服务。

2)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物联网是将物理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概念。传感云为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使得从各种设备和传感器中收集的数据可以在云端进行分析和应用。

3)健康数据管理。传感云在健康护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允许从身体传感器网络(Body Sensor Network,BSN)中收集健康数据,并将其传输到云存储库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有助于实现远程健康监测和个性化医疗服务。

4)车载云计算。车载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车载网络、嵌入式设备和云计算技术来实现更智能、互联的车辆系统。传感云在车载云计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车辆控制。

传感云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技术范式,它将传感器数据与云计算结合,为各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扩展,传感云将继续推动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便利。

2.传感云的特点

传感云通过虚拟化感知服务,允许使用物理传感器。这种虚拟化显著扩展了服务能力的边界,并可以促进临时任务的执行[18]。各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所有者可以将其数据上传到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端,以进行存储、监控和进一步处理。传感云具有以下特点。

1)透明性。传感云系统在传感器类型的使用上具有出色的透明性。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轻松获取来自不同传感器所有者的服务,而无须担心这些传感器的物理位置和访问规则[19]。这一特点的重要性在于,用户无须事先了解传感器的细节,即可访问各种数据源。这极大地简化了数据获取的流程,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资源。这种透明性为跨领域数据集成和协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使不同行业的数据能够相互叠加和共享,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和应用。

2)实时处理和多维度数据服务。传感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异构数据源的实时处理。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数据的实时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需要做出关键决策的情况。传感云提供多种类型的数据服务,包括数据分析、实时监控、高效存储和计算等[20]。这种多维度的数据服务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服务,确保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数据,从而支持关键决策的制定。例如,在监测环境污染方面,用户可以实时获取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数据,同时使用数据分析服务来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趋势,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

3)传感器管理和维护。与传统方法不同,传感云不仅将传感器数据作为一种服务,更专注于通过云计算平台管理传感器。这意味着传感云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传感器的注册、配置、监控和维护。传感云使传感器更容易部署和维护,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例如,在智能农业中,传感器节点可能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而传感云可以通过远程监控满足这些管理需求,降低实地维护的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多用户数据共享和协作。传感云系统还支持多用户数据共享,这有助于降低传感网与多个用户之间的数据收集成本。共享数据还可以减少冗余数据捕获,提高整体效率。这种数据的共享和协作理念使得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传感器网络所提供的数据资源,从而拓展了应用领域并推动了创新。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多个部门和组织可以共享交通传感器数据,以实现更好的交通管理和道路规划。

3.传感云的系统架构

与传感网不同,传感云提供了对底层传感器节点的更多访问权限,并为更大范围的用户提供维护和管理服务。用户可以定义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直接由传感云提供。在传感云中,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对象通过传感网进行互连。因此,传感云模型必须具有灵活的分层架构。传感云模型中的数据交换设计为3个部分,即物理世界、虚拟世界和应用程序。传感云模型不仅充分考虑了传感网和云计算的编排,还揭示了确定传感器或最终用户之间连接的数据传播形式和特定功能。在数据质量方面,云计算促进了传感网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提取,可以准确、智能地管理和控制物理世界。

图1.4所示为4层的通用传感云架构,包含基础设施层、控制层、服务管理层和应用层。

图1.4 4层的通用传感云架构

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又称数据平面,位于传感云系统架构的最底层。这一层主要由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它们构成了传感云的物理节点。这些节点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基础设施层的关键特点是灵活性。用户可以在这一层轻松添加或删除各种异构传感器,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这一层是传感云的基础,直接与物理世界连接。在基础设施层中,虚拟化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允许物理传感器、虚拟传感器和虚拟传感器组之间共享。传感云系统在用户请求时通过基础设施层提供数据的预处理、上传和分析服务。

2)控制层。控制层位于基础设施层之上,负责协调和管理基础设施层中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这一层的任务包括任务划分、数据传输、供应管理、数据可视化和监控。控制层通过安全通道上传基础设施层生成的数据。供应管理器提供了虚拟传感器组的自动供应功能,这在预定义的工作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虚拟化管理器负责设置虚拟化传感器组。此外,控制层还提供了对相关数据的监控和管理,这些数据是虚拟服务器代理接收和监控的。这一层的作用是将底层物理数据整合并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3)服务管理层。服务管理层(或称中间件层)的任务是通过地址和名称将服务与请求者匹配。由于该层的特点,构建者可以忽略硬件平台之间的异构性问题,直接进行后续操作。服务管理层充当了传感云的中间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并基于网络协议给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4)应用层。应用层是传感云体系结构的最顶层,负责满足用户的服务请求。这一层主要关注商业应用,通过传感云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通信和运营。应用层对于传感云至关重要,因为它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智能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应用层的任务包括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决策的制定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这一层的功能直接影响传感云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它是用户与传感云系统互动的接口。

1.2.2 传感云的应用

传感云具有快速接入、数据云存储、随时随地访问、按需服务等优点,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与传统的传感网相比,基于传感云的新型应用可为用户提供数据的云存储与云处理、移动访问和传感网的远程控制等服务。用户不再需要购置或部署传感网,也无须关注节点的位置,使用或控制云服务器提供的虚拟节点即可满足服务请求。虚拟节点是由物理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用户可视节点,根据用户需求而创建,并随着服务停止而销毁。当服务复杂度较高时,不同功能的虚拟节点可以组成虚拟节点组,协作完成服务。单个物理节点可以参与多个虚拟节点的组建,单个虚拟节点也可以参与多个虚拟节点组的组建,这种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节点的利用率,为传感云服务的高效率和多样化提供了便利。传感云的应用广泛,可以应用在远程医疗、军事领域、目标跟踪、气象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

1.远程医疗

在医疗领域中,传感云技术的应用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患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医疗传感器的广泛使用,如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传感器,使医生能够实时获取患者的生理数据,从而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21]。以下详细讨论传感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益处。

1)患者监测。传感云技术使患者的生理数据监测变得更加便捷和实时。这项技术通过可穿戴传感器设备或植入体内的传感器,实现了患者的生理数据监测变得更加便捷和实时。患者可以轻松佩戴这些设备,用于收集关键的生理数据,如心率、血糖水平、体温、血压等。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连接到云端,被实时上传并存储在云服务器上。这意味着医生可以随时远程访问这些数据,而不必要求患者到医院进行定期检查。这种实时监测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趋势,随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这对于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通过传感云技术,患者可以获得更便捷、实时的医疗监测,医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数据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在医疗领域,患者的生理数据需要具备高度的实时性和精确性。高度实时的生理数据对于监测患者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健康风险至关重要。传感云技术通过传感器将患者的生理数据实时上传并存储在云服务器上,确保医生能够随时获取到最新的患者信息。这意味着医生可以迅速做出决策,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此外,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改进也提高了数据的精确性。现代的传感器具备更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减少了误差和测量不准确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更精确的治疗计划,并更好地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传感云技术不仅提高了医疗数据的实时性,还增强了数据的精确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医疗服务,确保他们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

3)远程医疗诊断。通过传感云技术,无论患者身在何处,医生都能够随时获取患者的生理数据,从而进行远程医疗诊断。这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患者不再需要频繁前往医院,特别是对那些地理位置偏远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这是一项重大的改进。远程医疗诊断可以及时拯救生命,因为医生可以实时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此外,传感云技术促进了医生之间的协作和知识分享。医生们可以在云端平台上讨论患者病例,分享专业见解,并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种协作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使医生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多个患者的健康情况。

4)跨地域协作和咨询。针对特殊的疾病或医疗情况,有时需要多位医生跨地域协作和咨询。传感云技术可通过在线平台将世界各地的医生连接起来,共享患者数据、医疗案例,并交流专业见解。这种跨地域协作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医生们可以就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讨论,共同研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这对于罕见病例、复杂疾病或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的医疗情况尤为有益。这种跨地域的协作和咨询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还促进了医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5)患者个性化治疗。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收集关键数据,如生命体征、药物反应等,并将这些数据在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医生通过访问云端的数据,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独特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这包括个性化的药物剂量、康复计划、饮食和运动建议等。医生还可以根据传感器数据的实时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演变。这种个性化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干预,从而降低了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过量的风险。此外,个性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为治疗计划更贴近患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6)紧急情况响应。在紧急情况下,例如患者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其他突发疾病恶化,传感器能够迅速监测和识别生理异常,将相关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这一过程实现了无缝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患者的医疗团队可以立即收到警报,并通过远程监测平台查看患者的实时数据,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紧急措施,例如迅速派遣救护车前往患者所在地点,或者通知患者的家人和紧急联系人。这种危急情况下,迅速的反应时间是关键,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后期的康复奠定基础。

7)治疗进展追踪。传感云还可用于追踪患者的治疗进展。医生可以借助传感器数据的实时监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以评估治疗的效果,了解患者的病情演变和治疗反应。根据这些数据,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和康复过程中的调整非常重要。通过持续的监测和反馈,传感云技术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还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使医疗过程更加智能和个性化,改善了医疗领域的服务质量。

如图1.5所示,医疗领域的传感云架构主要由人体局域网络、边缘层、云层以及云端App组成,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医疗数据处理架构,在人体局域网络中,患者身上或体内安装的传感节点用于监测心跳速度、血压、体温、呼吸速度以及跌倒检测等生理活动数据。节点层中的手机、平板等设备作为汇聚节点,通过单跳或多跳的方式与这些传感器进行通信,汇总数据后传递至边缘层。边缘层在本地进行部分数据处理与过滤,减少数据上传,并在必要时将数据上传至云层的虚拟节点进一步分析与存储。云层依托强大的计算与存储能力,为医疗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提供支持。当系统检测到患者生理数据异常时,治疗人员可以通过云端App获取详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甚至可以执行医疗诊断、派遣救护车或通知患者家属等行动,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图1.5 医疗领域的传感云架构

2.军事领域

在军事领域,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对于执行任务和维护战场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些网络可以用于敌我情况监测、侦察、实时情报收集、目标跟踪等[22-24]。然而,传统的传感器网络在范围和效能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传感器网络与云计算相结合已经成为军事应用中的必然趋势,这将显著提升传感器网络的效能和覆盖范围。接下来详细探讨传感云在军事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1)扩展覆盖范围。传统的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通常分散在战场上,覆盖范围有限。通过引入云计算,传感器能够在边远地区和无人区域中收集数据,无须人工干预。这意味着军队可以更全面地监测战场情况,包括边界地带和敌方领土。通过远程数据收集,军队可以实时获取有关敌方活动和资源的大量情报,有助于提前采取行动。这种扩展的覆盖范围不仅增强了情报收集和分析的能力,还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战场的动态,以便做出战略性的或实时的决策。通过云计算支持的传感器网络,军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战场情况,从而提高了作战的效率和军事行动的成功率。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军队在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更具竞争力,有助于维护战略优势和国家安全。

2)数据的中心化管理。传感云将传感器数据进行中心化存储和处理,使数据更容易访问和维护。传感器数据通常是分散存储在传感器节点中,但通过引入云计算,这些数据可以被上传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提供了高度可扩展的存储和计算资源,能够处理大规模的传感器数据。军队的决策者和指挥官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随时随地访问传感器数据,根据实时情报信息迅速做出决策。云计算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可以在云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识别关键信息,帮助军事指挥官更好地了解战场动态。

3)弹性和可扩展性。云计算的弹性和可扩展性使其成为处理大规模传感器数据的理想选择。无论传感器节点数量如何变化,云计算平台都可以轻松应对。这种弹性允许军队根据任务需求灵活地调整传感器网络的规模,无须过多投入硬件设备。云计算的可扩展性使军队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增加计算和存储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军队可以快速扩展传感器网络,收集更多关键信息,提高战场情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实时响应能力。在军事行动中,实时情报至关重要。传感云可以提供实时数据分析和响应,使指挥官能够快速做出决策。例如,传感器网络监测到敌军的行动,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实时分析。一旦检测到潜在威胁,云计算平台可以立即向指挥官发送警报。这能让指挥官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士兵和装备的安全。云计算还支持实时协同工作,允许不同单位和指挥官之间共享和访问实时情报信息。这种实时响应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战效率,使军队更好地应对变化多端的战场环境。

5)按需访问数据。传感云允许用户按需访问传感器数据。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选择特定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查看,而不需要获取所有数据。这种按需访问可以减少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开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军队来说尤为有益,因为在战场环境中,带宽和存储资源通常有限,通过获取必要的数据可以节省宝贵的资源。按需访问数据还有助于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使指挥官能够更快速地获得所需信息,从而提高实时性和效率。

6)多层级数据处理。传感云可以在云端进行多层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通常情况下,传感器数据通过传感器网控制中心上传到云端,并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云计算可以调用高级算法和模型来识别模式和趋势,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情报信息。多层级数据处理使军队指挥官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战场情况,并做出决策。多层级数据处理有助于提高战场情报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为军事行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军队更妥善地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提高了作战效率和安全性。

7)安全性和备份。云计算平台通常具有完善的安全性措施和数据备份机制,能够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对于军事领域中的机密数据至关重要,保证了数据不会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意外损失。云计算平台通常实行高级的安全性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这些措施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8)跨地域协作。云计算可以使不同地域的军队更容易地共享情报和开展合作。通过云计算平台,多个军队之间可以实时交流和共享数据,无论他们身处何地。这有助于提高战场情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使各军队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战场的动态和趋势。此外,跨地域协作还有助于更好地分摊资源和明确责任。各区域军队通过共享数据、情报和资源,可以各取所需,从而提高整体作战效率。这种协作精神在多国军事联合行动中尤为重要。

图1.6所示为专为军事领域设计的传感云架构。在军事监测区域内,广泛部署了传感器节点,形成严密的监控网络,当用户需要访问该区域的传感网数据时,可以向传感云调度中心发送请求。调度中心接收到请求后,资源分配集群将为用户分配适当的传感网控制器。用户通过传感网控制器获取底层无线传感网的信息。例如,在某军事监测区域发生异常情况时,操控者可以通过传感云调用该区域的传感器节点以按需获取数据,实现精准的实时监控与指挥。传感数据通过传感云调度中心传输到云端,确保用户在低资源消耗的情况下,获取远程支持与决策依据。

图1.6 专为军事领域设计的传感云架构

3.目标跟踪

现有WSN中的目标跟踪应用通常是面向单用户、单应用的,这让其他用户无法使用已有的传感器网络应用。传感云的引入,使目标跟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特别是支持多用户参与、多应用同时使用传感器网络[25],为解决传感器设备管理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1)动态资源划分。传感云系统可以将物理传感器节点动态地划分到不同的虚拟簇中,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这意味着用户只需要请求特定的服务,而无须考虑传感器节点的具体位置或部署方式。根据用户需求,传感器数据首先将在云计算平台进行聚合、处理,然后传送给特定的应用程序。这种动态资源划分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感器资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可定制,从而为多用户和多应用的参与提供了可能性。

2)多用户参与。传感云为多用户参与目标跟踪应用提供了机会,这些用户无须拥有自己的传感器设备。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获得所需的服务。有更多的用户参与,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就更丰富,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加强目标跟踪技术的应用效果。这种多用户的参与方式拓展了传感器网络应用的用户群体,使更多人能够受益于目标跟踪技术的应用。

3)多应用支持。传感云还支持多个应用程序同时使用传感器网络。虚拟节点层中的虚拟节点可以灵活地组合,为不同的应用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可以同时进行多个目标的跟踪,而相互不会干扰,对于执行多个任务的情况非常有用。多应用支持还有助于提高目标跟踪应用的有效性和多功能性。不同应用可以共享相同的传感器资源,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效率,还为多个领域的用户和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定制性,有助于满足不同需求。

4)资源的高效利用。传感云的虚拟化技术使资源的分配更加灵活。不同用户可以根据其需求动态分配传感器资源,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目标跟踪。在传感云环境中,不同用户和应用可以共享传感器资源,不再单独拥有大量传感器设备。资源的灵活分配意味着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将资源指向最需要的任务,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5)降低门槛。传感云的出现降低了用户参与目标跟踪应用的门槛。用户无须自己购买和维护传感器设备,只需要通过云计算平台访问所需的服务。这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参与和受益于目标跟踪应用的机会,无论他们是否拥有传感器设备的技术知识或经济能力。

6)提高数据可靠性。传感云的虚拟化管理能力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传感器节点的注册、配置、监控和维护由云计算平台负责,用户无须关心这些细节。这使得数据的采集更加稳定和可靠。

7)提供实时反馈。传感云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并将关键信息反馈给用户。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实时数据的基础上获取有关目标跟踪或事件的信息,无须等待数据处理过程。这种实时反馈有助于用户更迅速地了解情况,做出紧急决策或采取必要的行动。

图1.7所示为目标跟踪的传感云架构。底层物理传感器节点收集的数据首先被上传到云端进行聚合、处理,处理后的数据随后被发送给终端用户。在虚拟节点层中,虚拟节点之间不仅能进行复用,不同用户还能使用不同的虚拟节点集合,从而实现对不同目标的同时跟踪,提高节点利用率。这种基于传感云的目标跟踪架构实现了多用户和多应用的参与,可以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目标跟踪应用的服务。此外,虚拟化技术允许不同用户根据其需求动态分配传感器资源,实现更高效的目标跟踪。

图1.7 目标跟踪的传感云架构

4.气象监测

传感云的出现为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挑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尤其在需要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的应用场景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气象监测[26-27]。以下是传感云在气象监测应用中的突出优势。

1)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管理。传感云可以将大规模气象监测数据存储在云端,具有强大的存储能力。这解决了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存储大规模数据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用户不再需要担心设备存储空间不足的情况,因为云计算平台可以轻松处理大量数据,确保数据长期保存,并方便检索和回顾。

2)数据同化和分析。传感云系统不仅提供了数据存储,还具备强大的计算资源,支持高性能的数据处理。这对于数据同化和深入分析非常关键。在气象预测系统中,数据同化是将多源气象数据融合,提高预测准确性的重要步骤。传感云可以支持复杂的数据同化过程,能够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传感云还能够进行高级的数据分析,如数值模拟、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以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未来的气象变化。

3)高性能计算。传感云可以利用云计算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加速气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这对于快速、准确地生成气象预测模型至关重要。通过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传感云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计算任务,为气象预测提供更及时和精确的信息。

4)实时性和灵活性。传感云的云端架构可以实现实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这对于需要迅速响应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如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此外,云计算平台的灵活性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定义分析和预测模型,以适应不同的气象环境和应用需求。

5)资源共享和合作。传感云系统支持多用户和多应用的参与,不同用户和应用可以共享云端的数据和资源。这有助于降低气象监测的成本,减少冗余数据的采集,提高整体效率。多个用户和应用共享传感云的数据资源,也可以推动更多元的应用服务和创新。

图1.8展示了气象检测的传感云架构。底层传感器被广泛部署在气象监测区域,实时采集气象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到云端进行聚合和处理。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资源,快速查看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传感云系统支持高性能的数据处理任务,如数值模拟、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象变化。该架构使得气象监测系统能够更及时、更精确地提供天气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和制定相关决策。

图1.8 气象监测的传感云架构

5.智能交通

现代交通系统对路况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的情况下。传统的交通监测方法受限于传感器的分布和数据采集方式,难以满足在广泛地理范围内实时采集数据的高要求[28]。传感云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创新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改善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1)实时交通监测。传感云系统通过部署传感器节点来监测交通情况,包括路面车流量、车速、交通信号状态等。这些传感器节点能够实时捕捉路况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分析和处理。传感云能够整合各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绘制出实时的交通状况图,从而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员了解当前路况,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2)全局交通状况分析。传感云系统允许传感器节点之间相互通信和协作。这意味着传感云系统不仅可以监测单个路段的交通情况,还可以将不同路段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局的交通状况图。这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更全面地了解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情况,识别交通拥堵点和潜在的交通问题,以便采取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

3)数据指挥中心的需求。传感云系统为交通数据存储和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据指挥中心和其他相关应用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交通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传感云的云端架构能够轻松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同时,传感云还具备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可以对复杂的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提供有关交通状况的深入见解。

4)使用户和相关部门受益。传感云系统不仅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更有效地监测和管理交通情况,还使驾驶员和城市居民受益。驾驶员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或导航系统获取实时的交通信息,包括交通拥堵提示、路线建议等。这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规划出行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时间浪费。同时,城市居民可以及时地了解交通状况,选择适当的出行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预测和规划。传感云系统不仅提供实时数据,还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交通预测。这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更好地规划交通流量,预测拥堵情况,提前采取交通疏导措施。此外,用户也可以根据预测数据更好地规划出行,避开高峰交通时段。

图1.9展示了智能交通的传感云架构。在该架构中,静态云、云端服务器和车载云互相协作完成交通的智能监控。静态云主要负责监控固定区域内的交通流量,车载云则在车辆中实现共享行驶信息和道路情况。传感器监测来往车辆并控制交通信号,将实时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形成完整的交通信息系统。不同路段的交通状况通过传感器节点的相互通信被有效监控,实时画面传输至指挥中心。最终,传感云能够生成全局的交通状况图,帮助用户及相关部门了解交通实时状况并做出相应调整。对数据指挥中心和其他相关应用系统而言,传感云提供了巨大的数据存储和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简化了传感器数据的管理和处理成本,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29]。对用户而言,传感云系统不仅可以实时获取当前位置,还能预测距离目的地的总路程及到达时间等,提升了出行效率。

综上所述,传感云技术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实时数据监测、智能分析和远程控制的应用,传感云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完善的资源管理手段。这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还为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机会。

图1.9 智能交通的传感云架构

1.3 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关系及发展现状

1.3.1 传感云的发展与挑战

作为物联网体系中的一个关键应用模型,传感云通过在各类设备与实体上部署传感器和感知系统,可以对环境状态、物体属性以及设备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感知和获取。传感云技术的演进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协同发展密切相关,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系统的中枢感知单元,其重要性尤为凸显。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诸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医疗卫生保健、智能交通、智能家居以及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而传感云作为传感器技术的延伸和拓展,极大地提升了传感器效能的发挥程度,并有力推动了各相关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传感云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递进的阶段。

1)初步构建阶段。在这个阶段,传感技术开始与云计算平台紧密结合,实现了数据的远程存储与初步分析;传感器网络开始向云端汇聚信息。

2)整合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进步,传感云开始支持大规模传感器数据的高效接入与管理,通过统一的接口标准和协议,实现传感器资源的虚拟化和集中化管理。

3)智能服务阶段。在这个阶段,传感云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不仅提供数据的实时感知与采集,还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处理,进而提供预测性维护、精细化管理等高级服务。

4)融合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传感云技术与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有效支撑了诸如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

传感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日益普及,传感云汇聚了来自个人、企业、组织等各方法的海量数据。因此,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以防范数据的泄露、篡改或者破坏等风险。此外,鉴于传感云处理的数据通常涉及个人隐私,如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等,数据隐私保护也尤为重要。黑客可能会针对传感云平台发动攻击,企图窃取敏感数据用于恶意活动,因此传感云平台必须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具体来说,传感云平台应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如同态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应设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严防敏感数据被无关人员非法访问。此外,平台还应通过诸如ISO/IEC 27018等隐私保护认证,确保用户隐私得到合法有效的保护。

2)数据处理和存储。传感云需要高效地处理并存储海量传感器数据,这对计算和存储资源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满足实时查询响应和处理分析任务的需求,需建立快速的数据处理和高效的索引机制,包括数据压缩、数据去重、数据索引等,以保障数据的实时性和可访问性。目前,通过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框架以及搜索和分析引擎,如Hadoop和Elasticsearch等,可以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并保证查询的实时性。同时,利用数据压缩和去重技术可以减少存储空间,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3)数据传输。传感云需要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需要高效的传输协议和网络架构,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解决降低数据传输成本的问题。当前,多采用低时延、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协议,如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MQTT)协议和受限应用协议(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CoAP)等。同时,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将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下放到更接近传感器的边缘设备上,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开销。

4)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性。由于不同的传感器设备可能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和协议,因此传感云需要解决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协议标准,以确保不同设备间的数据能够相互兼容。此外,还需开发适配器或转换工具,以应对不同设备间的数据格式差异。

5)隐私和合规性。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化的数据隐私和合规性要求,传感云平台需要考虑如何遵守这些要求,包括数据本地化、数据匿名化、隐私保护等方面。这需要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如开放连接基金会(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OCF)和OneM2M等机构制定的相关标准。

6)技术成熟度。尽管传感云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地研发和实践,以提升成熟度,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例如,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算法等。为此,应持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和新算法,对现有技术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并加强与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共享技术,交流经验。

综上所述,传感云在发展过程中虽面临多重挑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不断推进技术研发与成熟度提升,这些挑战将逐渐被攻克。

1.3.2 传感云与边缘计算

1.传感云存在的问题

最初的传感云主要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收集并分析传感器数据,为各类应用提供智能分析和深入洞察。随着IoT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云聚焦于从各种设备所搭载的传感器收集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传送至中央的云计算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然而,这种集中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式存在诸多局限,如数据处理和存储的效率低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存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边缘计算的理念逐渐兴起。边缘计算旨在将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下放至更接近数据源的边缘设备,从而实现更加实时、高效、安全及灵活的数据处理。边缘计算的出现,使得IoT设备无须再将所有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处理,而是在本地进行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减少了时延,并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2.边缘计算的兴起

新型业务应用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4K/8K高清视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的迅速崛起,对网络传输容量和数据分发处理能力等提出了日益严苛的要求。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IPv6活跃用户达7.94亿人;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长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65.2%。另外,终端用户对于高质量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费用。面对增长迅猛的流量和不断提升的用户体验需求,通信网络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必须对网络架构进行深度调整,实现超高连接、超低时延以及超大带宽等通信功能,以适应转型业务的需求。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人们提出了边缘计算的概念,即在网络边缘提供计算处理与数据存储的能力。边缘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云计算平台(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迁移到网络边缘,实现传统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之间的深度融合。这有助于减少业务交付的端到端时延,发掘网络的内在潜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革新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并构建全新的产业链及网络生态系统。

边缘计算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历程及典型事件如图1.10所示。

(1)技术储备期

边缘计算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Akamai公司率先提出了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的概念。CDN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缓存网络体系,通过遍布各地的缓存服务器以及中心平台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模块,实现用户访问的有效引导,进而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和命中率。

图1.10 边缘计算发展历程及典型事件

2005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施巍松教授团队提出了功能缓存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个性化的邮箱管理服务中,旨在减少时延并节省带宽资源。2009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Satyanarayanan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微云(Cloudlet)的概念。Cloudlet是一种部署在网络边缘的可信且资源丰富的主机,能够连接互联网并服务于移动设备。Cloudlet兼具云服务的能力与边缘服务的便捷性,所以被称为“微云”。此时的边缘计算主要侧重于将云服务器的功能下移至边缘服务器,以优化带宽利用并降低时延。

2010—2014年,随着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边缘计算逐渐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边缘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为解决数据传输、计算及存储过程中的计算负载和带宽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数据产生的源头增加数据处理功能,即实现万物互联服务功能的上行。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包括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EC)、雾计算(Fog Computing,FC)和云海计算(Cloud-sea Computing)。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是指在接近移动用户的无线接入网范围内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云计算能力的新型网络结构,现已成为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体系。

(2)快速增长期

2015—2017年是边缘计算的快速增长期,其满足万物互联需求的特点引起了密切关注。

2016年5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将边缘计算列为突出领域,替代了传统的云计算。同年8月,NSF和英特尔(Intel)就无线边缘网络上的信息中心网络展开了深入讨论;10月,NSF举办了边缘计算重大挑战研讨会,聚焦其后5~10年的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间的协同合作策略。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边缘计算在美国政府层面获得了高度重视。

2015年 9月,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发表了关于移动边缘计算的白皮书,并于2017年3月将移动边缘计算行业规范工作组正式更名为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组,致力于更好地满足边缘计算的应用需求和相关标准制定。2015年11月,思科、ARM、戴尔、英特尔、微软和普林斯顿大学联合成立了开放雾(OpenFog)联盟,致力于编写雾计算参考架构(Fog Reference Architecture)。为推进边缘计算与应用场景的结合,该组织于2018年12月并入了工业互联网联盟。

2016年5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施巍松教授团队正式定义了边缘计算,即在网络边缘执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操作对象包括来自云服务的下行数据和来自万物互联服务的上行数据,而边缘则指数据源到云计算中心路径间的任意计算和网络资源,是一个连续统。该团队还发表了“Edge Computing: Vision and Challenges”,首次指出了边缘计算面临的挑战,该文章在2018年底被他引650次。同年10月,ACM和IEEE联合举办了第一届ACM/IEEE边缘计算研讨会(Symposiumon Edge Computing,SEC),这是全球首个专注边缘计算的科研学术会议。此后,ICDCS、INFOCOM、Middleware、WWW 等重要国际会议也相继增设边缘计算的分会或者专题研讨会。

我国边缘计算的发展与全球同步,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领域表现突出。2016年11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尔、ARM等在北京联合成立了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ECC),致力于推动“政产学研用”各方产业资源的合作,引领边缘计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5月,第一届中国边缘计算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同年8月,中国自动化学会边缘计算专委会成立,标志着边缘计算的发展得到了专业学会的认可和推动。

(3)稳定发展期

2018年是边缘计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边缘计算进入稳定发展期。此前,产业界与学术界虽然对边缘计算抱有厚望,但直至2018年,边缘计算才真正被推至前台,为大众所熟知。在稳定发展的阶段,边缘计算经历了4个关键性事件。2018年1月,全球首部针对边缘计算的专业著作《边缘计算》正式出版,它从需求与意义、系统、应用、平台等多个维度对边缘计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同年9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边缘计算,智能未来”为主题,设立了边缘智能论坛,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国政府对边缘计算发展的支持与重视。技术社区也为边缘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2018年10月,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与Eclipse基金会合作,将已在超大规模云计算环境中广泛应用的Kubernetes(又称K8s)引入物联网边缘计算场景;新成立的Kubernetes物联网边缘工作组致力于将容器化理念推广至边缘环境,促进Kubernetes在边缘场景中的适用性。同年12月,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将研究重心从云计算转向“由云到端的智能架构”,反映出学术界对边缘计算的关注度日益上升。

(4)技术成熟与广泛应用期

2020年,Deep Vision推出的低时延AI处理器为实时性能至关重要的边缘计算应用开辟了新天地。2021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想、百度云、腾讯云、字节跳动和英特尔等多家公司联合发布了《“边缘计算+”技术白皮书》,这不仅标志着边缘计算技术的成熟,还展示了其在多个行业的应用前景。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客观上推动了边缘计算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边缘计算生态系统已日趋成熟,涵盖了从底层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者、软件与平台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到特定行业应用的全方位、全链条业务。该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加速了边缘计算技术的演进步伐,还为终端应用的顺畅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得益于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拓宽以及政策环境的扶持等多方面因素,边缘计算领域正步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5G网络的迅速普及与深度融合,边缘计算成为满足大规模数据流量、超低时延及高性能需求的关键所在,尤其在互动直播、虚拟内容分发网络(Virtual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VCDN)、安全监控等领域已广泛部署。此外,诸如车联网、云游戏、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管理、智能物流等新兴应用场景亦在迅速成型,为边缘计算市场的扩张注入了新的活力。边缘计算的演进不仅植根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协同作用之中,而且智能边缘计算正逐步成为AI与5G技术融合的关键一环,对于挖掘并应用广泛场景中的数据潜能至关重要。展望未来,边缘计算有望与5G技术、AI技术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和创新。

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边缘计算的核心在于将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从云端转移至终端设备。它特别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严苛、数据流量庞大的应用场景,诸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该模式旨在通过减少数据传输的距离与时间,提升数据处理的速度与实时性,并增强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边缘计算系统的逻辑架构如图1.11所示。

从图1.11可以看出,边缘计算系统的逻辑架构侧重云、边、端各部分之间的交互和协同,它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下。

1)边缘节点。作为边缘计算的核心,边缘节点指的是网络边缘的计算与存储设备,这些设备形态多样,涵盖智能手机、路由器、网关、服务器等。它们具备数据处理与存储能力,支持实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1.11 边缘计算系统的逻辑架构

2)边缘网关。边缘网关承担着连接边缘节点与核心网络的重任,负责数据的双向传输,即将边缘节点的数据转发至核心网络的数据中心或云服务器,同时接收来自数据中心的数据并将其传输至边缘节点进行进一步处理。

3)边缘平台。边缘平台为边缘计算提供软硬件支持,涵盖数据存储、计算、网络连接等功能,便于开发者和应用程序利用边缘计算服务。这些平台可部署于云端、本地或边缘节点,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开源软件、商业软件或自研系统。

4)边缘应用。边缘应用是基于边缘计算技术的各类应用程序,涉及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多个领域。这些应用需要具备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特点,利用边缘计算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边缘计算的理念是将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分散至网络边缘的设备上,这些设备通常具备计算、存储、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近端服务。

边缘计算的优势显著。首先,它不仅能提升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实时性,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还能增强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降低数据传输带来的风险;其次,通过数据本地化存储和处理,边缘计算进一步提升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最后,边缘计算还能减轻云计算中心的数据负载,缓解网络带宽压力,并降低数据传输的能耗。

边缘计算的应用范围极为广阔,可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通过融合边缘计算与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家居控制的智能化与安防监控的高效化。利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用户可借助移动设备实现对家中各类电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同时,通过智能家居系统与智能家电的联动,用户仅需通过语音指令等方式,即可轻松控制家电的开关机、调整工作模式等操作。此外,智能家居系统还能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自动调整家电的工作状态及环境参数,为用户打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智能制造领域,结合边缘计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够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与优化。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现场的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送至云端进行深度分析与处理。通过对生产数据的精准分析与挖掘,我们能够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边缘计算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可以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并借助云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与智能化控制,我们可以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在无人驾驶领域,边缘计算与传感器技术的融合,为无人驾驶的车辆控制与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提供了可能。利用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并将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高效处理与决策,我们能够提升无人驾驶的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同时优化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现象,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种开放、弹性、协作的生态系统,边缘计算在推动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能力互动与数据互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边缘计算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网络的封闭性,将网络内的基础设施、网络数据和多样化服务转化为开放的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和业务开发者,使得业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体验。其次,边缘计算的弹性使其能够灵活调用和配置资源,并通过自动化方式实现快速响应。这种弹性不仅使边缘计算能够适应业务可能出现的规模激增和应用需求的快速新增等变化,还能在充分降低资源使用者总体使用成本的同时,提供足够的能力保障业务在面对时变的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时始终保持出色的用户体验。

3.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关联

传感云与边缘计算是两种互补的计算模式,在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感云专注于传感器数据的集中存储、分析与处理,充分利用云计算的高性能、高扩展性和低成本优势,实现了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处理与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数据处理方法中计算和存储资源消耗大、处理效率和精度不高等问题。边缘计算则侧重于将数据处理任务下放至网络边缘设备,以满足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低时延应用场景的需求。通过将计算任务分散至更接近数据源的边缘节点,边缘计算大幅减少了数据传输的时延和带宽消耗,提升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实时性,为各类实时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物联网技术的演进中,传感云与边缘计算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态势。传感云为边缘计算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基础,边缘计算则强化了传感云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中的应用能力。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缘设备的性能提升与云计算技术的革新,使得边缘计算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传感器种类的丰富与数量的增长,也推动传感云不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传感云作为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传感器网络,通过将传感器数据上传至云端,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分析与处理,进而推动智能化、高效化的数据管理。在传感云架构中,数据的存储、分析与处理均呈现分布式特性,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的共享、交互与协作,使得数据管理更加灵活、高效。此外,传感云还具备数据挖掘、分析及智能处理的功能,为各类智能化应用与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边缘计算则侧重于将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分配至接近数据源的边缘设备,以解决云计算中心在处理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低时延场景时所面临的挑战。在边缘计算中,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均由分布式的边缘设备承担,从而大幅缩短了数据传输的距离与时间,显著提升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与实时性。此外,边缘计算还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因为数据无须远程传输至云端即可进行处理。

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态势。传感云为边缘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分析与处理支持,使得边缘设备能够更专注于实时响应与数据处理。边缘计算则为传感云提供了更为高效、实时的数据处理支持,使传感云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高频率的数据处理需求。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普及,传感云与边缘计算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形成一种“云--端”协同的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云计算中心将展现其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而边缘计算将提供更为高效、实时的数据处理支持,共同推动整个物联网系统高效、可靠、安全地运行。随着边缘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发展,边缘计算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与推广;同时,随着传感器种类的日益丰富与数量的持续增长,传感云所需处理的数据量也将不断攀升,这对其数据处理能力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感云与边缘计算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精进,传感云与边缘计算亦将与其深度融合,共同构建更为智能化、自主化的物联网体系。在智能制造领域,传感云、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与优化,从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在智能交通领域,三者的协同作用将促进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提升交通安全与运输效率。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它们的融合将推动城市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此外,随着5G、6G等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5G技术以其高速、低时延的特性,将使得更多实时数据可以迅速传输至边缘设备与云端进行处理。而6G技术则将实现全球覆盖与高可靠性的通信能力,使得全球的物联网设备能够无缝连接、实时交流。

4.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随着各方面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传感云与边缘计算将更为紧密地结合,共同构建智能、高效的物联网系统。通过边缘计算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将实现更为精确的预测与决策,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并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传感云将强化其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拓展应用服务与协同能力,为物联网系统的全面优化与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传感器的发展将朝着智能化、微型化、多元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推动下,传感器将变得更为智能,能够执行更为复杂和精细的信息采集与分析任务。此外,传感器的尺寸将持续缩减,使其能够应用于更小型的设备和物体上。传感器的种类也将日趋丰富,实现多种物理量信息的综合采集与分析。同时,传感器将实现更高程度的集成化,可以将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一体化设计。最后,传感器的网络化功能将显著增强,实现高效、实时的数据传输与处理。

综上所述,传感云与边缘计算作为物联网系统的核心部分,未来将继续深化其融合发展,为推动物联网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靠性做出重要贡献。

1.4 本章小结

本章深入探讨了传感云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以及架构,通过多个应用领域详细分析了传感云的优势。同时,深入剖析了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关系及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在讲述过程中,本章力求在“大背景”与“小应用”之间寻求平衡,既从宏观角度展现了传感云与边缘计算的整体架构,又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细化了传感云和边缘计算的技术内涵和应用价值,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本章内容。

在后续的章节中,我们将分别针对传感云和边缘计算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和典型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参考文献

[1] 李继蕊, 李小勇, 高雅丽, 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下数据转发模型研究[J]. 软件学报, 2018, 29(1): 196-224.

[2] MEKIKIS P V, ANTONOPOULOS A, KARTSAKLI E, et al.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randomly deployed dense WSN with wireless energy harvesting capabiliti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6, 15(4): 3008-3018.

[3] 任倩倩, 刘红阳, 刘勇, 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2阶段聚合的目标跟踪算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7, 54(9): 2001-2010.

[4] 黄宇, 吴维刚, 赵军平. 分布式云存储: 理论, 技术, 系统专题前言[J]. 软件学报, 2017, 28(8): 1927-1928.

[5] NOVO O. Blockchain meets IoT: an architecture for scalable access management in IoT[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18, 5(2): 1184-1195.

[6] LUONG N C, HOANG D T, WANG P, et al. Data collec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using economic analysis and pricing models: a survey[J].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2016, 18(4): 2546-2590.

[7] 张玉清, 周威, 彭安妮.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7, 54(10): 2130-2143.

[8] SRINIVASAN C R, RAJESH B, SAIKALYAN P, et al. A review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J].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2019, 11(1): 154-158.

[9] BERTINO E, ISLAM N. Botnets and internet of things security[J]. Computer, 2017, 50(2): 76-79.

[10] KUMAR G, SAHA R, RAI M K, et al. Proof-of-work consensus approach in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cloud and fog computing using maximization-factorization statistic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19, 6(4): 6835-6842.

[11] 崔勇, 宋健, 缪葱葱, 等. 移动云计算研究进展与趋势[J]. 计算机学报, 2017, 40(2): 273-295.

[12] MADRIA S, KUMAR V, DALVI R. Sensor cloud: a cloud of virtual sensors[J]. IEEE Software, 2013, 31(2): 70-77.

[13] 张开元, 桂小林, 任德旺, 等. 移动边缘网络中计算迁移与内容缓存研究综述[J]. 软件学报, 2019, 30(8): 2491-2516.

[14] 施巍松, 张星洲, 王一帆, 等. 边缘计算: 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9, 56(1): 69-89.

[15] 王田, 李洋, 贾维嘉, 等. 传感云安全研究进展[J]. 通信学报, 2018, 39(3): 35-52.

[16] MISRA S, SINGH A, CHATTERJEE S, et al. Mils-cloud: a sensor-cloud-based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tri-services operations and decision making[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16, 10(2): 628-636.

[17] BOTTA A, DONATO W D, PERSICO V, et al. Integr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6, 56(1): 684-700.

[18] 周悦芝, 张迪. 近端云计算: 后云计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 计算机学报, 2019, 42(4): 677-700.

[19] WANG Y, WANG K, HUANG H, et al. Traffic and computation co-offloading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fog comput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8, 15(2): 976-986.

[20] HE X, WANG K, HUANG H, et al. QoE-driven big data architecture for smart city[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8, 56(2): 88-93.

[21] XU C, WANG K, LI P, et al. Making big data open in edges: a resource-efficient blockchain-based approach[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8, 30(4): 870-882.

[22] SANGAIAH A K, MEDHANE D V, HAN T, et al. Enforcing position-based confidentiality with machine learning paradigm through mobile edge computing in real-time industrial informatic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9, 15(7): 4189-4196.

[23] NING Z, DONG P, WANG X, et al.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vehicular edge computing: an intelligent offloading system[J].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19, 10(6): 1-24.

[24] RODRIGUEZ M A, BUYYA R. Deadline based resource provisioning and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scientific workflows on cloud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 2014, 2(2): 222-235.

[25] BEEZÃO A C, CORDEAU J F, LAPORTE G, et al. Scheduling identical parallel machines with tooling constrai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7, 257(3): 834-844.

[26] TANG Z, QI L, CHENG Z, et al. An energy-efficient 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 in DVFS-enabled cloud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Grid Computing, 2016, 14(1): 55-74.

[27] SIAHAAN A P U.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PU scheduling: FCFS, SJF and Round Rob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2016, 4(3): 124-132.

[28] KAYVANFAR V, ZANDIEH M, TEYMOURIAN E. An intelligent water drop algorithm to identical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controllable processing times: a just-in-time approach[J].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7, 36(1): 159-184.

[29] SANGWAN P, SHARMA M, KUMAR A. Improved round robin scheduling in cloud computing[J].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2017, 10(4): 639-644.

相关图书

Joy RL:强化学习实践教程
Joy RL:强化学习实践教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于x86-64架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于x86-64架构)
计算流体力学大串讲轻松解锁CFD     从公式到代码的奇妙之旅
计算流体力学大串讲轻松解锁CFD 从公式到代码的奇妙之旅
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
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
肥胖密码:少吃多动,为何还不瘦
肥胖密码:少吃多动,为何还不瘦
不内耗的管理
不内耗的管理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