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与广告设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
彭澎◎主编 约翰强尼◎编著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H5创意与广告设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彭澎主编;约翰强尼编著.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1
(寻找大语文系列)
ISBN 978-7-115-51997-9
Ⅰ. ①H… Ⅱ. ①教…②彭…③约… Ⅲ. ①广告设计一研究 Ⅳ. ①J52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02631号
组 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主 编 彭 澎
编 著 约翰强尼
责任编辑 李 莎
责任印制 马振武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东方宝隆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00×1000 1/16
印张:12.5
字数:198千字 2019年11月第1版
印数:1–4000册 2019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59.8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本书遵循了人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自然规律,以“看→思→创→做→练”为主线,结合大量实例,系统地讲解了H5创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向读者传授创意方法和如何训练创意思维的方法。
本书共5章,第1章主要讲解“看”,介绍了如何积累创意素材,如何为创意灵感的产生打基础;第2章主要讲解“思”,介绍了如何对“看”的内容进行转化,如何构思创意;第3章主要讲解“创”,介绍了如何根据“思”的内容进行创意设计;第4章主要讲解“做”,介绍了如何将“看”“思”“创”的内容通过“做”展现出来;第5章主要讲解“练”,介绍了训练创意思维和提高创意思维能力的方法。
本书没有限定读者群,希望提高创意能力的读者,都可通过阅读本书而有所收获。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创意方法与创意实践的学习用书,亦适合作为各类专业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教材,尤其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如视觉设计、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技术支撑部门,在教育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统筹领导下,重点推动面向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自2000年起开展了多项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在教育、教学、管理及其信息化支撑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为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中心于2019年4月着手开展“信息化新核心课程” (以下简称NCC)项目建设,以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型升级。NCC项目将整合行业优质资源,重点关注新技术,联合高等院校、企业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并以高等院校学生及相关专业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以推动新技术与岗位职业能力、创业就业技能的应用发展为导向,突出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逐步建成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新型培训体系。
信息化新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按照NCC项目建设发展规划要求编写,能满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及相关人员对信息技术教学及应用能力提升的需求,还将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和扩充,始终保持追踪信息技术的最前沿。为保障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项目专门成立了由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学者,以及企业相关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指导和参与专业课程规划、教材资源建设和推广培训等工作。
NCC项目一定会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019年9月
《H5创意与广告设计》这本书,经过一年的创作和精心打磨,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写这本书的前言,我首先想到的是本书的主要作者约翰强尼,以及书中的精彩创意。
对于一些读者来说,约翰强尼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关注创意设计的读者来说,约翰强尼的名字也许并不陌生。约翰强尼原名张临瀚,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创意设计等相关工作,服务过的客户有中国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悠扬传媒、功夫动漫、腾讯互娱、天猫、百度、爱奇艺、格力、滴滴、美嘉尔、炫迈等单位。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除本书精选的作品外,约翰强尼还有很多非常有创意的作品,限于篇幅等原因,本书无法将它们尽数收录进来,读者可以上网浏览。
书中的所有案例几乎都是约翰强尼自己创作的,或是约翰强尼及其团队创作的。这些案例将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这些案例的解说,更是体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创作特点。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本书的写作体例是教材体例,内容所体现的是一名优秀创意设计师对自己的创意体验和经验的总结,这是编写团队对创意设计认知的提炼和总结,因而本书具有教材和著作双重特点,这是本书在写作思路上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
作为本书的策划者、主编,我非常有幸遇到约翰强尼,这要特别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罗芬。当初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策划出版关于H5的系列教材时,对于创意设计这本教材,我就希望找到一位有能力把感性和理性,把理论和实战经验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编写的作者。最初为本书拟定编写提纲时,所确定的写作基本思路就是不以介绍基础知识为中心来谈设计,而是能够实实在在、直截了当地谈设计,以培养和提高读者的创意能力为核心。在罗芬的引荐下,第一次与约翰强尼沟通图书编写的时候,其预想的编写思路完全打动了我,与教材编写所确定的写作目标不谋而合。虽然本书的创作、编写和后期的修订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对于目前呈现到读者面前的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并学有所获。
关于H5
H5几乎支持所有的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全景、直播、图表、动画等;H5几乎支持所有的移动交互方法,如触屏、陀螺仪、定位、拍照、录音、相册、通信等,并凭借其跨平台的优势,依托移动互联网进行内容的共享与高效传播,将传统的广播电视、LED屏幕展示等与移动终端(如手机)进行整合,活跃在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传媒之中。H5前所未有地为移动用户终端手机应用内容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应用覆盖了广告推广、市场营销、媒体宣传、新闻传播等诸多领域。
写作目标
内功不足、底气不够,就很难产生理性的、有文化底蕴的,让人们耳目一新且为之赞叹的好创意。作为提升读者创意能力的教材,本书写作的核心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向读者传授创意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向读者传授设计、创作优秀H5作品的方法和手段;三是指导读者掌握有意识地训练创意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帮助读者修炼“创意内功”,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写作目标。
写作思路
传统设计教材往往采用的是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介绍,到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解读,再通过实例验证基本知识的写作思路。
本书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遵循人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自然规律,以“看→思→创→做→练”为主线,回答创意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如何将灵感变成创意,创意产生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如何完成和实现创意设计等问题。本书通过具体的创作实例,对书中所提出的各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具体来说:
教材的第一部分“看”,解决了积累素材,为灵感的产生打基础的问题;第二部分“思”,解决了对事物的认识问题,即从感性认识事物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转变,解决了如何将灵感转换为创意的问题;第三部分“创”,解决了如何进行创意设计的问题;第四部分“做”,解决了创意设计的实现问题;最后一部分“练”,解决了提升读者创意能力训练的问题。总之,这是一本实实在在培养读者创意能力的书。
全书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求精的写作方式,减轻了读者的阅读压力,使读者能够轻松地、不知不觉地提升创意能力和水平。
主要内容
本书从人们对事物的最初始认知“看”为出发点,到“思”“创”“做”,直至“练”,结合大量案例,系统地讲解了创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看——灵感来源:“看”是一个人认知、感受事物的基础,常常听到“头脑风暴”这个词,但没有“看”的积累,头脑里没有存储“东西”,风暴什么?如果能够风暴出东西,产生灵感,就说明头脑里是有“存货”的。本章就介绍了为什么要“看”,“看”什么和怎么“看”等内容,使读者掌握积累创意素材的方法,为创意灵感的产生打基础。本章内容是学习创意设计需要掌握的基本环节。
思——创意产生:“思”是对“看”的内容进行转化的过程,“思”什么?怎么“思”才能产生创意?本章内容是学习创意设计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创——创意设计:“创”是创意设计的核心,是“思”的延续。设计作品的精彩与否主要由“创”决定,本章将讲解什么是“创”,“创”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创”。
做——创意实现:“做”是将之前“看”“思”“创”的内容展现出来,本章讲解了“做”的重要性和如何“做”。
练——创意修炼:“练”即实践,光说不练空把式。“练”是有技巧的,本章详细讲解了如何高效地“练”。
适用读者
本书在内容策划时就没有限定读者群,只要是希望提高创意能力的人,都可通过阅读本书而有所收获。对于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层次的不同专业来说,虽然各自的总体培养目标不同,但是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本书适合各专业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其中特别适合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如视觉设计、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进行创意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用。
致谢
本书从规划、编写,到出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仅编写提纲就十余稿,经过多次修改和逐步完善,最终得以出版。在此,衷心感谢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对本书的编写、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此外,北京乐亨云创科技有限公司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我代表我个人及约翰强尼对所有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同仁、编辑及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的话
前面对本书的介绍,说的都是些优点和赞美之言,但对于本书,我们深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些观点也带有主观性,不一定有普适性,希望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后续修订。本书出版时,为了满足教材需要,引用了一些作者及其所在团队成员共同创作的案例。由于种种原因,个别案例无法查证和联系到作品创作的委托方,在此特向这些作品创作的委托方表示深切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教育的支持。如发现本书有不妥之处,或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您可发送电子邮件至luofen@ptpress.com.cn。
彭 澎
2019年9月
本章导读
创意需要灵感,灵感产生的基础首先是“看”,创意者只有知道了“怎么看”和“看什么”,并通过充分的积累,在日后的创意中,依靠这些积累才有可能产生创意灵感。因此,作为讲述创意设计书籍的第1章,本章将介绍什么是看、看什么、怎么看等有关“看”的知识,这是做创意设计的基本功。
从我们第一天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次睁开双眼时就开始在“看”了,而且我们每天都在看。除了呼吸,“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频繁的事情。不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平凡而重要的事情往往越容易被忽略。
“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刚出生时,我们不能主观地选择看,周围有什么,别人给什么,我们就只能看什么,反正什么都没看过。此时,“看”对于我们来说是认知,这是“看”的第一个层次。
当我们长大些,可以开始自我选择时,“看”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主动地发现和探索。在这一阶段“看”的内容不同,日后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不同,这是“看”的第二个层次。
当我们长大成人,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完善,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有能力开始独立思考时,我们开始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看这个世界了。以至于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看”又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感受,这是“看”的第三个层次。
“看”的第三个层次对我们尤为重要,因为这时的我们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当我们在接触新事物时,我们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相对客观地看,我们会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看,或者说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自己认为对的事物,从而强化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形成世界观的时候并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的世界。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大量真假掺杂的、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会使我们形成一个偏执而不完整的世界观。尤其是年轻人,在当下这个时代会更早地接触更多的“世界”,很容易变得过于自信地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对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物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偏见”。这一点,我们在“看”的时候需尤为注意。
知道了什么是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看,这对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创意来说,“看”是思考,是产生灵感的基础。
不带态度地看待事物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们在看艺术作品、书籍,或者别人的笔记时,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喜欢的内容,但是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喜好来看,不要排斥它,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它定性,要包容地看,要尝试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理解它的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很有可能,当你有一天真正了解它的时候,你会爱上它,即使它最终没有令你心动,你也会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当你再回到自己的喜好上时,你或许会欣喜地发现,你突破了自己的某个瓶颈。
图1-1和图1-2所示的摄影作品分别是《夜晚的橱窗》和《夕阳下的海湾》,这都是拍摄者晚饭后在商业街、海滩散步时,将看到的景象和景色用手机随手拍摄下来的照片。拍摄者没有持特定的态度来拍摄,只是当时觉得好看就拍了下来。但是这些随手记录下来的一个个瞬间,对未来某一时刻灵感的产生却是能带来很大影响的。
图1-1 《夜晚的橱窗》(拍摄者:彭澎)
图1-2 《 夕阳下的海湾》(拍摄者:彭澎)
图1-3所示的是小孩儿在墙上的涂鸦,这些涂鸦有很多妙处。首先,涂鸦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冷暖色调搭配得体。其次,涂鸦中的恐龙鼻子被画得很长,很好地突出了恐龙的特点。最后,涂鸦中的恐龙尾部和四肢涂满了颜色,身体和头部却是采用短线点缀,使这幅涂鸦呈现了出色的点线面构成。这些妙处并非是孩子们经过训练后画出来的,而是出于本能创作,甚至很多是偶然间画出的。
以前,我有些排斥古典主义,导致创作的作品总是缺少沉淀感和某种韵味。但是后来发现:当你抱着真诚的态度了解了那些你曾经排斥的事物后,你会发现它们也是那么的美好,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这种经验是深入骨髓的,经常会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跑出来帮助你。
图1-3 儿童涂鸦
沉浸地看,通常是在你看自己喜欢的事物时的一种态度。这时候我们是借助眼睛在用心地看。通俗来讲,用“感受”这个词应该会更贴切。如果只用眼睛看,我们看到的一般仅仅是表象。用眼睛看大师的作品,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大师的技法,无法体会到其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容,触碰不到其精髓。
有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之作,不仅是因为其技法值得称道,更是因为其所表达的本质内涵及境界能影响人的心灵。这样的作品中,往往包含有故事、人情、哲思等,来源于平凡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创作者往往能看到常人没有看到或不曾注意的事物,从别人不曾触及的角度创作出对社会有影响力、贡献大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大师的作品不应该仅仅看大师的技法,更应该沉浸其中去感受其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深层次的内容。
例如,观摩学习图1-4所示的著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摄影作品《苦难的眼睛》时,看其拍摄手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应该看摄影师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也就是思考摄影师为什么要抓拍这个镜头。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看懂艺术家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就需要了解艺术家的背景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摄影家。1948年冬至1949年春,他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现在的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照片。《苦难的眼睛》这张照片就是在当时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以一个愁容满面的男孩儿为中心,折射和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图1-5所示的《碎镜》也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作品,照片拍摄的是镜子打碎了,孩子们表情惶恐,有的默默地看着,有的拾镜子碎片的情景,这与孩子们身后人们各自忙碌着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1-4 《苦难的眼睛》
图1-5 《碎镜》
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到,他非常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的矛盾,他能从看到的表象中抓住本质,并且能快速地把有含义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他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及一种能够将大脑、心灵和眼睛同时集中于同一轴心上运作的能力,看似信手拈来的照片,实际上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
图1-6 《放下你的鞭子》
图1-6所示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是徐悲鸿根据著名剧作家田汉的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创作的。1939年10月,徐悲鸿在新加坡的一个广场看到《放下你的鞭子》抗战宣传剧的演出,被深深地打动,随后用了约10天时间创作了这幅抗日题材的画作,这幅作品将抗战时的生活状态及群众心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图1-7所示的《奔马图》是徐悲鸿的另一幅杰作。《奔马图》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当时,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便连夜画出《奔马图》。《奔马图》以马喻人,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是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不论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徐悲鸿,还是世界上其他许许多多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许多作品不仅在创作之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其社会影响力至今不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技法好的人后来成为了匠人(这里并不是说匠人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无法与大师们所创作的作品相比。
“沉浸地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一般是在看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才会沉浸地看,因为我们本身对该事物有好感,就会相对容易与其进行心灵沟通。有意思的是这很像是谈恋爱的感觉,就像与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就更容易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更容易体察到对方的喜怒哀乐一样。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要学会引导自己“沉浸地看”。
图1-7 《奔马图》
“用自己的角度看”这种方式通常用在现实生活中。现实世界其实是一个有无限维度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也可以尝试相对主观地看,这样可以发现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趣事。就拿看云彩来说,有人会看到伤感,有人会想到棉花糖,还有人会觉得云彩的形状像某种动物,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要下雨了。总之,不同的人看同一事物的角度会各不相同,自然也会看出不同的精彩。
地铁已经是现代都市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工作日的上下班时间段,地铁站往往人潮涌动,人们步履匆匆——这是繁忙都市生活的一个缩影。为此,有不少以地铁站为场景的摄影作品。图1-8所示的摄影作品《都市》,拍摄的也是都市地铁里的场景,是拍摄者站在地铁站内的换乘电梯旁拍摄的。场景是我们每天在上下班时几乎都能看到的场景,再平常不过,但是该作品打破了常规,表现方式独特,画面色彩鲜艳,很好地将都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忙碌,通过镜头展示了出来。
图1-9所示的照片是某日夜晚我在路边看到的路人随手乱丢的垃圾。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被丢弃的塑料杯和杯盖,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就好像被丢弃的杯子向丢弃者发出的抗诉。
图1-8 《都市》(拍摄者:彭澎)
夜晚,在楼道里通过玻璃的反射,可以同时看到楼里的灯和楼外的楼。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场景,而从我的视角来看,这个场景看来就像一艘飞碟盘旋在夜空中,如图1-10所示。
图1-9 叹号
图1-10 飞碟
上面列举的都是拍摄者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的事例。同样的场景,每个人看到后所产生的感受可能会是不同的。
对于看什么来说,第一要看的一定是世界。但是,“看世界”不是让你花钱去旅游,走马观花地拍些照片,然后发到朋友圈让人点赞。“看”是一件很需要时间成本的事,我们不仅要多看,更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观察。
“看”是对“一手信息”的获取。“一手信息”是指现实生活中我们直接看到的东西。然而,对于看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但也无妨,有个比较讨巧的方法是多与人聊天,多与不同地方、不同出身的人聊天。但是这就算不上是“看”了,这是“听”。“听”虽然也是好的,但是“听”获取的就是“二手信息”了,没有“看”来得客观。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看”是最好的,能看即看,看不了的就能听即听。不过,对于听来的内容,还是要尽量找机会、创造条件,通过“看”来验证和判断。
如果有条件直接去看广阔的世界固然好,但是如果我们条件有限、机会有限,只能看眼前的或身边容易获取的内容,那么对我们来说也是足够的。关于具体看什么,我做了一个递进图,如图1-11所示。
图1-11 看的递进图
之所以这样排序是因为:现实生活是最客观的,也是第一手的内容,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最好的灵感来源。古时不像现在,可参考的内容多,且获取便捷,随取随用。但是现在条件好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很容易让我们忽视原创和创新的重要性,让我们变得懒惰、随意,从而导致做出的东西越来越缺乏厚重感和沉淀感。虽然有些能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得到一时的追捧,但是其影响不会长久和深远,缺乏真正的价值。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条件有限、机会有限,不能亲身去所有想去的地方看,即使去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能沉浸地看。所以,我们有时也需要通过别人高度总结的精华去了解和认识世界,这便是需要看书籍了。
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把艺术展览放在了书籍之后。这主要是因为:当观赏者自身的水平不足,不能真正体会到展出的艺术作品背后最原始的味道时,就会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过于主观,很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看不到其价值,领会不到其精华。
影视作品像是艺术作品的平民化,是让更多的普通人去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的便捷通道,但现实是影视作品加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对观众认识事物和理解艺术作品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所以,这里将影视作品排列在第四位。
网络作品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网络可以看到和收集到大量的素材,但由于网络作品良莠不齐、信息量大,一方面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心智和认知尚不成熟的人,在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和选择能力的情况下,稍有不慎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在此将网络作品排列在最后。
下面,以日常积累为例,更进一步地为大家介绍我具体是怎么“看”的,“看”的是什么。
首先,在此要强调:这里仅仅是列举我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看的,不代表你也要站在同样的视角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忙于了解别人,却忘了了解自己。
1. 发现身边的小美好
我常常会被很多有趣的事物吸引,甚至会对一些一般人觉得无趣的事物感兴趣。曾经有段时间,我很爱收集各种树叶,图1-12至图1-19所示的是我所收集的部分树叶或种子。图1-12是春日午后在楼下溜达时采集的玉兰花的种子,当时不知道其为何物,只是觉得造型很奇特,且颜色有类似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就留下了。图1-13是冬日里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凋零时,部分植物还残留着的一些已经枯萎的叶子,这些叶子虽然已经枯萎,但是颜色却丰富得出奇。
图1-12 扫叶籽1
图1-13 扫叶籽2
如图1-14至图1-17所示,不同叶子其形态各异,颜色变化各不相同,并且单片树叶也会同时拥有多种颜色,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
图1-14 扫叶籽3
图1-15 扫叶籽4
图1-16 扫叶籽5
图1-17 扫叶籽6
图1-18和图1-19是我和朋友将收集的树叶整理成册的照片。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这些形态、颜色各异的树叶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使我领略到很多新的东西。
图1-18 扫叶籽7
图1-19 扫叶籽8
很多人问我:“这么多好看的树叶你都是从哪儿找的?”其实,这些树叶都是来自我每天上班的公司楼下,而且大多是枯萎后掉落在树下的。你会发现有很多人会很欣赏这些被收集的树叶,为之惊叹,甚至会花钱买装裱起来的树叶放在家里做装饰,但是这些树叶其实很普通,并非难得,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然而很多人却看不到,因为大多数人每天看到的只是“大概的树”,很少驻足于树下近距离观察,没有走进去用心地思考和感受。
2. 多维度地观察
图1-20 奇怪的树
记得有一位国际摄影大师曾说过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你的照片照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这里所说的既包括物理距离上的远近,又包括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情感交流,以及对拍摄对象的感知程度。就拿“树”来说,图1-20所示的是我在南京旅游时随手拍的一棵树,可能大多数人随便看一眼会觉得这不就是一棵普通的树嘛,甚至有些从它旁边经过的人都不曾注意到它。但是,对于我来说其实它很有得看。
这棵树的造型很奇特,初看时既像是一只鸵鸟,又像是一只斗鸡,好像还和某个动画的角色相像。在静静的夜晚进一步驻足观赏时,这棵树又像是一个痴情的年轻人,面向对面发光的窗户张望,傻傻地等待他喜爱的人出现。总之,这棵造型奇特的树能让我浮想联翩。
此外,在远看的时候,它是一棵树,但是靠近去观赏它的一片片树叶时,就会看到每片树叶都有各不相同的姿态、斑斓的色彩及细密的经络,发现树叶的另一种美。当观赏的距离变得很远时,你又会看到树构成了森林,会感受到林海的震撼美。对于同一事物,我们的观察距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所以,对于其他的事物,我们都可以像看图1-20这棵树一样,从不同的距离和多个维度来看。
3. 去市井,沉浸式地感受生活的质感
我常常喜欢到不同的城市去逛那里富有市井气息的地方。例如,这个城市原住民居住的老屋、小巷,以及他们经常逛的集市等。这些地方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感受生活质感。下面以我在广州和上海闲逛时拍摄的一些照片为例,介绍我是如何沉浸在市井之中感受生活质感的。
通常,我们只是把会动的活物关在笼子中防止其逃脱,图1-21是我第一次看见有人把花也关起来,并且还派了鞋子来看守。这一情景简直如同美术馆里精心设计的装置作品一般,好像在隐喻着什么。
图1-22拍摄的是一只鸡站在家门口的沙发上巡视,一副保镖的架势,像是为这家主人看家护院一般——防止一切虫子入侵。
图1-23和图1-24都是市井生活的小缩影,通过这两个场景仿佛可以看到屋子的主人每天闲暇时,在门口洗洗衣服、晒晒太阳、唠唠家常、看看报纸、喝喝茶水的悠闲生活。
图1-21 笼中花
图1-22 沙发上的鸡
图1-23 楼宇间的格子衫
图1-24 小日子
图1-25 躲起来报警
图1-25拍摄的是一幅“报警请拨110”的宣传画,而这幅宣传画正好被长得茂盛的绿植包裹了起来,形成了好像是画中人物有意躲在暗处报警一般的情景,生动且有剧情感。
图1-26拍摄的是一位推板车的师傅累了坐在板车上休息的场景。拍摄这张照片是因为看到推车的师傅在劳累时却被车“推”着,此情此景让人感到既温暖又心酸。
图1-27拍摄的是花鸟市场里的一个卖小动物的小摊,照片中所有的小动物都被堆放在一起,虽然此刻小动物们看起来不孤单,但却没了自由,每只小动物的命运都充满着未知。这一情景让人感到既热闹又凄凉。
图1-26 被车推着的推车师傅
图1-27 失去自由的小动物
图1-28拍摄的是门栏栅里夹着的一组彩色塑料袋,这些塑料袋看似凌乱实则被搭配得像彩虹一样好看,让人不禁感叹“高手在民间”。
图1-29与其说拍摄的是一个场景,倒不如说拍摄的是一种心情:当一缕夕阳洒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道之上,行走其间,让人不由得放松下来,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与阳光一起注满心间。
图1-28 彩虹
图1-29 阳光大道
图1-30和图1-31拍摄于一个城中村,两张照片在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搭配上都十分考究,体现出了强烈的对比和平面构成感。图1-30中,远处的楼房是面,近处的商贩摊位是排列的点;远处的楼房是黑色的,近处的商贩摊位是彩色的;远处的楼房是死气沉沉的,近处的商贩摊位是欣欣向荣的。图1-31中,后面的建筑是凌乱的,前面的墙是平整的;后面的建筑是低饱和度的,前面的墙是高饱和度的。
图1-30 买卖
图1-31 楼宇
其实,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信手拈来”的杰作,因为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精彩的点线面构成,处处都有有趣的对比,就看你能否沉浸在日常生活场景里,用心地看、用心地感受了。
总之,我们要尽可能地在感觉好的地方转悠、溜达、徘徊,让那种浓郁的感觉包围自己,走进他们,寻找生活的细节,沉浸式地去感受生活的质感。
4. 在日常积淀中进行二次提炼与想象
在日常积淀中进行二次提炼与想象,是创意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的大多数创作,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气氛和环境里做二次的提炼与想象。这是因为,并非你所看的东西都能立刻给你创意灵感,但是前面看的内容是一种积淀,会在日后给你很多帮助。
例如,小动画作品《小房子》就是主要根据前面拍摄的市井生活场景(见图1-21~图1-31)创作的,如图1-32至图1-35所示,四个画面分别表现了四个不同的场景。但是,你会发现《小房子》中的场景、细节,并不是和前面所照的照片内容一一对应。因为,艺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很多时候创作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简单的动画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还要考虑动图在循环播放时头尾衔接的问题等,所以创作时不仅需要多方参考,还要将看到的素材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提炼、想象和重组。下面以图1-32和图1-33所示的作品为例,详细还原一下我是如何通过二次提炼与想象进行创作的。
图1-32 《小房子》1
图1-33 《小房子》2
图1-34 《小房子》3
图1-35 《小房子》4
《小房子》扫码看案例
图1-32中的房子借鉴的是图1-24中房子的结构。其门窗的设计借鉴的是图1-23中房子的门窗样式,因为图1-23中的门窗样式看起来更有特色。晾衣服的方式是借鉴的图1-24的。而看报老人的形象则是借鉴在其他地方拍摄的照片。看报老人身边的狗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的,每当有车路过,狗就会站起来“咆哮”几声,回想起来,这一想象似乎源自平时在小区或街边经常看到的情景。还有左边黑色的鸡,时而环顾四周,时而低头啄地,这些情景和细节都是来自于平时“看”的积累。这些情景和细节当时并没有拍成照片,而是存在了记忆中,在创作时考虑到加入这些元素能让画面更饱满,更有生机,就自然地调用了。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完整的动画效果,你还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例如,猫会偷偷从罐子中露出脑袋;老奶奶时而会从门里偷看爷爷在干什么;二楼有急急忙忙收衣服的住户,但是衣服似乎并没有干,于是又被挂了回去……这些都是通过二次提炼和想象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让生活的质感体现得更浓烈,让作品更有感染力。
图1-33中肉店老板切肉的场景借鉴的是图1-30拍摄地的其他情景。画面右下角的小狗是借鉴图1-27的内容。由于原内容里的动物都很安静,原样参考会少些趣味,所以便安排了“买肉的阿姨牵了一只小狗,两只小狗亲昵互动”的情景,这样就有了“笼子外的狗有家有主人,而笼子里的狗命运未知”的情景冲突。此外,还有“二楼的一只猫不停地在抓一只飞虫”的情景,“一个不专心写作业的小朋友不时地撩开帘子偷看”的情景,这些都是源自平时“看”的积累,并将其巧妙安插在这个场景中,增加了不少生机,让动画更有意思。
书籍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的主要媒介之一。品牌好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相比,内容更准确、权威,且更系统化。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说的就是看世界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看书“看”到的。因此,看书很重要,看什么书,如何看书更重要。
1. 多品类地看
对于看书,我的观点是尽量涉猎广泛,不要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限制,尝试多看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的书籍。因为,在创作中,广度与深度是同样重要的,看更多不同领域的书能让我们在见识的广度上得到提升。不同题材和不同类型的书对我们都会有不同的帮助,有些帮助是直接的,但有些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才能在某天被我们真正地理解和运用。
因此,我们应该多看不同品类的书,例如哲学、历史、心理学、推理小说、诗歌散文等类别的书籍。尤其是哲学类、历史类和心理学类的书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筑自己的世界观。
2. 放松地看
不是所有书籍都需要我们带着目的和问题边思考边阅读的,这样会很累。我们大可以把看书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例如睡前挑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作为睡前准备,让大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得到休息,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放松的状态。
“放松地看”不是指走马观花地看,而是指阅读中尽可能地不做太多的主观思考,暂时跳出自我,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例如,阅读有故事情节的书籍时,尽量不从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人设、故事情节等,而是放松地进入到作者的故事里,尽情体验作者的精心设计。
不去特意学习不代表学不到东西,当我们看的书多了,就会发现自己在不自觉中得到了提高,例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很多时候,做事情不必太用力、太刻意,正如古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3. 值得看的书籍
值得看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这里仅列出几种常见的书籍品类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看更多品类的书,发现更多值得看的好书。
(1)杂志类。杂志像是书籍中的“快餐”,紧跟潮流趋势,不断推陈出新。杂志有很多类型和种类,按读者对象来分有少儿杂志、青年杂志、老年杂志、工人杂志等,按学科来分有社科类杂志、科技类杂志等,按杂志的性质来分有学术性杂志、技术性杂志、娱乐性杂志等。各类杂志都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日后创意的灵感来源。
(2)漫画类。看漫画很容易上瘾,因为图文并茂,且不用读太多的文字就可以欣赏精彩的故事。如果你想练习讲故事的能力就去看漫画。很多优秀的动画导演都有看漫画的习惯。
如果你喜欢武侠类漫画,你可以看《竹光侍》。这是一部以谜之浪人的男主角濑能宗一郎为主角的时代武侠漫画。漫画中的分镜头处理和画法都有极高的水平,画面充满张力,且视听语言的使用颇为独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如果你喜欢生活类漫画,你可以看《第一次一个人旅行》,以及该作者的“一个人”系列漫画。作者用漫画展现了她一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如果你喜欢美食,你可以看《深夜食堂》。它讲述了发生在一个深夜营业的小餐馆里的故事。这里的菜单上只有一种猪肉酱汤套餐,但是老板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利用现有食材做出各种料理。这里没有大鱼大肉,全是简单的家常小菜;这里没有大悲大喜,却有地道的人间烟火气息。在这家深夜食堂,每个夜晚都有温情的故事上演。
漫画类书籍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多看、多感受一定能够使你受益匪浅,提升你的想象力。
(3)文学类。虽然,有些人认为文学类作品似乎与创意设计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它对提高创意设计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有很大的帮助。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人类文学作品中,文字优美、逻辑性强、独具特色的佳作数不胜数,例如《退步集》。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其中包括三十余篇文章,话题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等方面。作者自云“退步”,实则语涉双关,可以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的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如果你喜欢推理类作品,你可以看看埃勒里·奎恩的作品,如《X的悲剧》《罗马帽子之谜》《希腊棺材之谜》《法国粉末之谜》《荷兰鞋之谜》《中国橘子之谜》等。他的作品主要是典型的古典式侦探小说:一桩谋杀案、一系列线索、一群嫌疑犯,一个能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实串联成清晰、完整画面的天才侦探。跟福尔摩斯相比,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埃勒里并没有那么聪明,不能一眼洞穿真相,通常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这也是这套作品好看的地方。因为,看天才的推理通常只会让我们惊叹,而看朴实的推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
(4)创意类。创意类书籍能够对我们提高创意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好的创意类书籍中,我们能学习到创意的方法,体验和感悟到创意灵感产生的真谛,例如《睡不着》《奇趣集》《没创意还敢玩涂鸦》等。
(5)鸡汤类。鸡汤类书籍是人们安慰心灵,缓解焦虑,排解情绪的重要工具。正能量的鸡汤类书籍对激励斗志、安慰心灵的帮助较大。例如,鼓励人们要坚强、勇敢的书籍,鼓励人们挑战自我,走出阴霾,勇敢面对现在和将来的书籍等。但是,也要注意有些看似是鸡汤类的文章或书籍,实际上是有害的,例如变相宣扬人要有钱、有权才能活得体面风光的价值观等。因此,如何选择、如何阅读鸡汤类文章或书籍是很重要的,这里仅介绍两本值得看的鸡汤类书籍。
一本是摩西奶奶的《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她用迷人的语言和美好的绘画作品展现了她朴实无华的人生智慧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七十六岁才开始拿起画笔画画,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的艺术训练,八十岁时在纽约举办个展,并引起轰动,九十岁时她的作品开始在美国及欧洲畅销。
另一本是石川拓治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讲述了日本一位普通果农坚持栽培无农药、无化肥的苹果,他用八年等待七朵苹果花的绽放,用十年换得苹果园的丰收,用三十年坚持种植改变大家人生观的奇迹苹果。
(6)美术史类。美术史能让我们了解人类在艺术领域的各种创造和发展,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为我们做创意设计打基础。美术史类的书籍有很多,内容深度各不相同,写作方式、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例如,《小顾聊绘画》这本书,讲述方式很特别,语言轻松幽默,能让你在愉悦的阅读中学到很多知识。
(7)绘画类。不论是H5创意,还是其他与艺术相关的创意,都需要创意者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绘画技术不一定要很精湛,能帮助你表达创意即可。多看绘画类作品和书籍能帮助我们提高绘画能力。看绘画类作品和书籍不仅要看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感受画作中的创意、想法,画作表达的寓意。我们要尽量多看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和书籍。在此,仅介绍几位比较小众的、容易被忽视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
荷兰艺术家希罗尼穆斯·博斯是一个神奇的画家,他的画很像达利时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但是这些绘画作品却创作于1450年至1516年,整整比达利早了四百年。博斯的画作即便用当代的眼光来欣赏也毫不过时。在博斯的画作中,你不但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甚至很多时候你可能还会觉得你的很多创意和想法,他在七百年前就想到了。图1-36至图1-38所示的是博斯的作品。
图1-36 博斯的绘画作品1
图1-37 博斯的绘画作品2
图1-38 博斯的绘画作品3
紫姆·苏丁,一位一生清贫的画家,他的作品虽然在创意方面不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也能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他的市井题材画作,画面张狂、奔放,毫无保留地表达着他的情感,仿佛每一个作品都要燃烧掉自己全部的激情。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作品不亚于梵高。图1-39和图1-40所示的是苏丁的绘画作品。
图1-39 苏丁的作品1
图1-40 苏丁的作品2
英国现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他作品的风格变化多端,但每种风格都能给人带来惊喜。例如,图1-41至图1-44所示的大卫·霍克尼的绘画作品,四幅画作,表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图1-41 大卫·霍克尼的作品1
图1-42 大卫·霍克尼的作品2
图1-43 大卫·霍克尼的作品3
图1-44 大卫·霍克尼的作品4
除了绘画作品,大卫·霍克尼还出版过很多书籍。其《隐秘的知识》一书在发表时还引起了轰动,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吸引人的理论,指出了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等。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大卫·霍克尼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重现了他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最后再推荐一位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班克斯的故事就算拿出来单讲也可以讲上一天,这里只是进行简单介绍。班克斯的涂鸦遍布世界很多地方的大街小巷,重点是他的涂鸦作品个个都创意满满,令人脑洞大开。图1-45至图1-48展示的是班克斯的涂鸦作品。
图1-45 班克斯的涂鸦作品1
图1-46 班克斯的涂鸦作品2
图1-47 班克斯的涂鸦作品3
图1-48 班克斯的涂鸦作品4
班克斯除了爱涂鸦以外,他还经常爱做一件事——去各大美术馆挂自己的作品。他会把自己改过的、充满讽刺调侃的作品偷偷挂进美术馆,如图1-49和图1-50所示。更有意思的是,他每次还不忘给自己的作品做上假标签,据说每次都伪装得十分成功,他的作品往往在多天以后才被保安发现并撤下。
图1-49 班克斯的作品1
图1-50 班克斯的作品2
如果你觉得你没有灵感了,那就建议你多看看班克斯的作品,他的作品和创意一定会带给你很多启发。
展览,简单说就是将展品陈列出来供人观看,是组织或个人对自己在某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所做的展示。不同的展览可以被比喻为“不同专项的信息中心”,我们通过观展可以快速获得某个专项的知识,开阔眼界,积累“创意财富”。这些积累将来会是产生创意灵感不可缺少的催化源。
1. 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其他各类展馆,是画家、书法家、创意设计师等艺术家对外展示创作成果的首选场所,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莫干山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艺术展览馆,这些地方汇集了世界杰出艺术家们的优秀创作成果。因此,一定要经常去博物馆,最好将关注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变成一种习惯,这样你才不会错过很多很好的展览。
但是,世界如此之大,有时即使知道有些艺术展览很好,却往往做不到哪里有好的艺术展览就能去到哪里观摩,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在北京,建议常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此外,北京还有很多私人的小型艺术展览也很不错,在豆瓣网、58同城网中可以提前获得展览信息。在上海,也有许多非常值得参观的博物馆、展览馆。例如,2016年,美国著名导演蒂姆·波顿来上海办了一个大展,展览有四层,展出了蒂姆·波顿的上千件真迹,以及专门为此次展览所做的设计作品,如图1-51至图1-56所示。
图1-51 蒂姆·波顿展览现场1
图1-52 蒂姆·波顿展览现场2
图1-53 蒂姆·波顿展览现场3
图1-54 蒂姆·波顿展览现场4
图1-55 蒂姆·波顿展览现场5
图1-56 蒂姆·波顿展览现场6
蒂姆·波顿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他是好莱坞的另类天才,其作品怪诞不羁,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将哥特式风格演绎得华丽而颓废是这位鬼才导演最被人称道的特点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怪狗》《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火星人玩转地球》《僵尸新娘》《大鱼》《爱丽丝梦游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
除了蒂姆·波顿的一些成熟作品,该展览还展出了很多蒂姆·波顿在餐巾纸上勾画的草图,虽然画工并不精美,但是能给人带来启发。蒂姆·波顿在餐巾纸上勾画草图的习惯本身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创意无处不在,不要让它溜走,要随时将其记录下来。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很多蒂姆·波顿生活中的随笔。这种艺术展览很有价值,这些餐巾纸草图和生活随笔,能让你了解艺术家平时是如何积累和取材的。因此,这类艺术展览一定要多看。
2. 不求全,但求精
看艺术展览不求全,但一定要求精。有些艺术展览的品质相对较低,主要是为了吸引参观者拍照,值得我们观看的内容很少。尤其是一些不在本地开办的艺术展览,对我们来说观看成本很高,所以看展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要提前了解相关内容,并有所筛选,不然损失惨重。
2018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了皮克斯动画工厂的30年展,这场展览也展出了该动画工厂的许多手稿,让人受益匪浅。其部分展品如图1-57至图1-60所示。
图1-57 皮克斯展览现场1
图1-58 皮克斯展览现场2
图1-59 皮克斯展览现场3
图1-60 皮克斯展览现场4
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参观好的、有价值的艺术展览。对于自己喜欢的艺术展览,也要尽量选其中最精彩的来看,不要求全。例如,2018年这个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虽然展出了皮克斯的几百件展品,但也无法让我们对皮克斯有全面的了解。因为,皮克斯创作的优秀动画作品很多,每一个优秀的动画作品都足够办一个比这个规模更大的展览。虽然,展览上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创作手稿和创作过程的展品数量很有限,但是展出的大多是精华,已经足够我们思考和推敲了。因此,看艺术展览不求全,但求精。
3. 边看边创意
看艺术展览的同时也可以现场发挥创意,这也是一种锻炼创意能力的方式。如图1-62至图1-68所示,这些图片都是在看海报展览的时候利用现有的素材,借题发挥做出的一些创意。其实,并不是每一张展出的海报都有你可以发挥创意的空间,但是当看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你总是可以从中筛选出可以发挥创意的作品。当然,很多时候你还需要巧妙地利用现有的道具。例如,图1-61里的海报中的角色是背着手背对着观众的,于是我想到用和他一样的姿势去看着他,营造出画里画外时空同步的情景;图1-62所示的海报中画着被切开的西瓜,于是我想到借此表演手切西瓜的情景;图1-63所示的海报中画着一些线条,于是我想到将手中的雨伞当作画笔,摆出像是我拿着画笔画出那些线条似的情景;图1-64所示的海报中有一个光圈,这让我想到了天使头上的光环,于是我就顺势扮演起了头顶光环的搞怪天使。
图1-61 海报展览现场1
图1-62 海报展览现场2
图1-63 海报展览现场3
图1-64 海报展览现场4
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表演或演绎,是在看艺术展览时你可以大胆尝试的事情,如图1-65至图1-67所示。
图1-65所示的是画展中的一个雕塑人物,它原本没有双手,于是我想到站在雕塑身后为其添加双手。图1-66所示的是画展中的一幅方形人脸画,看到这幅画时,我想到站在这幅画下面将自己的头缩到衣服里为其添加身体。图1-67所示的是展览中一个捂着双眼的雕塑形象,看到这个形象,我想到站在它面前假装暴露身体,构成好像它在害羞,捂上双眼不敢直视我的情景。
图1-65 漫画展现场1
图1-66 漫画展现场2
图1-67 玩具展现场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表演”不是对展品进行简单地模仿,而是通过对展品的观察,将自己的想法和展品的特点进行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演绎出新的内容。
1. 打破国界,放眼全球
电影有多种视听风格,不同国家的电影的视听风格都会有不同之处,不同导演创作的电影的视听风格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导演,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影视作品,风格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每个国家的电影中都会体现出本土文化的特点。所以,看不同国家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够简单地了解到该国的文化,这种方式有时比旅游带来的收获更多,因为大多数人在旅游时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看景点和拍照上。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看书籍了解世界的补充,能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为全面和完善。世界上没有坏的文化和好的文化之分,只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别。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会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学坏了,大胆尝新反而会让我们的认知变得更客观。
2. 商业与艺术并行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影视作品,商业性比较强的占多数,这些影视作品体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比较主流,其中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主流市场,在内容设计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套路化的问题,毕竟商业化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益。所以,如果我们只凭借看影视作品来积累见识,会让我们的创意过于套路化,缺少想象力和表现力。我们可以学习商业化影视作品中对用户需求的理性分析方法,学习如何做出受用户欢迎以达成商业目标的作品。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看一些具有艺术性的影视作品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商业性和艺术性并不冲突。通常,优秀的商业化影视作品都能很好地借鉴并融入文化和艺术。例如,一般没有人会在日常生活中把T台走秀的一些夸张的时装直接穿着于身,因为这类时装对于日常生活而言过于艺术和夸张,但是每年这些时装的设计创意都会被借鉴到日常服饰的设计中。优秀的插画师也是一样,通常他们会在平时看很多的艺术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和绘画水平,为日常的大量商业创作“充电”。
3. 值得推荐的导演及影片
(1)杨·史云梅耶。他是捷克的国宝级艺术家、动画大师,其作品非常有特色,图1-68和图1-69所示均为他的作品的画面。
图1-68 杨·史云梅耶的作品1
图1-69 杨·史云梅耶的作品2
杨·史云梅耶的作品几乎都是摆拍动画,所谓摆拍就是用相机和实物做动画,每摆好一个画面就用相机拍一张照片,以每秒24张照片的制作标准来表现动画效果。所以,这种创作非常辛苦,但是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杨·史云梅耶在还没有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时候,也能创作出那么多有趣的动画作品。他的作品荒诞、幽默,且充满智慧,值得我们用心看。这里推荐几部:《肉之恋》《对话的可能性》《食物》。
(2)尤里·诺尔斯金。很多人一定看过中国的剪纸动画,非常好看,也极具特色。但是你可能没有看过俄罗斯动画导演尤里·诺尔斯金的剪纸动画,他的动画给人的完全是另一种感受,能让你体验到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推荐短片《雾中的刺猬 》和《故事中的故事》,其剧照如图1-70和图1-71所示。
尤里·诺尔斯金的剪纸动画有立体感,注重气氛的营造,与一般的欧洲动画相比更加豪放大气。
图1-70 《雾中的刺猬》剧照1
图1-71 《雾中的刺猬》剧照2
(3)韦西·沙赞那庭。他的电影把泰国的本土文化和欧美的流行文化融合得恰到好处,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叙事手法,完全区别于好莱坞电影,会让你感叹“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韦西·沙赞那庭的代表作是电影《大狗民》,如图1-72和图1-73所示。
仅通过这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就可以感受到它很特别,像这种色彩如此夸张的电影还是比较少的。相比美术设计,这部电影故事情节的设计更奇特,如死去的奶奶变成壁虎阻止孙子自杀;男主角为了追求女主角,每天捡塑料瓶,最后竟然在市区中用捡的塑料瓶堆出了一个非常高的景点。这类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拓展一下自己的思维。在叙事手法上,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很有泰国的传统特色,但又和流行文化结合得很好。
图1-72 《大狗民》剧照1
图1-73 《大狗民》剧照2
(4)马基德·马基迪。伊朗的电影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影片,总能在悲伤的情节中注入幽默和温情,叙事手法朴素又饱含深情,一点点地将深厚的情感悄然注入观众的心田。他的电影在表现民族精神的同时表现了不分种族、国界、信仰的亲情、友爱、善良、真诚。所以,其作品能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小鞋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其剧照如图1-74所示。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中的悲情故事,但是却在故事中处处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让观众看到了亲情和爱的力量。
图1-74 《小鞋子》剧照
(5)是枝裕和。日本电影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也很有特色,其作品风格朴实,注重内省,题材多为社会关怀类,充满人文主义色彩。推荐其电影《步履不停》,如图1-75所示。
故事通过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细腻地捕捉到家人间珍贵的情感。在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里,让人细细品味属于每个家庭共有的故事,如关于误会与谅解,亲情与宽恕。
(6)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他的电影真的可以叫“桑巴电影”,充分展现了南美人的激情和随性。镜头剪辑手法非常灵活,节奏感很强,让人看后觉得非常过瘾,例如电影《上帝之城》,其剧照如图1-76所示。
图1-75 《步履不停》剧照
图1-76 《上帝之城》剧照
影片《上帝之城》通过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布斯卡对生活的观察,反映出对人性堕落和无尽暴力的谴责。影片中的年青演员几乎都来自里约热内卢周边的贫民区,他们都是本色出演。通过这部影片你可以发现,好的导演不但可以用自己的风格讲故事,而且可以让故事讲得极具本土性。影片展现的浓烈的民族文化的质感非常值得大家去感受。
图1-77 《顽主》剧照
(7)米家山。中国每个时期也都有很多出色的导演,这里介绍一位现在我们听说得比较少的导演米家山。说到米家山就一定要看他的代表作《顽主》,如图1-77所示。这部电影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了于观、杨重和马青三位无业青年在北京开了一家“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故事。虽然故事充满荒诞的黑色幽默,但故事中所展现的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十分真实的,并且京味儿十足。如果你想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就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8)谢立文。动画电影《麦兜故事》是谢立文导演的作品,如图1-78所示。这部电影看上去很像是儿童电影,但又不完全是,其他年龄的人也可以看,因为电影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电影中的主角麦兜是一只可爱的小猪,影片讲述的是小麦兜的成长故事:麦兜出生,上幼儿园,上中学,再到他长大成为上班族的一员,直到最后他也变成时下常见的负资产者。影片中出现的场景基本都是香港地区的真实地点,很有地方特色。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它通过朴实风趣的生活故事和看似无厘头的讲述方式,阐述了许多深奥难懂的人生道理。
除了以上的这些介绍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导演和影视作品,不同的导演和影视作品都有其特点,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可能都各有各的不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生基本上只能欣赏到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广,这里的推荐仅仅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精选优秀作品观看。
图1-78 《麦兜故事》剧照
1. 收集并分类
图1-79 信息分类图
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但还是会感觉内心空虚。所以,我们可以把喜欢的内容做一些分类,而且尽量进行细致的分类,以便日后查找。以某设计师电脑中的网络作品分类为例,如图1-79所示。这里将收集的资料按层级进行分类,这里分了四级:第一级为网络作品;第二级分为GIF动图、动画短片、广告视频、绘画等;第三级,以绘画类为例,可以分为版画、插画、电脑绘画、水墨、丝网印、油画等;第四级,以插画类为例,还可以再细分,有潮流、搞笑、国风、小清新、治愈等。这里只是简单举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情况进行层次清晰的分类。
2. 发掘好的内容和形式
在网络浏览时,我们时常会被各种匪夷所思的标题、无用的炫技、无聊的直播等吸引,浪费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对内容本身的探索。建议大家多去浏览内容性强的信息,例如图1-80所示的画面,其内容很有意思,不知是偶然还是创作者想到的创意:在有一双滑冰的腿的显示屏上方,正好趴着一只小猫,小猫的身体和显示屏中的腿正好对在一起,产生了猫在滑冰的错觉。此类图片虽然简单,哪怕只是创作者随意拍下的一个生活中的偶然场景,也展现出了创作者很强的信息捕捉能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在日常创作中学习借鉴的。
图1-81所示的是一个人装扮成外星人,骑摩托车载着一个厨师打扮的人。这张图的有趣之处在于能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外星人的伙食不好?难道是到地球来找厨师去改善伙食的?
图1-80 滑冰的猫
图1-81 被外星人带走的厨师
图1-82所示的是一个旅店,旅店的外形看上去很像是一个外星飞船,降落在森林的深处,这很符合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这张图片能让人联想到,这种旅馆里的服务员是否要身着外星人的衣服?像图1-81那样吗?里面的装修会是什么样……总之,该图能激发你很多的想象,这正是做创意所需要的。
图1-83所示的是一个发型奇特的人物形象,此人的发型是不是能让你充满联想?例如,他背后刮过的是一场多大的风啊,还是他用头去写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书法吗?
图1-82 飞碟旅馆
图1-83 怪异的头发
一般,网络浏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片浏览、文字浏览和视频浏览。其中,图片浏览很直观,我们可以从中快速地找到有吸引力的信息,并将其保存下来作为观察生活的补充。文字浏览能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述能力,并且有时候文字能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把文字转换成画面的练习。视频浏览不但能让我们直观地从中寻找有意思的点,还可以综合体验其优秀的表演设计、剧情设计、镜头设计等视觉表现。
3. 网络浏览,适可而止
网络浏览虽然有上述的诸多好处,但不是本书最为推荐的,原因就像一开始所说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且信息量巨大,若是对内容的辨别、鉴赏能力一般的话,大量浏览网络作品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建议网络浏览,适可而止。有人可能会认为,网络浏览少了会不会使我们落后?当然不会。因为,我们已经完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不需要主动去浏览大量的网络信息,每天都会从电脑、手机等设备及公共环境中接收到很多信息。相比之下,我们极度欠缺的反而是观察生活本身。所以,千万不要痴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每天给自己限定网络浏览的时间,例如规定自己每天在网络上浏览信息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寻找生活中的外星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悄然间“长得”很像一张脸,利用本章学习到的“看”的能力去发现身边的这种画面,并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如图1-84和图1-85所示。
图1-84 生活中的外星人1
图1-85 生活中的外星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