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应用实战:画出你的思维

978-7-115-51275-8
作者: [法] 让-吕克·德尔达内(Jean-Luc Deladrière) [法] 弗雷德里克·勒比汉( Frédéric Le Bihan ) [法] 皮埃尔·蒙金(Pierre Mongin) [法] 丹尼斯·雷博(Denis Rebaud)
译者: 田果
编辑: 杜海岳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介绍了一种简单而又强大的工具——思维导图,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以下这些日常工作中使用这项工具:记录笔记,指导项目,主持会议,制定决策,管理时间,发明创新等。本书适合希望减少工作负担但得到更高工作效率的人们阅读。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一种简单而又强大的工具——思维导图,从介绍思维导图的起源入手,然后详细讲解了思维导图在各个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最后落脚于优化工作和生活的思维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思维导图的优势,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在实现目标、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日常生活、高效记笔记、优化会议、管理项目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本书图文并茂,例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希望在减少工作负担的同时也能获得更高工作效率的人们阅读。

们在这本书中要解答的问题,恐怕是人类文明历程中最古老的命题:我们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组织起来,希望能将自己的行为放到某种结构框架中,最好是能找到一种既简明扼要又稳定持久的分类方法。但从本质上讲,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变化多端而又错综复杂的。每一个新的念头都是一个思维网络的延伸,新的念头与老的想法之间势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概念与很多现有的概念之间也必然存在诸多关联。

苏格拉底对此早已洞若观火,所以他毕生不事写作。他曾经说过:“按照顺序罗列观点,会让思想失去光芒。”另外,我们每天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会发现,与自己听到的信息相比,自己能够记录下来的内容少之又少。这就像一张平面球形图,无论荷兰地图制图学家墨卡托如何努力,它终究不能完美地呈现出地球的原貌[译者注:墨卡托创造了应用最为广泛的世界地图(平面)投影法之一——墨卡托投影。]。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革命性的分类观。他提出了一种以思想为基础的逻辑体系。不过,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如何解决分类的问题。他借助“属”和“类”(同一个定义的两个要素)的概念提出了第一张树状图,这是第一张心理活动的谱系图。对于那些希望能组织自己观点的思想家,这种分类方法成了他们的第一个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发现希腊语中的系动词的用法十分特别。在“神祇(Diev est)”“苏格拉底必死无疑(Socrate est mortel)”或“亚历山大在雅典(Alexandre est à Athènes)”这样的表达中,系动词(êtr)的变位的表意各不相同。系动词在这些表达中的用法可以被分别划分到表示本质、性质和位置等类别当中。[译者注:所谓“系动词”是指连接主语和表语的动词。有的语法学家认为,在英文中只有be是真正意义上的系动词,其他发挥相同语法功能的词(如feel、become等)只能称为“属性动词”。在国内英语教学中,老师们也常常直接将系动词称为“be动词”。在法文中,be对应的单词为êtr。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上述3个例子都包含了êtr的变位,但它们的表意各不相同。]

自那之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人们所广泛借鉴。布丰(Buffon)希望给生命建立一张谱系图,康德则对哪些事物可知发出了自己的诘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采用了分类的方法。然而,不也正是康德曾经在另一个语境中明确地提出了绝对命令这个概念吗?[译者注:作者在这里提到的“另一个语境”,显然是指康德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作者写这句话,是因为“绝对命令”中的形容词“绝对的(catégorique)”和作者一直在交代的“分类、类别(catégorie)”是同根词。康德的“绝对命令”是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差不多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的方式。其实,在康德的哲学中,“catégorie”这个概念非常不适合用中文的“分类”来对译。但作者在其他地方用到这个词时,在中文中的对应概念确实应该用“类、分类”来表达。在这篇序文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这个词,其中有些细节在翻译时难以周全,读者若有阅读障碍,可以考虑仅把握作者大意即可。]哪怕是用元素周期表为人类照亮了化学之路的门捷列夫,也是在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对自己的思维加以组织,这个人类最古老的问题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解决。但新的观点和想法可以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因此新的观点和想法也从未像今天这么重要,我这么说有下面两个原因。

首先,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我们在复杂问题、认知科学和控制论方面所做的工作让我们确信,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整体的方法,让我们在考虑各个元素的同时,也能够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考虑在内。

另外,如何把自己的思想组织起来,这已经不再是一项学术争论抑或哲学命题,管理人士和战略专家也在迫不及待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想法”已成为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资产。在库存量和现金流这样的传统资产之外,知识和创作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资产也需要借助管理工具来进行严格管理。在未来,新的想法或许会成为一家企业赖以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唯一资产。

所以,未来将属于那些珍视自己的想法并且懂得管理它们的人,这些人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大脑的两个半球来组织思维活动。想象力是一切想法的源泉,判断力则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出其中最具亮点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为我们的右脑和左脑活动牵线搭桥,它既能够创造想法的差异又可以弥合其分歧,它既是创造力的土壤也是意志力的源泉。

这就是这本书能够大受欢迎的原因。在我参加的研讨会中,总有与会者在使用思维导图。现在,我想借这本优秀读物问世之机,将思维导图推荐给其他所有人。

吕克·德·布拉班德雷(Luc de Brabandere)

波士顿咨询公司成员

前言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译者注:原文直译为“我闻、我忘、我记、我行、我懂”。译者没有想出孔子的言论中,可以与之严格对应的语句,因此暂且以这句对译。)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是尝试着使用一下思维导图,就有可能让我们的整个人生变得不同。这种使用简单、功能多样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让工作效率获得显著提升。

我们需要的工具无非是一张白纸、一支钢笔、几支上色用的荧光笔,以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具:我们的大脑。

学习思维导图并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而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则会让我们把过去已经束之高阁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

使用思维导图不是让我们放弃那些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恰恰相反,这种方法会让我们优化自己的知识,并给它添砖加瓦。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一点无须多言。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工具又和我们之前的工具有多大区别呢?充其量,它也就是在性能上提升了一点而已。

思维导图属于一种以视觉的方式呈现信息的新型工具。沃顿商学院的研究[1]表明:借助视觉辅助工具,人们可以将会议的时长缩短24%,64%的与会人员能够更快做出决定,79%的与会人员可以在会议上最终达成一致(而没有视觉辅助工具的支持,这个比例只占58%),67%的人认为演示文稿很有说服力(在没有视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这个比例为50%)。

思维导图不只在信息的呈现形式上与其他工具有所不同,而且它还可以让我们掌握其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让我们成为一个高效而幸福的人。

这本书适合所有读者。其中,关于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各章,我们可以按照任何顺序进行阅读。不过,我们建议大家还是从引言读起,然后阅读第1章“画出思维导图”,以便掌握关于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获得每一位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绘制每一张插图时的感受:幸福、快乐以及与他人分享秘密所带来的满足感……

给我上色!

强烈建议读者给本书中的每一张思维导图上色,并且在图中补充自己绘制的象形图。这个建议尤其针对每张图中刻意留白的中心部分。这样,读者不仅可以熟悉这些思维导图的内容,还可以学会自己绘制思维导图。

[1]LUCAS R W, The big book of Flip Charts. Mac Graw Hill Trade, 1999.

引言

什么是思维导图?[1]

思维导图是一种功能相当多的工具,所以它的定义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有鉴于此,在一开始,我们需要先给这种工具下一个通用的定义。

思维导图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临时的分层结构和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其目的在于用这样一种结构将观点组织起来并且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属于一种信息可视化工具。这种工具可以让人们从全局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掌握事情的多个层次的详细信息。因此,这种工具可以让人们瞬间理解各类复杂的情况。

虽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升效率,但绘制思维导图需要的工具无非是一张纸和一支铅笔而已。思维导图也可以用软件来绘制,这部分内容会在本书第8章中进行介绍。

为什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提升效率?

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把自己搁置已久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目的是将信息以一种更能激发灵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我们解决新问题和理解复杂环境时所缺乏的东西。这些资源隶属于我们大脑的右半球,其中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大局观、类比、空间想象力等。

不过,思维导图绝不仅只和这些资源有关,它也可以将语言、次序、理性、逻辑结合起来,而人们一般认为这些资源隶属于大脑的左半球。因此,思维导图是为数不多的几种能够把大脑两个半球的资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工具。

所以,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在使用大脑的两个半球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正是由大脑的两个半球所决定的。

此外,在学习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好奇心也会被重新唤起。

思维导图的起源是什么?

用图形的方式来呈现信息,可以让我们更早地把信息中蕴含的知识和情感传递给我们处理文字的系统。

不过,在今天的知识表达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文字,而文字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来罗列信息。与此同时,“时空图像已经被降格成了一种辅助的信息表现形式,它们充其量只能作为文字的注脚,来对它们进行补充说明”。[2]

然而,在医学等复杂领域,目前图形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示信息的渠道,因为医生想要理解复杂信息并且给患者准确地开出处方,就必须具备大局观和跨学科的视野。像莱昂纳多·达·芬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种具备多领域才能的人,早已把信息可视化作为自己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工具,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

20世纪70年代,托尼·博赞创造并推广了思维导图法,其中包含了记笔记和信息绘图的环节。

不久之后,南希·马古利斯进一步改进了这个工具。她在这个工具中融入了大量来自于认知科学、系统科学、制图学甚至人类学领域的成果。

思维导图的用途何在?

思维导图的功能很多,它可以提升人们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目的使用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应该(在准备会议或者面试、阅读报告、解决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时)反复练习绘制思维导图,并且向别人推广这种工具。

在像面试这样的场合中,如何面对面记笔记就需要进行练习。如果不加练习,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上,聆听的效果会相应减弱。反之,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这种方法,那么我们就会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主动聆听,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重新建立逻辑结构,并且给出席会谈的各方提供帮助。

本书遴选了一些思维导图的运用场景,这些都是作者团队认为我们在工作中会面对的最重要的场景。

我可以从思维导图中获得哪些帮助?

除了实用性之外,思维导图也像其他工具一样,可以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它可以让用户:

我会遇到哪些障碍?

使用思维导图时会遇到两类障碍:我们自己设置的障碍和周围的人给我们设置的障碍。

我们自己设置的障碍

周围的人给我们设置的障碍

当然,上面这些障碍我们有可能一个都不会遇到,也有可能只会遇到其中几个。根据作者团队的经验,上面这些都是人们最常遇到的障碍。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对于我们自己设置的障碍,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使用思维导图的目标,让我们能够从一开始就坚持使用思维导图。比如,学会用思维导图来准备会议。

首先,我们可以把使用这种工具的好处绘制出来(见第2章)。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绘制的成果。这样做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开始尝试发掘这种工具的一些新用途。只有坚持有规律的练习,我们才能逐渐熟悉这种工具。我们都知道:只要我们有着足够强烈的渴望,我们就能找到解决方法;否则,我们就会给自己找一些借口中途放弃。

对于周围的人给我们设置的障碍,我们可以在一开始低调行事,不让别人注意到我们正在采用的方法。很快,周围的人就会感受到我们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到了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向我们请教,而我们只需要对他们解释我们使用的方法就可以了,这时我们当然也就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这种做法了。

如果有人看到了我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而我们又乐于与他们分享这一作品的话,那就应该让他们对这种方法充满信心。我们可以强调使用可视化工具的好处:这样做可以将信息的结构呈现在一张纸上。

显然,我们周围的人会不会接受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是不是美观、可靠。所以,要想让大家理解为什么需要使用这种工具,首先我们自己必须能够成功地使用这个工具。

[1]这个词来自希腊语heuristiké techné,即“发现的艺术”。

[2]DURAND DANIEL, LA SYSTÉMIQUE. Collection Que sais-j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79.

第1章 画出思维导图

准备阶段

实践一下

实践一下

实践一下

在不损坏书籍且你仍然是积极阅读者的情况下,你可以在阅读中用便利贴对内容进行标记。当你有不理解的内容或想要改变便利贴的位置时,你可以重新将便利贴粘贴到所需的位置和页面上。这种方法总是被证明对提高阅读理解力非常有用。

实践一下

实践一下

实践一下

实践一下

实践一下

注释

如果让我们来打个比方的话,思维导图就是在用一张图来描绘我们大脑的功能。

说白了,思维导图就是通过密密麻麻的连线构成一个树状结构,以这种形状和图中展示的思维走向来表示信息。

这么看来,人们认为这种工具“很符合我们的生理活动特征”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让这种“符合生理活动特征”的工具变得更加高效和得到优化,我们不妨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先来看看思维导图的实际绘制规则。

在对这些规则进行介绍之后,我们会进一步向读者解释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绘图纸

有谁见过哪个影院的屏幕是上下的高度大于左右的宽度的吗?无论如何,那样设计出来的影院屏幕恐怕都不会太受欢迎。

如果我们加大相机的焦距,(当我们身处意大利或者其他风光旖旎之处时)拍摄出来的照片就是全景模式的,这种长宽比例的照片更加符合我们的生理构造。因为我们的两只眼睛并不是一上一下排列的,而是一左一右排列的。

思维导图的中心

关于“中心”这个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不是“我们感兴趣的重点、一门课的核心思想、我们关注的主要内容”这类含义。我们的视觉系统(尤其是视网膜)本身就是建立在中心视觉、黄斑中心凹和外围视觉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构造能够让我们在仔细观察某个事物的同时,还可以注意到周边的情况。

从心理层面来讲,对孩子而言,母亲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孩子就是基于此来认识这个世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中心观会发生变化。思维导图也是一样,它的中心可以随意设计,因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只是临时的。思维导图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当下的用途和设计师为它设定的目标,这些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分支的建立是从思维导图的中心开始的。如果我们不花时间来构思和设计思维导图,那就像我们开车离开某地时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去哪里,但此时车的油箱已经见底了一样。

分支

思维导图的分支是在表达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通过一种分支级联的结构来表达信息间的逻辑关系的。所以,思维导图采用的是一种流动的、形状可变的连接方式。分支与中心之间的距离表示的是这种发散性结构的层级,这种结构强调的逻辑关系是中心与分支之间的普遍性关系,而不是层级之间在顺序上的前后关系。

关键词

在一些国家,语言学家们常用“字母”这个词来表示词语的基本单位。其实,词语就像图片一样,是一些携带着信息的符号。阅读词语需要优先使用大脑左半球的资源,而且使用词语表意也比使用图片更加精准,更能展示出一些细节信息,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然而,根据词语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词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图片。之所以使用“关键词”这个术语来表示词语,是因为这个词从很多外文直译过来都是“词语之匙”的意思,这个钥匙的使命就是为人们解锁词语,带人们破解文字的迷局。我们可以将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看成揭示信息的蛛丝马迹,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首先对一个对象进行观察,然后逐渐将一条条线索织成一张网,最终指向某个结果,或者至少据此提出一种合理的假设。

图片

“一图胜千言。”想必大家也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它指的是一张图能展现出来的信息胜过千言万语。阅读图片会调用人们大脑右半球(这部分负责处理情感、想象、统筹、类比等)的资源。这个半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抓住信息的关键。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用图片来表达信息的做法可谓不胜枚举,新闻领域是最好的例子,各类新闻就常常用图片来表达复杂的政治或者经济概念。此外,我们也会在某些环境中看到禁止人们使用手机的标识牌,因为比起用文字表达禁止使用手机这一要求,用图片可以降低信息带给人们的侵略之惑,让表意显得比较温和。

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图片之于思维导图,恰似桌面图标之于办公室的计算机。图标本身并不包含文件信息,但是我们双击图标可以打开对应的文件。在看到图片时,我们会回忆起大脑中记住的某件往事,这好比计算机硬盘中的某个文件被打开了。

本书还会用专门的一章来介绍如何绘制图片,读者可以参阅相应的内容来了解更多的信息。

色彩

在给图片上色之后,我们也就将图中的一部分信息变成了背景,从而突出了另一部分信息。使用色彩可以在信息间建立一种层级结构与横向联系。此外,色彩也可以增加信息的可读性,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些信息。色彩还可以刺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更乐于绘制和使用思维导图。

风格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那么考虑到大家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且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绘制出的思维导图的风格就更加大相径庭了。无论是文字、图画、分支的形状,还是选用的颜色,这些元素都会被打上每个人自身的烙印。浏览思维导图的效率也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绘制的这张思维导图是否喜闻乐见。

材料

如果说随便一支铅笔、一张纸就可以绘制出一张思维导图,那么用这些工具绘图的人难免会对自己绘图工具的质量感到担心:这就像工匠们都会关注自己手头的工具一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人对绘图工具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偏好,无论是纸、铅笔、钢笔,还是记号笔。

实施阶段

一般来说,我们会从思维导图的正上方开始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浏览所有主要的分支。当然,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其他顺序来浏览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

人们很喜欢在一些思维导图的社区交流自己的使用心得。下面是一些适合初学者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某个页眉或者页脚的显眼处标明日期,同时在图的边上标注出绘制这张思维导图的背景。浏览这些思维导图时,这些信息可以方便我们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

如果自己的字迹不好辨认,可以考虑全部用大写字母进行书写,并且把每一笔写得横平竖直。

如果缺少灵感,你不妨先只画出线条。人类的大脑都禁不住放空,我们很快就会想出该在这些线条上补充什么信息。

如果时间有限,或者所在的环境不允许,我们可以先用铅笔或者圆珠笔进行简单的素描,然后再补充插图或者着色。我们也可以在找到灵感的时候再重新组织思维导图的内容,并且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标注和还原。

在练习的时候,首先不妨按照分支的绘制规则画出一个小的分支,这可以给我们接下来绘制其他分支提供一个模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分支的走向,这样就可以按照理想的方式有效地分配思维导图中的信息了。

如果分支的数量不算特别多,可以用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然后重新审视一下这张思维导图的结构,并且重新定义一下其中的关键词。思维导图能够以纯视觉化的方式来向我们展示信息。比如,如果其中一个分支非常庞大,那就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这个分支才应该是这张思维导图的中心。

一定要给思维导图上色。给思维导图上色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何况这个过程也很令人开心。

如果想要让自己长期记住思维导图中的全部内容,那就需要(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在下面所列的时间点对思维导图中的内容进行复习:绘制完成后的10分钟、1天后、1周后、1个月后和3个月后;如果有可能的话,6个月后再复习一次。这符合我们的生物节律,因此,我们需要适应这种节律。

如何对思维导图中的内容进行复习呢?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让这张图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如果没有回忆起来,我们就需要(在纸上)重新绘制出这张图的“头部”——这是为了确定自己还需要回忆出图中哪些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将自己重新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与原先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

最后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制作思维导图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会感到时间漫长而煎熬,同时这个过程对于增强我们的记忆力也大有裨益。

注释

技巧/窍门

就像我们在前面介绍的那样,思维导图是我们亲手绘制的一种包含了大量信息的工具。下面的内容介绍的是如何采用一些方法来熟练地使用我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哪些方法呢?我们既可以尝试自己去发明一些使用方法,也可以使用一些现成的方法。

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不一而足,我们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快速而又准确地做出一项决定,我们可以使用PERERV法,即按照准备(Préparer)、开始(Évoquer)、分支(Ramifie)、检查(Examiner)、重组(Réorganiser.)、技术审查(Visionner)的顺序来制定决策。

我们不妨通过解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设想自己要买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这时我们会根据哪些标准来进行选购呢?接下来我们以这个为题,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即使我们手头没有关于笔记本电脑的资料也不要紧,光凭我们的常识就已经足够了。

本书插图1中有关于上面的主题的思维导图。不过,读者可不要在完成练习之前,先去看这张图哦。

准备

首先,我们得准备好材料。我们需要几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支使用深色墨水的钢笔和五六支彩色铅笔。接下来,我们应该对绘制这张思维导图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比如20分钟。最后,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集中精力的场所。理想的场所因人而异,有人需要在静谧之处焚香作画,有人则认为喧嚣的地铁之中才是理想的遗世独立之所……

开始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要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让文字和图画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脑海中涌现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将笔记本电脑的图形绘制出来了。不过这还不够,既然是在选择笔记本电脑,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把图片与问题或者决策联系起来。现在,在画出思维导图的中心后,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其填上一些文字。

在一开始我们最好先用铅笔绘图,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我们对绘图不满意还可以用橡皮擦掉。

分支

现在我们来详细地说说你要选择的这台笔记本电脑的特征。

这台电脑都包括哪些元器件?提供这些元器件的厂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要画出来的第一级(与中心直接相连)分支,请为它们预留足够的空间。在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更多地用文字(而不是图片)来充实自己的思维导图,但是只要遇到可以用图来替代文字的情况,我们就应该选择画图这种方法。要放松,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创建分支和激发创造力上。当然,目前我们正在绘制的这件作品只是思维导图的草稿,我们还要在完工之后重新绘制一张“干净的”思维导图。

在画第一级分支的同时,或者在完成第一级分支之后,我们可以继续画出第二级、第三级分支。

现在我们暂时还不需要考虑分支绘制先后顺序的问题。

检查

现在,我们需要全面并仔细地检查这张思维导图。

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想好了要在第一级分支上写些什么内容?

我们是否选定了关键词、是否已经把图中那些重复的部分都找了出来,并且已经去除干净?

除了上面的这些方面之外,有些读者可能会对某些(选择笔记本电脑的)标准格外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的重要程度,来给各个标准进行上色或者编号。

重组

现在,我们换另一张纸,然后根据上一步检查的结果,用钢笔和彩色铅笔重新绘制这张思维导图。

首先,这张图的结构在设计上应该是开放的。因此,我们应该围绕着思维导图的中心排列各个分支。我们应该从主要的分支开始,预测出在每张纸的1/4区域里,我们有可能绘制出多少个分支。

我们需要给每个主要的分支分配一个主导色,比如用彩色铅笔描绘各个分支,或者用彩色云状图形将各个分支包围起来。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对这张思维导图精雕细琢,要体现出我们修饰的效果。

技术审查

最后的这个阶段是熟悉我们所绘制的这张思维导图。现在,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审视,想象一下一款既能充分满足自己需求,又不至于掏空自己荷包的笔记本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我们的头脑应该是很清醒的,我们可以在大脑当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起这一整张思维导图。剩下的工作就交给我们的直觉吧,因为直觉就可以帮助我们接纳和感知我们刚刚绘制的这张思维导图。

相关图书

地球脉动  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第三版)
地球脉动 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第三版)
让孩子自主学习数学
让孩子自主学习数学
大脑之书
大脑之书
咣!炸出一个宇宙
咣!炸出一个宇宙
时间!你往哪里跑
时间!你往哪里跑
肥胖代码 减肥的秘密
肥胖代码 减肥的秘密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