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密码
ISBN:978-7-115-65057-3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著 王玉民
责任编辑 韩 松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中国古代天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作为我们从小就熟悉的经典读物,蕴含了许多天文知识。这些天文元素在很多章回中都是关键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书汇聚了四大名著中与天文相关的故事情节、习语典故和诗词歌赋,主要分为宇宙观、日月、行星、星宿、干支、谶语、历法、节令等八个方面,结合名著原文和知识卡片,清晰地梳理了四大名著中的天文脉络,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天文知识,深入剖析了这些天文元素及其文化意蕴,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的科普佳作。
本书特别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天文知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经典是一种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对经典也应作如是观。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贴近大众的小说类著作有四部最为经典,它们是明代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清代的《红楼梦》,并被现代人公认为“四大名著”。文学是人学,小说类著作更是以人为中心,详尽地来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品,所以这四部经典除了为我们塑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留下无数曲折有趣的故事之外,还全方位地、具体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几乎方方面面,所以它们的确是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只要读者稍稍用心,就可以从这些作品中读出他感兴趣的某些行业、学科、领域的知识描写。可以说,只要带着某种准备去阅读,几乎所有行业、专业、领域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到“同频”和“共鸣”。
要而言之,四大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承载者,其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许多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借鉴、吸收和继承的。所以,现代一直有人对这四座宝库进行整理和挖掘,比如,最早是从文学、历史的视野,后来又扩展到军事、宗教、政治、阶级斗争等角度。近年来,对四大名著的挖掘更是全方位地展开,比如有人从经营管理、谋略、民俗、心理、伦理角度,更具体、更专业的则还有从中医药、服装、餐饮等方面进行发掘整理的。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从“天文”的角度来欣赏四大名著的,通过这个角度,向读者朋友揭示一下这四座宝库中的“天文密码”。为什么我们选择天文?因为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而中国传统科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呢,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的“首席”,其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四大名著中,天文的内容非常之多,从《水浒传》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到《三国演义》的“五丈原诸葛禳星”,从《红楼梦》的“女娲氏炼石补天”到《西游记》的“二十八宿下界”,与天文相关的内容可以说俯拾即是。笔者是文学硕士,曾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对四大名著心有所系;又是天文学博士,现在专攻天文学史,对中国古代天文学自然也是情有独钟,所以非常愿意把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内容整理、凸显出来,奉献给读者朋友。
读者朋友可能会问,怎么上面举的几个例子有点不像天文学?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本来就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古人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是相通的,宇宙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天文”与“人文”是分不开的。这样,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就有着相当不同的内容和面貌。我们知道,天文学的任务就是观测星体、探索宇宙奥秘——这实际是现代天文学的任务。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任务——观测星体,当然也是想探索宇宙奥秘,但不是置身事外、无忧无虑地观测,而是要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来“昭示天命”,预测人间特别是皇家的事务。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也知道探索宇宙奥秘,比如通过观测日月星象的变化制定历法指导农业活动,推测天地的构造建立宇宙模型等,但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框架里进行的。
所以,想要接触中国古代天文学,读者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中国古代社会,天文学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天文台不是“科研机构”,而是皇家的一个部门;天文学家都是朝廷的官员,是直接为皇家服务的。皇帝称“天子”,他的皇权是天意的表现,而只有通过天文观测,古人才能了解到“天意”是什么。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从这样的角度入手,才能得知这些天文知识的真相,其中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破译和解析的,所以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称其为“天文密码”。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位置就是这么特殊,首先它是皇家御用工具,其次它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民俗、百姓日常生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四大名著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天文知识。对比一下,现代的许多文学名著,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天文知识极少,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笔者愿充当一回导游,带领读者到四大名著这座博物馆的“天文厅”做一番细致的游赏——您会发现,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殿堂,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本书通俗易懂、趣味十足,主要选取贴近现代天文学的、生动有趣的、有故事的天文知识介绍给大家,尽量做到系统完整。实际上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内容是非常之多的,这本小书所引用、介绍的也许只有十分之一。但愿对古天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借机从这个角度把四大名著再读一遍,这样不但会对中国古代天文知识有一些感性的、系统的认识,也对四大名著方方面面的内容会有更深入、更新的理解。
关于本书中所引四大名著的原文,《水浒传》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的《水浒全传》,这是最为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这些都是至今为止国内发行量很大、非常权威的版本。
最后还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高级策划编辑毕颖,是她从选题到把关,全程推动,为此书花费了大量心血;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韩松和插画师周鹏宇,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以及多次排版修订,才使这本书顺利问世。
王玉民
2024年6月于北京
说到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密码,我们不妨从最大、最久远的事物讲起。那么世间最大的事物是什么呢?当然是宇宙了。最久远的事物呢?那就是宇宙的诞生了。
按照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论,我们知道,宇宙是在130多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然后经过长久的演化,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星系、太阳系和地球等。在遥远的古代,科学可没有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程度,但是我们的先辈对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起源的,也特别想弄明白,而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知识和眼界,古人只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或寄托于神话故事。后来有了科学思想,一些学者就试图建立一些比较朴素的天地结构模型。这些知识自然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四大名著里,有关于天地起源的神话传说,还会有一些比较成形的科学理论,也有不少民间广泛流传的想象出的事物,比如“天边”“天涯海角”等。
在四大名著的某些章回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宇宙起源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神话,关于宇宙结构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还涉及了“浑天说”等理论,在陆地、海洋这一层面则有“四大部洲”“海内海外”等说法。下面我们就结合四大名著里的相关故事,谈一谈这些有趣的天文密码。
我们先来看看在混沌中盘古开天的故事,这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有一段描述。当然,盘古的故事在其他更早的古代典籍中已有记载,如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南朝的《述异记》中都有,把这些记载对照着读一读是很有意思的。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写到东吴使者、名士张温来到西蜀见蜀国的后主刘禅,期望两国交好。刘禅和诸葛亮设宴款待他时,席上忽然来了一个人,“昂然长揖,入席就坐”。张温想:“我来自东吴发达之地,饱读诗书,你们西蜀偏狭地方能有什么人才,来的这个人怎么这么牛气?”于是他心中就有些不满。诸葛亮介绍说,此人叫秦宓,是益州学士。张温笑道:“既然称作学士,不知道胸中有学问吗?”然后张温就问他一连串“天有头乎”“天有耳乎”“天有足乎”“天有姓乎”的怪问题,想难倒秦宓。没想到秦宓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弄得张温再也问不下去了。
这时,秦宓开口问张温了:“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
这些都是最本原的问题,一下搞得张温完全无言可对,于是他起身道歉:“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
秦宓向张温问的那一套“天之理”,就来自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按照《三五历纪》《述异记》等典籍的记载,世界最早黑暗混沌如鸡蛋(可称为“宇宙蛋”),有一个叫盘古的巨胎孕育其中。一万八千年后,盘古成熟,他挺起身来,手举巨斧,一下子将这“宇宙蛋”劈成两半,于是千万年的混沌被搅动了。这些混沌的物质本来是轻重不分的,这一搅动,轻的东西就分化出来了,纷纷上升,最后凝结为晶莹的天空;重的东西也开始慢慢下降,最后沉淀为厚重的大地。
这以后,雏形的“天”“地”继续演化,“天”每日向上升高一丈,“地”每日向下增厚一丈,在这个分化过程中,盘古每天也增高一丈,所以他始终顶天立地。就这样天地又扩展膨胀了一万八千年,终于形成了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天厚地。
盘古开天辟地
光有天壳和地面还不成,天地内的其他事物是怎么形成的呢?神话又说,最后盘古临死时,他身体的各部分化作天地内的万物:两眼成为日月,须发成为星星,气息成为风云,声音成为雷霆,四肢成为东南西北四极,五脏(一说五体)成为五岳,血液成为江河,筋脉成为道路,肌肤成为田地,汗毛成为草木,汗水成为雨露,牙齿和骨骼成为矿物和岩石,寄生虫成为黎民百姓。
我们再看一看《西游记》,它的第一回讲石猴出世,也是从宇宙诞生讲起的。开始是“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接着“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以及“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然后“天地交合,群物皆生”,最后“生人,生兽,生禽”。这也完全是来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万物起源的一种想象。既然讲的是最早的事件,那么是不是这些神话起源得也很早?不是,远古时期的人还追溯不到那么深远的事,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开始关心这种事的。所以,越是久远的事件,人们反而了解得越晚,在科学上更是如此,像大爆炸宇宙论,是70多年前科学家才提出来的。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三国时期才出现的,到南朝梁代才有了完整的记载。
所以,西蜀的秦宓讲这件事的时候,这种说法才刚刚出现,怪不得张温无言以对呢!秦宓还避开了盘古故事中的神话部分,只说“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这样可以显得更学术一些,避免对方用神话来随意解释。
后来,在古代的天文学领域,“混沌开天,轻升为天,重凝成地”的说法逐渐成了正规说法。比如在江苏省苏州市的文庙里,放着一座很大的石碑。石碑刻于南宋时期,上部是一幅圆形的全天星图,下部有两千多字的说明文字,开头就说:在宇宙未诞生的时候,“天”“地”“人” 都混于其中,浑然不分;宇宙诞生时,轻、清的物质就上升成为天,重、浊的物质下降成为地,前者是气,无形的,后者是粒,有形的。它还说,这就是“自然之理”。
我们比较比较,会发现古代的“混沌开天”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还真有些相似的地方。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大爆炸宇宙论时,几乎都会问:“那么宇宙一开始的这个爆炸点在哪儿?在爆炸之前宇宙奇点又是从哪儿来的?”
其实在古代,人们提出“混沌开天”说法的时候,爱刨根问底的人也会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混沌开天那一刻,这颗“宇宙蛋”在哪里?有趣的是,后人为了解答这个疑问,还设定了“宇宙蛋”的起始位置:现在的河南泌阳县南15千米有一座盘古山,说这里就是当年孕育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
那么在混沌开天之前,那些轻的、重的物质又在哪里呢?这正是秦宓对张温的要命一问:“轻清之外,还是何物”呢?这么刨根问底,难怪自称无所不通的张温也无言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