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悦读文丛
身边有科学
包罗万象的物理
刘行光 编著
杨仕强 绘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身边有科学:包罗万象的物理/刘行光编著;杨仕强绘.--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
ISBN 978-7-115-55952-4
Ⅰ.①身… Ⅱ.①刘…②杨… Ⅲ.①自然科学-普及读物②物理学-普及读物 Ⅳ.①N49②0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021782号
◆编著 刘行光
◆绘 杨仕强
责任编辑 王朝辉
责任印制 王郁 陈犇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100164 电子邮件315@ptpress.com.cn
网址http://www.ptpress.com.cn
三河市中晟雅豪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6.375 2021年8月第1版
字数:128千字 2021年8月河北第1次印刷
定价:39.8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物理无处不在,它藏身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一个又一个自然有趣的话题谈起,生动活泼地用物理知识解释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涵盖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声学、电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引导读者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从身边的事物、生活的经验着眼,观察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奥秘,并学会如何应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为大众科普读物,文字通俗,说理浅显,适合广大物理爱好者阅读,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使用。
12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带着儿子刘畅去哥哥家。小侄子刘书戎一见我,就兴高采烈地说:“叔叔,我早就盼望您来啦!”
他是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很喜欢下象棋、打羽毛球。我随口说:“是啊,我好久没有来跟你玩了,今天咱们痛痛快快地杀几盘、打几局。”
“叔叔,今天我不下棋、不打球了!”
正当我对书戎的回答感到纳闷的时候,哥哥插嘴说:“过去你常夸他物理学得好,其实他全靠死记硬背。半个月前,他听了一位物理学家的报告,就坐不住了。”
书戎接着说:“那位物理学家谈到现代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一条鸿沟。在生活中也有学物理、用物理的广阔天地,就看你能不能开动脑筋、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我虽说已经学了一年多物理,还自学了一些高中的物理知识,但是对‘身边的物理’几乎一无所知,您说能不着急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笑着说,“那么好,就从今天开始,我们按照力学、热学、声学、电学和光学的顺序,一起来漫谈我们身边的物理知识,总题目就叫‘包罗万象的物理’。”
“太好了,我保证做好后勤保障!”哥哥插话说,“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中,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可能已经浑然不觉了,但是这些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道理和其发生的必然性。观察、思考、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听说我要讲“我们周围的力学”,书戎很高兴,连忙拉我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说:“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力学的时候,对它既感到陌生,又相当好奇,总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有什么用处。”
我喝了一口水,笑着解释说:“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学所研究的是我们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人类能实现遨游太空、踏上月球的创举,力学这门科学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而且历史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力学故事,你知道吗?”
书戎想了一下,说:“我知道,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地心引力,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落到地面上,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浮力的原理……这些都是力学中有趣的故事或传说。”
我点了一下头,接着说:“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蕴藏着丰富的力学道理,我们的不少日常活动都可以说是一次次力学的实验。例如,用指甲钳剪指甲是杠杆实验,用橡皮筋弹弓发射弹丸是弹性实验,推铅球是斜抛实验……”
正当我们讨论力学的时候,嫂子拎着一条鲤鱼,乐呵呵地进门了。我故意问她,这条鱼有多重。她说:“在农贸市场买的,没有称,约莫有2斤(1斤=500克)。”
哥哥冲着她说:“约莫个啥,拿秤来称一称,不就知道了!”
书戎转身拿了杆秤来,一称正好是2斤。这时候我也从手提包里掏出旅行秤,递给书戎:“你再用这个秤称一下看看。”
“叔叔,这是什么秤啊?”
“旅行秤,就是一种弹簧秤。它可以随身携带,用起来很方便。”
书戎把鱼往弹簧秤秤钩上一挂,看到指针正好指在1千克的刻度上,就说:“1千克等于2斤,这旅行秤还挺准的,称出的数和杆秤一样!”
“两个数真的一样吗?”我突然问。
“当然一样!”书戎毫不犹豫地说,“因为它们都表示鱼的质量是2斤。”
“不对!”我郑重其事地说,“这两个数代表的意义不同!”
书戎愣住了,低声地嘟囔说:“明明都是2斤,怎么不一样呢?”
“你想想,用弹簧秤称物体,测出的数应该表示什么?”我问。
他脱口而出:“重量,也就是重力。”
“那么用杆秤或者天平称出的数呢?”
他想了一下说:“表示物体的质量。”
“是呀,质量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个恒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变化。重力表示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的大小,计算公式是G=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牛/千克。g的值还随着纬度变化而改变,在赤道上最小,约为9.78牛/千克;在两极上最大,约为9.83牛/千克。例如刚才这条鲤鱼,不管在什么地方称,质量都是1千克(2斤),但是重力就不同了,在赤道上测是9.78牛,在北极测就变成9.83牛。”
“既然这样,在日常生活里为什么可以用弹簧秤称出的数值来代表质量呢?”书戎问。
我笑着说:“这是因为弹簧具有受力后产生与外力相应的形变的特性。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在弹性极限内的形变量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称重时,弹簧形变所产生的弹力与被测物的重量(重力)相平衡,故从形变量的大小即可测得被测物的重力,进而再确定其质量。例如一个弹簧原长10厘米,受到9.8牛的拉力作用后的长度为11厘米,则弹簧的伸长量为1厘米,这个拉力就近似等于质量为1千克物体产生的重力,所以就可以在刻度上伸长量为1厘米处标为1千克;当弹簧受到19.6牛的拉力作用后它的长度为12厘米,则弹簧的伸长量为2厘米,可以在刻度上伸长量为2厘米处标为2千克。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在1千克和2千克之间进行10等分,表示0.1千克,这样弹簧秤的刻度就可以直接显示为质量值了。”
我问书戎:“你使的杆秤最多可以称多少斤?”
“20斤。”
“假如现在要用它称几百斤的大重物,你说行吗?”
他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叔叔,您别开玩笑了,连二十几斤它都称不了,还能称几百斤?”
我正儿八经地说:“这可是真的,我还称过呢!”
我的话立刻引起了书戎的兴趣,他急切地问:“那您是怎么称的?”
“称法很简单,”我一面在纸上画示意图一面说,“找一根杠棒,在重心O处绑一根粗绳子,另找一根杠棒穿过粗绳的绳圈,把重物架起来。如果被称物体的质量很大,也可以由两个人抬着。再用一根粗绳子把被称的重物绑住,粗绳的绳圈挂在靠近O处的A点上。在杠棒的末端B点上绑一根绳子,绳圈挂在杆秤的秤钩上。然后提起秤纽,把秤锤向外移动,当重物被提离地面、杆秤达到平衡的时候,记下杆秤上的读数,同时用尺子量得OA和OB的长度,就可以算得物体的质量了。”
“这个办法好像是利用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吗?”书戎若有所思地问。
“是的,”我说,“杆秤能够称物体的质量,就是利用了杠杆平衡条件。你知道杠杆平衡条件是怎么说的吗?”
书戎想了一下说:“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也就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你说的很对!现在我们用小杆秤称大重物,是再一次利用了这个原理。在这里,O是支点,秤的质量读数为m,其受的力G=mg是动力,OB表示动力臂;重物的质量为M,其重力W=Mg是阻力,OA表示阻力臂。因为杠棒是平衡的,所以一定满足等式G×OB=W×OA,也就是mg×OB=Mg×OA。假定m=20斤,OB=100厘米,OA=5厘米,约掉等式两边的公因数重力加速度g,那么重物的质量就是
“噢,是这样!”书戎一面点头一面说,“哎,叔叔,那这支点O为什么必须选在杠棒的重心上?”
“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简单化。”我回答说,“你想,这样一来,杠棒平衡的时候,它本身的质量不就可以不用考虑了吗!”
书戎赞叹说:“小秤大用,真是妙不可言!”
突然,刘畅在过道里哭了起来,只听哥哥说:“你这孩子就会跑,也不小心点,看把你摔了吧!”我连忙跑过去扶起他。哥哥指着站在一旁傻笑的书戎说:“你小时候也是这个样,跑起来跌跌撞撞,老是栽跟头。”
书戎好像挺委屈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小时候一快跑就经常跌跤。”
我笑着对哥哥说:“小孩是容易跌跤,你也不能全怪他们。”
“好啊,你还为他们辩护!”他提高了嗓门说,“那怪谁呢?”
“这里面有物理学上的原因。”
我的话音刚落,书戎迫不及待地说:“叔叔,您快说说,是什么物理规律在欺侮我们小孩?”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问:“你说我们站着为什么不会跌倒?”
“因为通过身体重心的竖直线落在由两只脚形成的支面里。”
“要是通过身体重心的竖直线越出了支面呢?”
“就会跌倒呗!”
“对啊!”我说,“我们走路的时候,总是要把身体向前倾,使通过重心的竖直线越出支面,等于在做一个接一个的跌倒动作。而双脚交替向前移动,正是为了维持新的平衡。假如你跑得很快,通过重心的竖直线远远越出支面,后脚又来不及跟着向前移动,不就跌倒了嘛!”
“哎,叔叔,您讲的这些规律对大人、小孩都是适用的,为什么偏偏小孩跌跤的可能性比大人大呢?”
“主要原因就是你们小孩的个儿比大人矮。”
“不对啊!”书戎沉思了片刻说,“我记得物理书上说过,物体的重心越低,平衡越稳定。小孩比大人个儿矮,重心也比大人低,应该不容易跌倒。”
“你这是在张冠李戴,”我笑着说,“你说的这个规律,是对稳定平衡来说的。对于支面不断移动的不稳平衡,情况刚好相反:重心越高越有利于移动支面,来维持新的平衡。不信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书戎很快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细竹竿和一根筷子,按我说的实验方法,先后用手指顶了起来。只见竹竿顶得比较稳,而筷子老是倒下。通过亲身实践,他深有体会地说:“确实是重心比较高的竹竿好顶,因为它倒下得比较慢,一旦开始倾倒,我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移动手指,使它达到新的平衡。而筷子就不是这样,它的重心低,说倒就倒,手指来不及移动。”
“你对实验总结得很好!”我接着说,“人走路时候的平衡,和顶在手指上的竹竿的平衡相类似,是用一只脚作支面的不稳平衡。大人的重心高,跌倒所用的时间长,移动后脚维持新的平衡自然就容易些。小孩的重心低,跌倒所用的时间短,往往还没有等后脚向前移,人就倒地了。”
“噢,我明白了!”书戎兴奋地说,“快跑更容易跌跤,是因为这时候身体向前倾倒得更厉害,通过重心的竖直线远远越出了支面,为了维持新的平衡,后脚需要向前移动得更快,容不得半点迟缓。”
哥哥有在星期天欣赏音乐的习惯。“来,我们一起听几首独唱歌曲,好吗?”没等我回答,他打开了唱机,放上唱片,优美动听的歌声就响了起来。我看出书戎因为他爸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而有点不高兴,就小声对他说:“咱们边听边谈吧。”
“这咿里哇啦的,怎么谈啊?”
“我们就谈唱机吧,你知道唱针对唱片的压强有多大吗?”
他摇摇头:“不知道。”
我提示他:“唱针的针尖和唱片的接触面积大约是0.0001平方厘米,假定唱片上唱头的质量是半两(1两=50克),也就是0.025千克……”
没等我说完,书戎抢着说:“根据‘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定义,唱针对唱片的压强计算公式是:p=F/S,而压力F就是唱头的重力G,重力G=mg=0.025×9.8=0.245(牛),而S是0.0001平方厘米,也就是10-8平方米,所以压强是0.245÷10-8=2.45×107(帕),也就是24500千帕。”
“算得对!”我说。
“这压强好大啊!”书戎惊讶地说,“记得我以前曾经计算过,我的体重是49千克,每一只脚同地面接触的面积是175平方厘米,当我站立的时候,对地面的压强是27440帕,大约只有唱针对唱片的压强的1/900!”
“你可知道,还有一种唱机,它的唱头质量少说也有半斤,因此,唱针对唱片的压强可以达到245000千帕。”我估计书戎要问这么大的压强为什么不会把唱片压坏,就补充说,“幸好这种压强是静压强,并且是稳恒地作用在唱片上的,而唱片对于静压强有着惊人的抵挡能力,所以它能够安然无恙。”
“半斤就是0.25千克,重力大约为2.45牛,竟然可以产生245000千帕的压强,”书戎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小力产生大压强啊!”
“你知道吗?在家里,利用小力产生大压强的例子多得很呢!”
“这我知道,”书戎连珠一样地说,“例如图钉、缝衣针、钉子、锥子、斧头、切菜刀等,都是利用小力作用产生大压强,为我们服务的。”
“说得对!”我说,“和唱针对唱片的压强相比,向墙上按图钉的时候,图钉对墙产生的压强要大得多。假定图钉尖的面积是0.0004平方厘米,按图钉的力若是3.92牛,那么压强就是9.8×108帕。也正因为这样,图钉才能被按进坚硬的墙里。再说切菜刀吧,刀口薄而锋利,切起东西来就省力。用了一段时间,刀口变厚变钝了,受力的面积变大了,再用同样的力去切东西,压强就变小,切起东西来也费劲。切菜刀要经常磨,道理就在这儿。”
听我们谈到磨刀,嫂子在厨房里说:“我这把刀切东西又不快了,劳驾你再给磨一磨吧。”以前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要帮她磨一次刀,不比磨刀师傅磨得差。
书戎一听妈妈要我磨刀,就嚷嚷开了:“磨刀谁还不会,把刀放在磨刀石上来回多蹭几次就得了,还非得麻烦叔叔!”
我和颜悦色地说:“哎,书戎,你说得也太轻巧了。磨刀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更不是人人都会磨的。”
他惊奇地问:“难道磨刀还有诀窍?”
“当然有,”我一边磨一边问他,“你知道菜刀为什么能够把东西切开吗?”
“这刚才您不是说过了嘛,因为刀口薄,用不大的力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强。”
“仅仅这样说还不够,”我把菜刀拿到他面前说,“你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刀是劈形的,它的侧面是斜面。用力切东西的时候,在刀口切进东西里面的同时,刀的侧面就把东西向两边推压,于是东西被切开了。我们假定菜刀是一个理想的劈形。根据力的分解,用力切东西的时候,加在刀上的力F可以分解成刀的两个侧面对东西的推压力F1和F2。”我一面比画着一面说,“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以知道,F1(或者F2)和F的比等于刀面宽度l和刀背宽度d的比,也就是F1:F=l:d。假如菜刀的刀背宽度d=1厘米,刀面宽度l=8.5厘米,你用20牛的力切东西,那么刀面向两边推压东西的力就是。假如这把菜刀的刀背宽度d减小一半,刀面宽度保持不变,这时候同样用20牛的力切东西,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知道,刀面向两边的推压力就增大到340牛。”
书戎终于听懂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像做总结一样地说:“这么说刀面宽度比刀背宽度大得越多,或者说,刀的两个侧面的夹角越小,刀就越锋利,切起东西来也越省力。”
“是这样!”我点头说,“磨刀的诀窍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设法把刀口磨得很薄,使刀口斜面间的夹角尽量小。所以,正确的磨刀方法应该是在磨刀的时候使刀面尽量贴紧磨刀石。这样虽然磨得慢一些,但是磨出的刀口斜面间的夹角可以很小,刀口很锋利,使用起来既顺手又省力。假如你贪快,图省事,磨刀的时候把刀背抬得很高,或者像常见的有些人那样,把用钝的刀在缸边上蹭几下,虽然也可以使钝刀暂时变得稍锋利一点,但用不多久又不快了,原因是这样磨出来的刀口斜面间的夹角比较大,不锋利。另外,刀口在缸边上来回干蹭,还会产生高热,使刀口上的钢退火,降低刀口的硬度。我磨刀的时候不断向磨刀石上加冷水,就是为了防止刀口因摩擦生热而退火。”
看我磨刀看得津津有味的书戎感叹道:“没想到磨刀还真有诀窍呢!”
“你别看道理简单,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说着,我把还没有磨好的刀递给书戎,“来,你现在就实践一下,学会了以后你妈妈就不会再‘麻烦’叔叔了。”
书戎高兴地说了声“好嘞”,就很认真地按照我教的方法磨了起来。
书戎把磨好的刀送到厨房以后,他妈妈叫他淘米,准备做饭。淘米以前他先聚精会神地拣了起来,还招呼刘畅帮着一起拣。我问:“书戎,你在拣什么啊?”
他不耐烦地说:“这米真差劲,里面小石子、稗子多极了,拣也拣不干净,真烦人!”
“嗨,石子、稗子不用拣,用水一淘就淘出来了。”
“怎么个淘法?”书戎猛地站起身,睁大了眼睛问,“难道淘米也有窍门?”
“是的,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定律说,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书戎眯着眼睛背诵道,“可是,它跟淘米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着哩!”我说,“把大米浸到水里,米粒、稻糠、石子、稗子都要受到水的浮力。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像稻糠、稗子的密度比水小,米粒、石子的密度比水大,所以有的上浮,有的下沉……”
说到这里,书戎明白过来了:“噢,把密度比水小的稗子、稻糠浸到水里,它们所受到的浮力比本身的重力大,所以就浮到水面上,的确可以淘去。”稍停片刻,他又疑惑了起来:“可是,米粒和石子的密度都比水大,它们都沉到了水底,怎么把它们分开呢?”
“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是有的,就是利用石子和米粒的密度不同。”我接过淘米盆,另外还拿了一个空盆,边淘边说,“石子的密度比米粒大,所以在水里把米粒、石子一起搅动,让它们稍稍浮起以后,一定是石子先沉到盆底,米粒落在石子的上面。假如我一面把淘米盆倾斜,轻轻晃动,一面连米带水慢慢倒入空盆,那么沉到最底下的石子不就留下来了?当然,里面可能混入一些米粒,但是这时候拣起来就省事多了。这样反复几次,就可以把石子清除干净。”不一会儿,我就把米淘好了。
嫂子听了我的淘米法,也觉得新鲜,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我看用它淘小米,就更显出它的优越性了。”
“是啊,很多人淘小米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小米里常常混入许多颜色和小米粒差不多的沙粒,小米粒又很小,所以你要把一粒粒沙子拣出来,那可真费牛劲了。要是用这种淘米法反复倒腾几次,保管能够把沙粒剔除得干干净净。”
嫂子听了半开玩笑地说:“敢情物理还真有用,看来我也得学一点才好喽!”
快要吃午饭了,嫂子让书戎剥熟鸡蛋壳,谁知刘畅却拿了4个生蛋混到了熟蛋里。书戎埋怨说:“看你越帮越忙,把生蛋和熟蛋混在一起了!你好好想想,哪4个是你拿来的?”
刘畅瞪大了眼睛,把蛋拨来拨去,看看都一样,只好摇头说:“哥哥,我分不出来了。”
正当书戎愁眉不展的时候,我提醒他:“可以利用物理原理把生蛋和熟蛋分开嘛。”
“对!只要把蛋放到亮光里照一下就分开了。”书戎很得意地说,“因为生蛋的蛋清、蛋黄是液体,光能够透过;而熟蛋的蛋清、蛋黄凝成了固体,光是透不过的。”
说完,他正要用光照的办法去分辨,我把他阻止了:“你能不能想一个更简捷的判别方法呢?”
书戎一下子懵了,摇摇头说:“想不出来,还是请您告诉我吧。”
“可以用旋转的方法!”说着我在桌子上转动每一个蛋,很快就把4个生蛋挑了出来。
“我知道啦!”站在一旁看得出神的书戎高兴地说,“转得慢,只转一两圈就停下来的是生蛋。转得快,能够连续转好几圈的是熟蛋。对吗?”
“不错,”我接着问,“可是你能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我说不太清,”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很可能和惯性有关系。”
“正是和惯性有关!”我解释说,“熟蛋的蛋清和蛋黄都凝成了固体,所以旋转蛋壳的时候,蛋的各部分都能够一起旋转。但是,生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都是液体,当蛋壳旋转的时候,由于惯性,蛋清和蛋黄不但不能够随着旋转,而且还会对蛋壳的旋转起阻碍作用。”
这时候,书戎故意把生蛋和熟蛋重新混在一起,兴致勃勃地逐个旋转起来,嘴里还喃喃地说:“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可以用这个办法把它们分开了!”
吃完午饭,书戎沏了一壶茶水。我问他:“你知道茶壶上有什么秘密吗?”
他怀疑地说:“茶壶是装水的,不漏就行,还能有什么秘密?”
“有,”我说得很肯定,“而且至少有两个。”
听我这样一说,他就目不转睛地盯住茶壶,仔细端详起来。但是看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我提示他:“你先注意一下壶嘴。”
“壶嘴?”他用手指着壶嘴说,“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既不比壶身高一段,也不矮一截。”
“哈哈,秘密就在这壶嘴和壶身一样高上!”我笑着说,“你还记得吗?茶壶是一个连通器,嘴里的水面和壶身里的水面总是一样高的。倒水的时候把壶一歪,壶嘴比水面低了,水就流出来。假如壶嘴做得比壶身矮,壶里的水就装不满。因为水面一高过壶嘴,水就会从嘴里冒出来……”
书戎终于开窍了,他打断了我的话说:“假如壶嘴比壶身高出一段,壶里的水倒是可以装得满满的,但是倒水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把壶一歪,水还没有从壶嘴倒出来,就会从壶盖缝里流出来。”
“现在你再找一找第二个秘密。”
机灵的书戎立刻指着壶盖说:“我看这上面的小孔开得有点儿蹊跷,也许秘密就在这里。”稍停了一会儿,他又迟疑地自言自语:“可是,不开这个小孔,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第二个秘密算是被你蒙对了。没有这个小孔可不行!不信你用手指按住它,再往杯里倒水试试看。”
他一倒水,开始还流得比较顺畅,但是后来越流越少,好像壶嘴被什么东西堵了一样。他把按孔的手一挪开,水又流得顺畅了。他惊奇地说:“真是没有想到,这小孔竟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其实,真正在起作用的是大气压强。”我解释说,“小孔敞开,壶里的空气跟壶外的大气连通,压强相同,一歪壶身,水就在重力作用下从嘴里流出来……”
“我明白了!”书戎抢着说,“小孔堵住了,壶盖又盖得很严密,那么壶里的气体跟壶外的空气就不连通。开始倒水的时候,壶里气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相等,水就在重力作用下从嘴里流出来。但是流出了一些水以后,壶里水面上方的空间增大,气体压强减小,和壶外大气压强产生了压强差。就是这个压强差,阻碍着水从壶嘴里流出来。”
“分析得很对,”我补充说,“而且壶里的水装得越满,按住小孔以后出水不畅的现象越显著。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壶里气体少,容易造成较大的内外压强差。”
说完茶壶盖都必须开孔以后,天真的书戎有点儿埋怨大气压强的存在:“要是大气没有压强多好,壶盖上也不用开小孔了。”
“哎,你这话可就片面了!”我说,“要知道,大气压强是助人为乐的‘模范’,我们从生活到学习都得到了它的不少帮助呢!”
“我怎么没有感受到?”
“你一定喝过汽水吧?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把吸管插到汽水瓶里,用嘴一吸,汽水就沿着管子上升到你的嘴里?”
“因为我吸的时候用了力。”
听他回答得这样自信,我明确地告诉他:“假如你不用吸管,而用嘴唇直接含住瓶口,那么你用再大的力气吸,也吸不上汽水来。”
“难道说喝汽水的时候,大气压强真的帮我忙了?”他疑惑不解地问。
“是的,”我解释说,“吸管插进汽水瓶里以后,管子和瓶里的汽水面都跟大气接触,受到一样大小的大气压强。你含着管子轻轻一吸,管里的空气被你吸了一部分出来,剩下的空气变得很稀薄,对汽水面的压强也变小了。这时候管子外的汽水面仍然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正是这管内外出现的压强差,迫使汽水沿着管子上升,流进你的嘴里。其实,不但用吸管吸汽水离不开大气压强,我们用杯子或者碗喝水、喝稀饭等,也都依靠了大气压强的帮助。”
“是,是。”书戎频频点头说,“可是,大气压强和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反问他:“你钢笔里的墨水是怎样灌进笔胆里去的?”
“对,是大气压强把墨水压进笔胆里的!”真没料到,经我一问,他立刻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吸墨水的时候,总是先按一下簧片,把笔胆压瘪,压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放开簧片,笔胆逐渐胀大,由于它里面的空气压强变小,大气压强就把墨水压进了笔胆里。”
“假如没有大气压强,你的钢笔就吸不进墨水了。你看,这不是把大气压强跟学习联系起来了?”
书戎一边点头称是,一边问:“叔叔,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很纳闷:彩色笔的笔头是一根细棍,上面既没有开槽,也不见有流墨水的小孔,写起字来墨水为什么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呢?”接着,他显得很神秘地说:“还有,更令人奇怪的是,彩色笔没有笔胆,只有一根两端开了口的塑料管,里面塞了一个棉线卷,我瞧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哪儿装了墨水!”说完,他把一支红色彩笔递给我。
我打开一看,就明白了问题的答案。但是我没有直接作答,只是问:“你知道钢笔为什么能够自动出水吗?”
“好像是利用了毛细管的作用。”书戎一边想,一边慢慢地回答说,“把一根很细的玻璃管插到水里,水立刻沿着管子的内壁上升,使管里的水面比管外的水面高出好多。这就是毛细现象。钢笔的自动出水,就应用了毛细现象。我拆过钢笔,看到笔舌上开了好些细槽,笔尖上还有一条细缝,这些槽和缝就是一条条毛细管,笔胆里的墨水正是通过这些毛细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笔尖上。”
“你说得很好!钢笔的出水装置确实是根据毛细原理设计的。”我接着问,“是不是所有毛细管都能用肉眼看见呢?”
“不是!”他很有把握地说,“例如棉布、木材等的纤维里的毛细管,肉眼就看不见。”
“现在就不难揭开彩色笔的奥秘了。”
“对,我知道了!”书戎很激动地说,“彩色笔也是根据毛细原理设计的。棉线卷就是它的笔胆,墨水潜藏在棉线纤维的毛细管里。作为笔头的细棍,里面也充满了毛细管,末端插在棉线卷里。写字的时候,墨水就从棉线卷里的毛细管中输送到笔头上,再通过笔头里的毛细管输送到笔尖上。”
“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动脑筋,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再难的问题也是能够迎刃而解的。”
我接着问了书戎一个关于液体性质的问题:“为什么刚洗过的脚不容易穿进袜子?”
他放声大笑,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因为用热水洗脚的时候,脚受了热会膨胀,可是袜子的大小没有变化,所以穿起来要比平时困难。”
听了他的回答,我笑得合不上嘴:“假如用冷水洗脚,脚的体积会缩小,洗完脚穿起袜子来就更容易了,对吗?”
书戎摇摇头,知道自己出了洋相,脸也红了。
“你的解释是不对的,”我耐心地说,“用热水洗脚,脚的体积确实会受热膨胀,但是这种膨胀极其微小。人体对于周围的温度有惊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即使洗脚水很热,脚升高的温度最多不会超过2摄氏度。有人估计,在这一升高的温度影响下,脚膨胀的尺寸也就零点几毫米。袜子是有弹性的,脚只增大几根头发粗细的长度,怎么能够对它起阻碍作用呢?而且实践告诉我们,用冷水洗脚,刚洗完同样不容易穿进袜子。”
“那是什么原因呢?”书戎眨巴着眼睛问。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穿在脚上的袜子弄湿以后,会紧贴在皮肤上,不容易脱下来。这是因为一方面,水具有表面张力,把袜子疏松的纱线紧缩了;另一方面,水对于脚和袜子都存在一种附着力,把袜子和脚粘连在一起。”
书戎觉得没有解决他的问题:“叔叔,您说的是湿袜子为什么不容易脱下来的道理,可是往脚上穿的袜子是干的啊!”
“其实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解释说,“刚洗过的脚,不管用热水还是冷水洗,擦干后皮肤上还是会附着许多看不见的小水滴,当你穿袜子的时候,小水滴渗进袜子的纱线里,产生表面张力和附着力,使袜子像是被‘粘’在脚上一样,所以就不容易穿进去了。”
可能是听到我们谈及穿袜子的缘故,嫂子想起补袜子来了,她打开缝纫机,“嗒嗒嗒”地补了起来。
我问书戎:“你知道缝纫机是怎样传递动力的吗?”
只见他摇了摇头,立刻钻到缝纫机下面,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地说:“我看清楚了,原来是通过一根皮带,把脚的蹬力从大轮传到小轮上的。”
“你观察得对,”我接着说,“缝纫机的动力是脚的蹬力。脚用力蹬踏板,踏板做上下运动,通过拉杆、弯轴使下带轮旋转,然后通过皮带,借助皮带和轮子间的摩擦,把动力传给机头上的上带轮,再带动机器工作。现在你注意看一下,这上下两个轮子的转动速度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书戎肯定地说,“上带轮的旋转比下带轮快。”
“这说明,缝纫机通过皮带传动,把慢的转动转变成快的转动。物理学告诉我们:大轮的直径是小轮的多少倍,小轮的转速也是大轮的多少倍。例如,下带轮的直径是30厘米,转速是100转/分,上带轮皮带槽的直径是5厘米,那么它的转速就是……”
没等我算出答数,书戎就脱口而出:“600转/分。”
“对,是600转/分。”我重复了一句,接着说,“你别看下带轮好像转得慢吞吞的,通过皮带传送,缝纫机上带轮的最高转速可以达到1000转/分呢!”
比较善于思索联想的书戎问:“皮带传动既然可以把慢转动变成快转动,我想反过来它也一定能够把快转动变成慢转动,对吗?”
“想得好!”我夸奖他说,“洗衣机的动力传递,就属于这种情况。”
书戎只晓得洗衣机的动力来自电动机,从来也没有想过洗衣机里还有皮带传动。为了使他有些感性认识,我放倒洗衣机,打开了底板。他边看边说:“小轮装在电动机轴上,通过皮带把动力传给大皮带轮,再带动同轴的拨水盘转动。”
“不错,洗衣机是这样通过皮带传动,把动力从小轮传到大轮,使电动机的快速转动变成拨水盘的比较慢的转动。”我举出数字继续说,“例如某洗衣机的电动机转速是1500转/分,小轮直径是6厘米,大轮直径是18厘米,那么拨水盘的转速就是1500×6÷18=500,也就是500转/分。在拨水盘的作用下,洗衣桶里的洗涤液就形成旋转涡流,并且自上而下地产生抽吸作用。洗涤液和衣服的这种旋转涡流和上下翻滚,同人工搓揉、捶打一样,是依靠机械作用和洗涤剂的去污能力把衣服洗干净的。”
说也凑巧,这时候嫂子的缝纫机出了毛病,无论她怎样蹬踏板,机器都不转动。我鼓励书戎去检查,没想到他竟一下就看出了毛病:“叔叔,您看,是因为皮带在轮子上打滑。”我一看,真是皮带打滑。皮带本来就比较松,加上嫂子刚才给机器加油的时候,不小心把油滴到了上带轮上,所以使皮带和轮子之间的摩擦减小了。我问:“书戎你会修理吗?”
“这我会!”他点头说,“只要设法增大皮带和轮子之间的摩擦就行了。办法是把油擦干净,再把皮带紧一紧。”说完,他就动手干了起来,不一会儿,机器又“嗒嗒嗒”地运转开了。
“想不到书戎也会修缝纫机!”嫂子喜形于色地说。接着,她问我:“最近洗衣机洗的衣服稍多一点,就只听到机器响,拨水盘却不转动,莫非也是皮带松了?”
“嗯,多半是这样。”我边说边检查洗衣机的传动皮带,发现固定电动机的螺母松了,造成电动机移动,使皮带松了。于是我把电动机挪回到原来位置,拧紧了固定螺母,对嫂子说:“你的估计完全正确,我已经把它修好了。”
“太好了!”嫂子乐呵呵地说,“书戎,快跟叔叔学一学。”
“这我已经学会了。”书戎得意地说。
我转身对书戎说:“怎么样,物理知识有用吧?过去一般都认为,皮带传动仅仅工厂里才有。可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家庭里也用得多起来了,除缝纫机、洗衣机外,录音机里飞轮的旋转,也应用了皮带传动。”
时间不早了,我建议说:“下面我给你出个难题,作为我们今天谈话的‘收官’问题,好吗?”
“好嘞,您快出题吧!”
我先让书戎站到房间中央,然后问:“不许弯腿,你能够跳起来吗?”
“嗨,这算什么难题!”他踌躇满志地说,“没问题,我准能跳起来。”
“那么好,你就试一试。”
只见他直挺挺地站着,好像在使劲,但又使不上劲,显得很难受的样子。几分钟过去了,他连双脚同时离开地面都一点儿也没有做到,只好认输:“叔叔,我承认夸了海口,失败了!”
“你知道为什么跳不起来吗?”我问。
他皱着双眉,摇头不语。
“你还记得物体做机械运动必须遵守什么定律吗?”
他说了句“必须遵守牛顿运动定律”以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才慢吞吞地说:“对了,想不弯腿跳离地面,是违背牛顿运动定律的。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要改变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外力的作用。我站在那里要跳起来,也就是从静止变为运动,必须由地面对我施加一个作用力。”
“那么,地面对你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所以只要我先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一定会同时‘回敬’我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我跳离地面。弯腿正是为了调整腿部肌肉,使我在跳的时候能够对地面施加作用力。”
“你分析得不错嘛!”我接着说,“而且,你跳离地面的高度,和你对地面施加的作用力大小是成正比的。你不弯腿,连力都产生不出来,怎么能够跳得起来?”
“原来是我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是啊,实际问题往往都比较复杂,要想做出正确的回答,并且分析得有理有据,非好好开动脑筋不可。你想,上面这个问题乍一听好像很简单,但是要解释清楚,竟用到了两条牛顿运动定律。”
“怪不得您说这是个难题,并且把它作为我们这次谈话的‘收官’问题呢!”
关于不弯腿跳不起来的谈话,把刘畅也吸引住了。他手里拿着一个玻璃杯,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学着跳。就在我们要结束谈话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打碎了。我很生气,狠狠地批评刘畅“太疯了”,他竟哇哇地哭了起来。机灵的书戎也许为了给刘畅解围,连忙问我:“叔叔,您说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摔碎呢?”
我火气正大,无心回答书戎的问话,只管一面拣碎玻璃碴儿,一面还喋喋不休地批评刘畅。
“叔叔,您别生气,也不要光批评弟弟了。”书戎继续央求说,“我真的不明白,您就帮我解释一下吧。”
看着他真心诚意的样子,我把刘畅推到一边说:“好吧,我们还是一起来讨论。你真的一点道理都说不上来吗?”
“我曾经想,玻璃杯之所以会摔碎,可能是因为它的质地太脆了。可是再一想,又有疑问了,它要是掉到沙地或者棉絮上,为什么就不会摔碎呢?”
“玻璃质地脆,无疑是容易摔碎的固有原因,但是要完满地解答你的问题,还必须从物理学上去分析,而且至少同两条力学定律有关系。”为了启发书戎思考,我有意稍停了一会儿,然后继续说,“这第一条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
书戎立刻接过我的话,很熟悉地说:“就是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怎样用它来分析杯子掉下时的能量转化情况呢?”
书戎鼓足了勇气分析说:“杯子在刘畅手里的时候,势能最大,动能是零;在向下掉的过程中,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当它落到地上的时候,势能全部转化成了动能。”
“嘿,你还分析得蛮清楚的。”我很高兴地夸奖说,“当然,这里没有考虑空气对杯子的阻力。假如杯子的质量m=0.2千克,离地面的高度h=0.8米,重力加速度g近似地算作10米/秒2,那么根据公式度,就可以求得杯子落地时候的速(米/秒)。就是说,杯子用4米/秒的速度和水泥地碰撞。”
书戎说:“噢,因为杯子落地速度比较大,所以撞碎了!”
“的确,假如杯子离地面很近,落地速度很小,那是不会摔碎的。”接着我提醒书戎,“可是,在你提的问题里,杯子落到棉絮或者沙地上的速度也是4米/秒,为什么就不会摔碎呢?”
“那是因为水泥地硬、棉絮软呗!”
“这是大实话,”我笑着说,“要做科学的分析,就要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比较在两种情况下杯子所受撞击力的大小。”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不就是F=ma吗?”书戎疑惑地说,“用它怎么来比较杯子所受的撞击力的大小呢?”
看书戎面有难色,我和他商量:“由于这里要用到高中才学的物理知识,计算也比较难,所以我只给你做一些定性分析,行吗?”
“好的。”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算出,杯子落地时受到的撞击力大小,跟杯子速度从4米/秒降到零所用的时间长短有关……”
没等我往下解释,书戎猜测地问:“是时间越短,杯子受到的撞击力越大吗?”
“对的,”我点点头,继续分析说,“撞击力的大小同时间成反比。杯子落在水泥地上,速度从4米/秒降到零所经历的时间大约是千分之几秒,在这一短时间里,杯子受到的撞击力有几百牛,足以使杯子撞得粉碎。而掉在棉絮上,速度从4米/秒降到零所经历的时间是十分之几秒,杯子受到的撞击力只有几牛,不到掉在水泥地上的1%,自然就不会碎了。”
“噢,原来是这样!”书戎惊叹道,“这问题真是够难的,不过现在我总算明白了。”
听他这样一说,我故意考问了他一下说:“刚才讲的道理,你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有用,”他想了想说,“体育课上跳远、跳高,总是往松软的沙坑里或者垫子上跳,不就是例子吗?还有,前几天,爸爸给爷爷寄药,在小木盒里塞满了木屑、纸条,就是为了防止药瓶受震动撞碎的。”
“是的,”我补充说,“几乎所有怕撞坏的物品,像电视机、玻璃器皿等,在包装的时候都用泡沫塑料或者瓦楞纸等做衬垫,目的就是一旦发生震动或者撞击,可以延长碰撞时间,减小撞击力,有效地防止撞坏物品。”
“我要谢谢刘畅弟弟,”书戎风趣地笑着说,“是他不小心打碎杯子,才引出了这个真正的‘收官’问题,使我额外地学到了新的物理知识。”说完,他调皮地向刘畅敬了一个礼,逗得一直噘着嘴的刘畅笑了起来。
要吃晚饭了,我们的谈话也告一段落。求知心切的书戎主动跟我约定,下星期天他去我家,接着谈“我们周围的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