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工业互联网概述 1
1.1 初步认识工业互联网 1
1.1.1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1
1.1.2 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1
1.1.3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2
1.1.4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3
1.1.5 工业互联网的功能体系和产业体系 5
1.1.6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12
1.2 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意义 14
1.2.1 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战略优势 14
1.2.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4
1.2.3 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15
1.2.4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5
1.3 工业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6
1.3.1 国外工业互联网建设现状 16
1.3.2 国内工业互联网建设现状 23
1.3.3 产业生态发展现状 24
1.3.4 产业生态未来发展方向 26
1.4 小结 28
第 2章 工业互联网标识 29
2.1 工业互联网标识的概念 29
2.2 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现状 30
2.2.1 国外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现状 31
2.2.2 国内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现状 33
2.3 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架构 34
2.3.1 国外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架构 35
2.3.2 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架构 37
2.4 工业互联网标识标准化现状 38
2.4.1 国际标准化工作现状 39
2.4.2 国内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2.5 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工作原理 48
2.5.1 VAA标识技术原理 50
2.5.2 Ecode标识技术原理 53
2.5.3 OID标识技术原理 55
2.5.4 Handle标识技术原理 56
2.5.5 UID标识技术原理 59
2.6 小结 62
第3章 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新模式 63
3.1 智能化生产 63
3.1.1 生产工艺智能匹配 63
3.1.2 质量信息可信监造 64
3.1.3 生产物料智能管控 65
3.1.4 生产管理智能云化 66
3.2 网络化协同 67
3.2.1 供应链优化管理 67
3.2.2 网络化运营联动 68
3.3 服务化延伸 69
3.3.1 设备精细化管理 69
3.3.2 产品追溯 70
3.3.3 备品备件智能化管理 70
3.3.4 产品智能售后管理 71
3.4 个性化定制 72
3.4.1 企业个性化定制生产 72
3.4.2 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73
3.5 数字化管理 74
3.5.1 主动式生产管理监测 74
3.5.2 智能产线实时监控 75
3.5.3 区域产业化服务 76
3.6 小结 76
第4章 双碳园区的发展历程 77
4.1 双碳园区的兴起 77
4.1.1 园区建筑绿色化 78
4.1.2 能源结构清洁化 78
4.1.3 能源利用高效化 79
4.1.4 资源利用循环化 79
4.1.5 园区管理智慧化 79
4.1.6 投融资绿色化 80
4.2 双碳园区概述 80
4.2.1 双碳园区的概念 80
4.2.2 双碳园区的目标 81
4.2.3 双碳园区的政策支持 82
4.3 双碳园区建设的意义 85
4.3.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85
4.3.2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87
4.3.3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88
4.3.4 重塑城市发展新格局 89
4.4 双碳园区建设现状 90
4.4.1 产业发展现状 90
4.4.2 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91
4.5 小结 91
第5章 工业互联网标识全面赋能双碳园区建设 92
5.1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内涵 92
5.2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实施原则与效益分析 95
5.2.1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实施原则 96
5.2.2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效益分析 97
5.3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98
5.4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建设的发展与保障 100
5.5 小结 102
第6章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建设蓝图 104
6.1 建设需求分析及原则 104
6.2 整体规划 106
6.2.1 目标愿景 106
6.2.2 整体框架 106
6.2.3 核心能力 109
6.3 建设模式、路径及内容 115
6.3.1 建设模式 115
6.3.2 建设路径 118
6.3.3 建设内容 121
6.4 关键技术 126
6.4.1 交通类关键技术 126
6.4.2 建筑类关键技术 127
6.4.3 能源类关键技术 128
6.4.4 数字化关键技术 131
6.4.5 融合类关键技术 133
6.4.6 碳监测与负碳技术 134
6.5 小结 135
第7章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建设实施 137
7.1 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137
7.2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数字平台建设 139
7.2.1 价值内涵 139
7.2.2 平台架构 140
7.2.3 典型双碳园区平台 146
7.3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数据体系建设 160
7.3.1 数据分类分级 161
7.3.2 数据认证 162
7.3.3 数据价值 162
7.4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安全体系建设 162
7.5 小结 163
第8章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建设的类型 165
8.1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物流园区建设 165
8.1.1 运输环节 166
8.1.2 仓储环节 166
8.1.3 包装环节 167
8.1.4 物流园区案例 167
8.2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数据中心建设 168
8.2.1 用能环节 168
8.2.2 供能环节 168
8.2.3 建筑运营环节 169
8.2.4 数据中心案例 170
8.3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生产制造园区建设 171
8.3.1 生产制造环节 172
8.3.2 能源利用环节 172
8.3.3 负碳控制环节 173
8.3.4 制造园区案例 173
8.4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商务办公园区建设 174
8.4.1 建筑运营环节 174
8.4.2 运输环节 175
8.5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特色功能园区建设 176
8.5.1 建筑运营环节 176
8.5.2 供能环节 177
8.5.3 运输环节 177
8.5.4 生活应用环节 178
8.6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产城融合园区建设 178
8.6.1 供能环节 179
8.6.2 生产环节 180
8.6.3 建筑运营环节 180
8.6.4 运输环节 180
8.6.5 生活应用环节 181
8.6.6 碳汇环节 181
8.7 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综合型园区建设 181
8.7.1 建筑运营环节 182
8.7.2 交通出行环节 182
8.7.3 社区服务环节 183
8.7.4 综合型园区案例 183
8.8 小结 183
第9章 双碳园区典型实践案例 185
9.1 海信(广东)信息产业园 185
9.2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186
9.3 青岛中德生态园 188
9.4 重庆AI city园区 190
9.5 中国石化智能石化工厂 191
9.6 上海桃浦智创城 193
9.7 紫光萧山智能制造园区 195
9.8 华润百色田阳水泥生产园区 196
9.9 甘肃省通渭县“零碳乡村” 197
9.10 柏林欧瑞府零碳园区 198
9.11 小结 199
第 10章 标识与新技术融合助推双碳园区发展 201
10.1 工业互联网标识与5G网络的深度融合赋能园区 201
10.1.1 5G网络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201
10.1.2 5G网络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的应用 202
10.1.3 5G网络技术与标识融合赋能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04
10.2 工业互联网标识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园区 204
10.2.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204
10.2.2 区块链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的应用 206
10.2.3 区块链技术与标识融合赋能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08
10.3 工业互联网标识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园区 209
10.3.1 大数据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209
10.3.2 大数据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的应用 209
10.3.3 大数据技术与标识融合赋能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11
10.4 工业互联网标识与边缘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园区 212
10.4.1 边缘计算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212
10.4.2 边缘计算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的应用 213
10.4.3 边缘计算技术与标识融合赋能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14
10.5 工业互联网标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园区 215
10.5.1 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215
10.5.2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的应用 216
10.5.3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赋能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18
10.6 工业互联网标识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园区 218
10.6.1 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218
10.6.2 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标识中的应用 219
10.6.3 数字孪生技术与标识融合赋能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220
10.7 小结 220
第 11章 双碳园区建设方向及推进建议 221
11.1 双碳园区的建设方向 221
11.2 双碳园区推进建议 225
11.3 小结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