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978-7-115-53561-0
作者: 郭召良
译者:
编辑: 姜珊

图书目录:

详情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内容的深入与升级,目的是增强读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内容侧重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为了教导读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详细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中的概念化、结构化、认知评估和干预策略;另一方面,强调实务操作,深入讲解了自动思维阶段、中间信念阶段和核心信念阶段会用到的各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应用。另外,能够恰当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心理咨询师成长必须经历的,本书还安排了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方面的内容来讨论这些问题。 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帮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以及有自助需求的朋友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在工作与生活中应用。

图书摘要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郭召良 著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北 京

定价:8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65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内 容 提 要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内容的深入与升级,目的是提高读者有关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素养,提升读者的实务工作能力。

本书内容侧重于培养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为了教导读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详细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中的概念化、结构化、认知评估和干预策略;另一方面,强调实务操作,深入讲解了自动思维阶段、中间信念阶段和核心信念阶段会用到的各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应用。另外,鉴于能够恰当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必经阶段,为此本书还安排了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方面的内容。

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帮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以及有心理自助需求的朋友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并在工作与生活中加以应用。

导读

本书是“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实践必读丛书”中《认知行为疗法入门》的进阶读物,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一书内容的延续和深化,目的是提高读者有关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素养,提升读者的实务工作能力,为有兴趣研究和从事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学生或心理咨询师提供进一步的学习材料。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中涉及的心理咨询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三个阶段的咨询在这里得到了深化,读者可以结合两本书相应章节的内容一起学习。

“自动思维”一章从理论和策略的角度阐释自动思维咨询,如临床症状与认知概念化、认知内容与认知方式、认知行为疗法自助表设计和其他可用的认知行为技术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独特的、全新的。

“中间信念”一章介绍了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的联系和过渡,中间信念阶段咨询中的心理教育、认知改变技术和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这些内容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少有涉及,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开展中间信念的咨询工作。

“核心信念”一章介绍了核心信念和人格的关系,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以及核心信念的识别、心理教育、信念修正、成长经验的重构等心理咨询实务中涉及的内容。

心理咨询的实务操作是一个方面,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师,你还需要学习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和规划问题,也就是要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规划心理咨询的能力。为此,本书设计了“概念化”“结构化”“认知评估”和“干预策略”四章内容。

“概念化”就是用心理咨询理论模型来理解患者的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患者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患者的问题。本章给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概念化和各种概念化模型、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横向概念化和纵向概念化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概念化方法的应用。

“结构化”是对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计划或规划,心理咨询是一个有计划、有序展开的咨询过程,这一点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最为突出。本章介绍了什么是结构化,认知行为疗法的结构化方法和四种结构化,以及如何制订咨询计划的方法等内容。

心理咨询会谈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评估来判断,心理咨询是继续停留在现阶段还是迈向下一个阶段,也需要通过评估提供证据。认知行为疗法非常注重实证数据,认知评估为咨询提供客观资料,为了说明评估的重要性,我专门安排了“认知评估”一章。这一章介绍认知评估的内容和意义、具体的评估方法和在咨询实践中如何进行认知评估。

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制订咨询计划,是建立在咨询策略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在“干预策略”一章,我们专门讨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策略,如认知改变策略、行为改变策略、接纳策略、改变策略,也讨论这些策略选择的条件。

能够恰当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心理咨询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本书中,我们安排了“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两个章节来讨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在这两个章节中,我们介绍了有关咨询设置问题、咨询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心理咨询师应当如何去应对和解决的办法。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自己会收获许多新东西:

(1)有关心理咨询设置的讨论;

(2)包含认知、情绪、行为和客观效果的认知评估及其方法;

(3)接纳与改变、认知和行为改变的总体干预策略;

(4)中间信念与其他疗法的关联,中间信念咨询实务的流程与技术;

(5)核心信念与人格,认知行为疗法的人格观。

希望这些能够助力各位学习者。

第1章 概念化

把概念化作为第1章是希望告诉读者,心理咨询是从理解患者问题及其原因开始的。不同心理咨询学派基于其独特的理论模型,理解患者的问题自然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本章给大家介绍认知行为疗法是怎样理解患者问题和分析心理问题成因的。心理咨询师只有理解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才可能知道怎样去解决患者的问题。

1.1 什么是概念化

概念化,从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理论概念的具体化,在具体个案当中找到心理咨询理论概念对应的具体内容。概念化不是只找到个别概念在具体案例中的对应内容,它需要找到所有概念在案例中对应的内容。

认知行为疗法中有四个基本的概念:情境、认知、情绪和行为。咨询师在具体个案中找到这四个概念的对应内容,就是概念化过程。例如,一位来访者对咨询师报告说:

我发现自己的心脏有问题,每天左胸都疼,老觉得自己有心脏病,怕心脏停止跳动,为此感到紧张害怕。妈妈带我去医院做过检查,结果身体是正常的,没有问题,但我总感觉自己真的有心脏病。这病把我折磨得不行了。

在这个个案中“左胸疼痛”可以视为情境,“觉得自己有心脏病,怕心脏停止跳动”是认知(即自动思维),“紧张害怕”是情绪,而“妈妈带我去医院做检查”则是行为。咨询师找到情境等这四个概念对应的内容也就是概念化的过程。

不同心理咨询学派,关注心理问题的侧重面不同,心理病理模型也就有差异。这些不同的病理模型是由诸多概念及其关系所构成的。概念化的过程在本质上也是心理问题的模型化过程,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用心理模型去理解患者心理问题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的情境、认知、情绪和行为这四个概念,构成了一个心理模型:“情境→认知→情绪/行为”。在这个模型中,情境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的背景因素,认知是产生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型放到上面这个个案中,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关系:“左胸疼痛”情境引发了来访者“自己有心脏病,怕心脏停止跳动”的想法,这个想法导致了其“紧张害怕”的情绪和“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的行为。也就是说来访者的紧张害怕情绪和去医院检查的行为是在左胸疼痛的背景下产生的,但直接原因是觉得“自己心脏有病,怕心脏停止跳动”。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如果来访者能够改变想法,情绪和行为就能得到改变,不会出现紧张害怕和上医院检查的行为。例如,他可能会发现左胸疼痛是运动过度所致,他就会采取减少运动的行为,也不会紧张害怕了。

概念化过程,就是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咨询理论模型去搜集资料、评估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原因的过程。在咨询实践中,咨询师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咨询模型并在这个模型指导下,与来访者进行会谈的时候有意识地搜集相关概念的对应内容,评估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 “情境→认知→情绪/行为”模型进行咨询会谈,心理咨询师可能先听到的是来访者报告其情绪状态,这个时候,咨询师要对“情绪”进行概念化:“来访者的情绪是什么呢?是焦虑、抑郁、恐惧还是其他?”

一旦完成情绪的概念化,咨询师接下来的工作,可能就是要落实情绪产生的具体情境,对“情境”进行概念化,然后了解其“认知”和“行为”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上述搜集四个概念的具体信息,就是搜集资料的过程;找到具体认知的内容,也就是找到了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了解情绪产生的情境及情绪和行为的严重程度,也就是在评估心理问题。

由此看来,概念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不可少,咨询师的概念化水平体现了心理咨询师的素养和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理解能力,概念化也是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2 认知概念化模型

认知概念化就是将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应用到具体个案中,理解患者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心理过程,认知概念化也是搜集资料并评估患者心理问题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是由众多认知行为心理学家共同创造的,但认知行为的众多研究者都共同认为“事件/情境”“认知”“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是核心要素。在认知行为学派内不同的研究者对情境/事件、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关系的理解不同,所得到的认知行为的模型也有所差别。

下面我们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模型介绍给大家。

1.2.1 流程认知行为模型

1.2.1.1 艾利斯情绪ABC模型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是第一位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学家,他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行为模型。该模式主要解释了情绪由什么决定,这个模型说明情绪(C)是由事件(A)和认知(B)共同决定的。在这个模型中,事件是外部因素,而认知则是内部因素。遇到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认知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情绪结果(见图1-1)。

图1-1 艾利斯情绪ABC模型

我们以一位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为例来说明。学生面对考试(事情A),担心考试结果不理想(认知B),因而出现焦虑情绪(情绪C)。按照艾利斯的模型,如果没有考试事件(A),或者没有担心考试结果不理想的想法(B),就不会有焦虑的情绪结果(C)。这位学生面临考试,他是无法回避这个事件的,因此,其认知(担心考试结果不理想)就成为其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了。

1.2.1.2 斯蒂芬·霍夫曼的认知行为模型

很多CBT专家都对上面的模型做了拓展,斯蒂芬·霍夫曼[1](Stefan Hoffman)就是其中之一。霍夫曼提出的CBT模型与艾利斯的模型部分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结果部分:他在认知结果方面增加了生理和行为两种结果,即包含情绪、生理和行为三种结果;同时他强调生理、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见图1-2)。

图1-2 斯蒂芬·霍夫曼的认知行为模型

我们还是以上面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为例,对这个模型稍作解释。这位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一道题思考半天也做不出来(情境),于是他想到,试题太难了,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自己却不会,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认知),这个认知会先引发沮丧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引发胃不舒服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又导致其停止作业的行为反应。而他停止作业(行为)又会加重其沮丧情绪(情绪),也会让他更加感到胃不舒服(生理)。

1.2.1.3 威斯特布鲁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大卫·威斯特布鲁克(David Westbrook)等人[2]对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持不同看法,他们把认知也放入相互作用的因素中,即认知也参与情绪、行为、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见图1-3)。

图1-3 威斯特布鲁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威斯特布鲁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强调反应(情绪、生理、行为)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而个体的认知又会引起新的反应(情绪、生理、行为)。

我们还是以那位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为例解释这个模型。当他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情境)时,他想到,试题太难了,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自己却不会,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认知),这个认知先引发了沮丧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引发胃不舒服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又导致了他停止写作业的行为反应。当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胃上面,他感到更加沮丧(情绪),从而加重了“自己无法考好”的认识(认知),他越是感到自己无法考好(认知),他的情绪就越沮丧,最终他可能为了逃避这种体验,决定拿出手机来玩(行为)。当他玩手机后(行为)时,心情变得好起来(情绪),胃也就不疼了(生理)。

1.2.2 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有些认知行为专家认为,用流程认知行为模型相互作用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描述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倾向于用环式认知行为模型来表示。所谓环式认知行为模型,就是用闭环的方式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2.2.1 基本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流程认知行为模型主要强调了认知在认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虽然也包含认知、情绪和行为、生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环式认知行为模型则同时强调认知和行为在模型中的重要作用(见图1-4)。

图1-4 基本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通用的、基本的环式认知行为模型。这个模型是由单向的箭头构成闭环,在这个闭环中,情境引发认知,认知引起情绪,情绪驱动行为,行动带来后果,这个后果构成新的情境,新的情境又再次引发认知、情绪和行为。

这个模型的前半部分与艾利斯的情绪ABC模型一致:情境引发认知,认知引起情绪。后面部分则是强调了情绪驱动行为和行为导致结果(新情境)。在情绪驱动行为这个方面,普通心理学有研究表明情绪有驱动行为的作用,在普通心理学[3]看来,情绪具有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情绪驱动行为部分是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抑郁患者由于其抑郁的负面情绪激发了患者的消极行为,如卧床、独处等,而焦虑患者则因为其焦虑情绪,诱发了回避行为和反应预防行为,如回避引发焦虑的情境,回避社交、去广场、坐电梯、坐飞机,而反应预防行为则表现为反复检查、过度洗涤等。

对于“行为导致结果,结果构成新情境”这部分内容,正是环式模型独特的地方。在认知行为疗法专家看来,心理过程是流动变化的,个体的不同行为与外界互动,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体面对这不同的结果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从而使得个体有可能改变其认知,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1.2.2.2 怀特的认知行为模型

有的认知行为专家在上述基础环式模型基础上,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增加了不同的影响路径,其中以杰西·怀特(Jesse Wright)等人[4]的认知行为模型为代表。相比基本环式认知行为模型,怀特的认知行为模型增加了两条逆向的路径:(1)情绪影响认知;(2)行为影响认知(见图1-5)。

图1-5 怀特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这个认知行为模型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除了一般性的事件引发认知,认知导致情绪和行为之外,情绪和行为本身也能影响认知,导致认知的改变。其实这种逆向影响箭头,可以被看作一个包含事件在内的、拓展版本的威斯特布鲁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威斯特布鲁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是一个没有事件因素在内的相互作用模型,而怀特等人的模型则把事件也包含在内了。

1.2.2.3 郭召良的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从普通心理学观点看,基本环式认知行为模型和怀特等人的包括逆向路径的环式模型都有瑕疵,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环式认知行为模型。这个模型与上述两个模型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其一是增加了认知直接影响行为的路径;其二是没有逆向路径,没有怀特等人模型中的逆向路径(情绪和行为直接影响认知的逆向路径)(见图1-6)。

图1-6 郭召良的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普通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情绪和意志过程的基础。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心理活动时,首先发生的是认知活动,然后再出现情绪和意志行为。例如,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有些胖了时(认知),你对于自己的肥胖会感到有些沮丧(情绪),然后下定决心要减肥,并且少吃多锻炼(行为)。又例如,在考试成绩出来后,你发现考试分数超出了自己的期望(认知),感到非常兴奋(情绪),然后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根据普通心理学的观点,认知既可以直接引起情绪,也可以直接引起行为,不必然经过情绪中介环节。

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认知。有位社交焦虑患者,他对人际交往、公众演讲有着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影响了他对社交活动的认知。他认为别人会关注并且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并借此贬低自己。然而这些并不是事实,而是在焦虑情绪影响下的认知歪曲。

行为或者意志行为也会影响认知。有位来访者担心闹钟不能叫醒自己,于是在闹钟响之前醒来,便不再入睡了。咨询师邀请他做一个行为试验,看看闹钟是否真的不能叫醒他,这位来访者同意了。他回去进行试验,在闹钟响之前醒来,然后继续入睡,直到闹钟响。经过多次试验后,来访者发现闹钟响时,自己能够醒来。这就是一个行为影响认知的例子。在这里来访者改变了行为,继续入睡,结果他发现自己能够醒来,原来“闹钟不能叫醒自己”的想法被改变了。其他如爱锻炼的人和不爱锻炼的人对锻炼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吸烟习惯和不吸烟的人对吸烟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行为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与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的。在这里,我们以强迫洗涤为例加以说明。强迫洗涤患者对于脏东西会感到非常焦虑,激发洗涤欲望并进行洗涤行为,做出洗涤行为后其焦虑就减轻了。过了一会儿,他可能会再次感到焦虑,于是又进行一轮洗涤。焦虑与洗涤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焦虑激发洗涤行为,洗涤行为降低了焦虑。

其实,上述的情绪影响认知、行为影响认知,抑或是情绪与行为的相互影响,都是以认知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存在的,而是透过对其结果的评价而起作用的。例如,前面说社交焦虑患者的焦虑情绪影响认知,实际上是患者对焦虑情绪下的情绪体验和生理感受或者观众反应(这些都是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它构成新的情境)的评价强化了患者的负面认知——别人会关注自己,并贬低自己。又例如,来访者担心闹钟不能叫醒自己,通过行为试验,来访者发现闹钟能够叫醒自己,来访者对闹钟能够叫醒自己的结果(也就是新情境)的认知,改变了来访者担心闹钟不能叫醒自己的认知。强迫性洗涤患者的焦虑和洗涤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患者认识到洗涤行为可以降低焦虑情绪的结果而产生的。

1.2.3 T形认知行为模型

大家需要明白,上述两种模型,无论是流程模型还是环式模型,都是仅涉及心理问题的表层部分。有关问题的深层原因,即问题的根源,还有“功能失调性假设”“图式”等认知要素。这些要素在上述模型中并没有被体现。

把心理问题症状以及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解释得非常好的理论模型当属亚伦·贝克(Aaron Beck)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见图1-7)。

图1-7 亚伦·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

在亚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里,与其他理论模型有若干不相同的地方。

首先,这里是情境而不是事件。情境与事件不同的地方是,事件是对一件事的笼统的表达,情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事件的具体表现。例如,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他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一道题思考半天也做不出来(情境),于是他想到,试题太难了,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自己却不会,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自动思维,即认知),于是感到沮丧(情绪反应),感到胃有些不舒服(生理反应),停止做作业(行为反应)。

其次,认知在这里被具体化为“自动思维”。贝克之所以用这个词,主要是强调患者的认知内容是自动涌现,并非刻意思考的结果。梅肯鲍姆用“自我陈述”或“自我对话”意在说明认知内容是自我暗示的意思。在许多认知行为疗法图书中,你经常看到的是“评价”这个词。

再次,认知结果部分包括了情绪、行为和生理三种反应。这就是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恐惧,行为问题如拖延行为、强迫行为和冲动行为,生理问题如睡眠、饮食、性等方面问题,都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而得以解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贝克把认知划分为三个层次。关于认知的具体含义,在艾利斯那里是不合理信念或合理信念,而在贝克这里却把它一分为三,即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认知,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也是表面原因,解决了它,也就是实现了对症治疗,达到治标的效果。中间信念是具体某个心理领域(或侧面)的一些心理策略,核心信念则是人们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最一般、最概括性的认识,后者比前者更为抽象。核心信念决定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决定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归根结底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这三个信念又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依据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造成患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自动思维,而决定自动思维的则是核心信念。如果只解决自动思维而不解决决定它的核心信念,心理咨询当然只能做到治标而没有治本。解决自动思维就解决了心理问题的表层原因,如果还能解决核心信念,这就是在矫正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也就达到治本的效果。

自动思维是当下情境中所产生的认知内容,是属于现在的;而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都是过去形成的(特别是核心信念),与患者的童年有关系,把自动思维与核心信念联系在一起,就实现了既关注当下又关注过去的联系,解决自动思维的同时又处理核心信念,就实现了治标与治本的结合。

介绍这些认知行为的模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不同认知行为疗法专家的认知思维模型是不一样的,便于大家在阅读其他认知行为疗法图书的时候,去思考和关注作者的观点。另外,从众多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中,相信大家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专家的共识有哪些,差异又有哪些?从而既有助于扩展大家的视野,也有助于大家思考。

特别需要跟大家说明,本书以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为基础,特别是三层信念模型的结构。使用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认知行为结构,它解释了问题的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它还解释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在表层病因模型方面,根据情况不同,咨询师可以应用流程认知行为模型或环式认知行为模型,向来访者或患者解释以便于帮助他们理解。二者的选择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恰当与不恰当的问题。

1.3 横向概念化与纵向概念化

接下来我们就用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来进行概念化。通常个案概念化是在首次评估性会谈中进行的,并在后续的会谈中对原来的概念化进行补充和修正。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始终是在概念化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个案概念化,就无法进行心理咨询。

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分为“一横”和“一竖”两个部分。“一横”,即“情境→自动思维→情绪/生理/行为”是心理问题症状和直接病因部分,对这部分的概念化,我们称之为横向概念化。而“一竖”,即“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是心理问题深层原因的探究,对这部分概念化,我们称之为纵向概念化。简单地说,横向概念化是对患者当前心理问题的认知分析,纵向概念化则是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历史成因的探寻。

1.3.1 横向概念化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应当从当下去寻找原因。因此横向概念化就是理解患者当下存在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的过程。认知行为疗法的横向概念化主要涉及四个概念:情境、认知、情绪和行为。这四个概念组成了一个认知疗法的模型:“情境→认知→情绪/行为”。

咨询师在搜集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症状(即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的过程中,应当应用横向概念化的模型获取有关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认知方面的内容)。

横向概念化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咨询师应当确定患者存在的症状,即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会涉及生理方面的表现,如心跳、呼吸、饮食、睡眠、性的问题)。

第二步,确定存在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具体情境,也就是来访者在哪些情形下有这样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症状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

第三步,咨询师要通过提问,挖掘情境和情绪行为之间的认知内容,以落实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是什么。

在咨询实践中,来访者的主诉有时包含的内容比较完整,有时却缺乏很多,此时咨询师需要用提问来了解。例如,一个来访者报告说:

我现在初三,考试时总是焦虑!无法专心做题,总是关注别人,一拿笔就颤抖,遇到复杂的计算就紧张!而且总怕时间不够,我经常紧张得手足无措,呼吸紧促,心跳很快!怎么办!我想从容答题,取得我满意的成绩!

在这段主诉里我们可以知道,“焦虑”和“紧张”是情绪反应,“拿笔手颤抖”“呼吸急促”“心态很快”等属于生理反应, “关注别人”和“遇到复杂的计算题”则是情境,“时间不够用”属于认知内容。

我们把了解到的内容用横向概念化后就是这样:

注意到别人答题(情境)→他们做得好,很顺利,我会考不过他们的(这是提问补充的信息,自动思维)→手抖(生理反应)、焦虑(情绪反应);

遇到复杂的计算(情境)→时间不够用(自动思维)→手足无措(行为反应),呼吸紧促,心跳加快(生理反应)、紧张(情绪反应)。

我们来看另一位来访者的主诉,在这段主诉中来访者讲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冷战的起因和缺少互动的情形,以及自己的苦恼。

我和老公冷战快一个月了,必须说话时才说,也没有夫妻生活。

一个月前他突然对我非常冷淡,我也不知为什么,也没有问,以为他是因为工作的事不顺心。有一天晚上他出去玩牌,一夜没回家,早上回来后给我他赢来的钱。我当时非常生气,一下就把钱都打掉了,他也生气了。

我说了他几句就上班了,下午时感觉自己脾气太大,就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道歉,同时告诉他要考虑我的感受和注意自己的身体。他看到短信后根本没理我,我就更生气了。

第二天又说了他几句,他转身就走了。他不听我说,也不理我。以后就经常凌晨三四点回来或一夜不回,也不和我说一声。

我该怎么办呢?

以前我们也有过好几次冷战,每次时间都很长,甚至有一次都快半年了。每次和好,都是我先找他谈的。我感觉很累,特别想离开这个家,可是孩子在上大学,不想让他知道后烦恼。

我一直不愿让他玩牌,除了节日会让他玩,我也不太在乎他的输赢。

他今年工作不太顺,收入不多,我的收入比他要高些,但我从不计较这些,只希望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就行了。

怎么分析上面这段叙述呢?从认知行为疗法角度来看来访者存在亲密关系或婚姻关系问题。夫妻之间冷战、互相不搭理是他们婚姻问题的症状。这个婚姻问题症状具体表现在(这里仅从上面的叙述来分析,如果咨询师进行深入访谈,能了解更全面一些):(1)对丈夫打牌感到生气、不满意;(2)对丈夫不回自己的短信道歉不满意;(3)对丈夫不听自己说话、不理自己而感到不满意。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化,实际上就是对临床表现具体化,概念化就是要通过提问把横向概念化中的相关内容搜集完整,明白问题的表现和病因。咨询师通过对上面三种情形中的自动思维及情绪、行为表现来提问,得到完整的横向概念化内容。

早上丈夫回家把昨夜打牌赢来的钱交给我(情境)→和他说了多少遍,让他不要赌博,偏不听,屡教不改(自动思维)→愤怒(情绪)、随手把钱打掉了并指责他(行为)。

下午意识到自己脾气太大,有些不妥(情境)→这样有伤夫妻和气,但自己这样也是情有可原的(自动思维)→发道歉短信(行为)→没有收到对方的回信(后果/新情境)→我都道歉了,他应该表示“没关系”,以缓和夫妻关系,结果他却不理我(自动思维)→更加愤怒(情绪)。

第二天,我告诉丈夫他应该有责任心,多关心家里,不要成天和外面的人鬼混。结果他不听我说,转身就走(情境)→难道我说的不对吗?一个人和你说话,难道你不应该回应一下吗?你打狗一下,它还知道嗷嗷两声。这个人居然不回应,漠视我的存在,把我当空气,岂有此理(自动思维)→生气(情绪)、把手里的东西摔坏了(行为)。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何概念化。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咨询师不打断和引导来访者的叙述,来访者经常就会说一些与横向概念化不相关的东西。下面这个来访者讲述了“不敢与人讲话”这个问题的起源、之前求助心理咨询师得到的建议的过程,以及他目前的困惑。

初三开始,我就不敢和女生说话了,一说话很紧张。后来也不敢和那种感觉很有气势的男生说话。到高二的时候就不敢和所有人说话了,就连和家里人说话也紧张。

高三毕业后我就开始用森田疗法进行治疗,我当时很怕和人说话,但我鼓起勇气,拼命和人说话。大一上学期感觉还可以,也敢和人说话了。

这样,新的问题又来了。

我一紧张就拼命想和人说话,但我发现:自己说话一点都不自然,说的话也不是我真正想要说的。

后来又接受了几次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告诉我真想去说才去说,不要因为焦虑而去说。我和人说话时会感到紧张、焦虑,而且总想说点什么来缓和这种焦虑感。我知道正确的状态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想说就不要强迫自己去说。但在现实中,我很难做到。

当别人和我说了句话或者打了个招呼时,我就会想:我应该回应他一下,或者回他一句话。一旦这时候我没有想到合适的话,我就会感到紧张。我想:要是自己不回应对方,对方就会觉得我不礼貌,对和他聊天没有兴趣,这样会影响我和他的关系。

这位来访者的问题是社交焦虑。主要症状是和别人说话时紧张焦虑。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看,具体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最后一段里面。

当别人和我说话或者打招呼时,一旦没有想到合适的话(情境)→要是自己不回应对方,对方会觉得我不礼貌,对和他聊天没兴趣,这样会影响我和他的关系(自动思维)→紧张(情绪)、拼命找话说(行为)→意识到自己说话不自然,说的内容也不是想要说的(后果/新情境)→我不应该说言不由衷的话,我说话应该非常自然才是(自动思维)→失望(情绪)、自责(行为)。

从上面三个案例的概念化,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我们能够正确进行概念化,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不论是从个案主诉中提取,还是通过提问来补充),暂时放弃那些与横向概念化无关的内容(如果咨询师能提问引导和适时打断,来访者的叙述及会谈就会更加有效率)。

一旦完成概念化,我们也就明白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又如何,我们也会明白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看,情境是引发焦虑和行为后果的环境因素,认知是直接原因,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是临床表现,情境和反应共同构成心理问题的诊断。

在第一个案例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具体表现就是在考场上关注别人答题和遇到复杂计算的时候紧张焦虑,并且出现手抖等反应,直接原因是其自动思维——“我考不过他们”和“时间不够用”。

在第二个案例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亲密关系问题或婚姻问题,具体表现就是与丈夫互动并对丈夫的不回应感到非常不满意,她期望丈夫应该做出某种反应,但丈夫的反应让她感到失望。直接原因就是这三个横向概念化中的自动思维——他“屡教不改”“应该表示没关系才是”“应该回应我才是”,等等。

至于第三个案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社交焦虑,具体表现是与人交往中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没话找话,事后又自责自己说话不自然和言不由衷。有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其自动思维——“对方会觉得我不礼貌,会影响我和他的关系”“说话应当自然,内容应当与想法一致”。

可见,横向概念化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对患者问题进行心理诊断,也能帮助我们找到这些具体表现的直接原因。

1.3.2 纵向概念化

从横向概念化模型(情境→自动思维→情绪/行为)来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是由情境和自动思维共同决定的。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不同是很自然的事,可在相同情境下,人们却有不同的自动思维,这又是为什么呢?

贝克认为,表层的认知(即自动思维)是由更深层次的认知(即核心信念)所决定的。个体由于其核心信念不同,就决定了其在相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自动思维。纵向概念化就是透过表层的自动思维去探究深层次的核心信念的过程,找到决定自动思维背后的深层次的认知原因。

纵向概念化的模型如下:

自动思维→中间信念→补偿策略→核心信念→童年经历

这个模型有四个要点:(1)自动思维是由核心信念决定;(2)核心信念则是在童年经历中形成;(3)一旦核心信念形成,个体会发展出一种补偿策略来应对自己的核心信念;(4)补偿策略体现在中间信念中,中间信念就直接决定自动思维的产生内容。

核心信念的概念化,其实就是从自动思维开始,通过逆向回溯的方式,找到决定自动思维的核心信念和决定核心信念的童年经历,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的一个过程。纵向概念化的起点是自动思维,咨询师通过箭头向下技术,逐层往下挖掘,找到核心信念,然后再通过了解患者的成长史,来验证其核心信念,搜集童年经历信息和确认补偿策略。

纵向概念化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以自动思维为起点,通过箭头向下技术,确认来访者核心信念的内容。

第二步,通过搜集来访者早年父母的养育等方面的童年经历,取得决定其核心信念的相关童年资料。

第三步,通过了解其个人成长史方面的素材,确定其补偿策略类型。

第四步,根据其补偿策略和当下的问题情境,确认其中间信念内容。

我们举两个案例来说明纵向概念化。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案例的信息。

刘先生,男,40岁,已婚,本科学历,某市刑警支队技术大队的一名干警,妻子是本市小学教师,有一个14岁的儿子。

一、个人陈述

大约是两个月前,发生了一起特大杀人案,当时根据各种线索来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都不明确,但案子影响很大,上级要求限期破案。大家压力都比较大,好不容易找出了数名嫌疑人,只能靠测谎技术去确定或者排除,然后寻找线索。我是支队唯一的心理测试员,经常一个人连续地做测试,差点累倒了。

十几天后,真正的罪犯落网了。局里为顺利侦破这个案子庆功,给一些人发了奖金,我发现奖励名单上却没有我,心里很不爽:我和他们一样辛苦,一样工作,凭什么没有我呢?钱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荣誉,而且我向来什么荣誉都落不下,怎么这次就得不到?

最近心情特别差,焦躁心烦,坐立不安。我感觉自己被大家排挤,被领导瞧不起,被同事们看不起。我不愿意见到领导,要是见到领导远远地走过来,我就绕道而行或者退回来。不与办公室的同事主动说话,要是同事和我说话,也就强装笑脸应付一下。回到家里,妻子让我帮忙做点家务什么的,我也常常会感觉妻子瞧不起我,让我干这些女人的活,是贬低我。我常常对妻子发火,夫妻关系受到了影响,两个人常常拌嘴闹矛盾。

二、个人成长史

刘先生是家中独子,从小父母就对其管教严格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性格比较好强而且追求完美。在读小学和中学期间,他都十分努力用功读书,学习成绩在班上经常名列前茅。其他家长夸奖他们家孩子学习好的时候,父母会表现出对孩子学习感到自豪的神情。由于高考发挥不理想,进入警校学习,在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本市公安局招聘进入刑警支队工作。

在警队工作期间,工作努力,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工作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单位领导夸奖,也常获得各种奖状和奖励。由于心理学的日渐普及,自己主动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心理测试员培训,回到工作单位后,成了单位里唯一的心理测试员。

咨询师根据上面的信息,并通过提问获得了横向概念化信息。

昨天上午在办公楼外,我正要出办公楼,见到领导从外面回来,正往办公楼走,和我相向而行(情境)→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他,他不会理我,会视我为无物(自动思维)→会感到沮丧(情绪),退回办公室(行为)。

前天下班时,同事走过来对我说:“你的活儿还没干完,我有事先回去了。”(情境)→他在话里话外讽刺我,贬低我(自动思维)→生气(情绪)、装笑脸(行为)。

周三晚上,妻子让我把洗衣机里洗好的衣服晾起来(情境)→她瞧不起我,暗示我像女人一样没有本事(自动思维)→愤怒(情绪),假装没听见,最后吵起来(行为)。

咨询师在横向概念化的基础上,通过箭头向下技术找到其核心信念(箭头向下技术的大致操作方法就是假设对方的说法是成立的,不断探索其背后深层意涵的过程)。

咨询师:当你与领导面对面时,若“他不会理我,视我为无物”真发生,对你意味着什么?

来访者:我在他心中不再重要了。

咨询师:如果你真“在他心中不再重要了”,意味着什么呢?

来访者:我就被人看不起了。

咨询师:如果你“被人看不起”成为事实,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来访者:我不讨人喜欢。

咨询师:如果你真“不讨人喜欢”,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来访者:我不值得被爱。

通过上述会谈,咨询师找到其核心信念是“我不值得被爱”(即不可爱)。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只是简单呈现了对一个自动思维应用箭头向下技术,并找到核心信念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多个自动思维进行箭头向下技术找到其背后的核心信念。通常情况下,多个自动思维通过箭头向下技术得到的结果都会指向相同的核心信念。

咨询师在了解其核心信念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围绕其核心信念,了解其核心信念的成因(童年经历)和应对核心信念的策略(补偿策略)。补偿策略是中间信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里,为了简化,我们用补偿策略的形式来表示中间信念。

童年经历:父母管教严格、期望很高,父母为孩子的成绩感到自豪。

补偿策略:性格好强,追求完美;努力读书,成绩名列前茅;工作努力、成绩优异(顺从策略)。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纵向概念化,下面是来访者的一些基本信息。

王女士,35岁,已婚,大学学历,医生,有一个8岁的儿子。

一、个人陈述

两个月前我与同事同台手术,我是主刀,同事是助手。患者为宫外孕病人。术中发现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右侧输卵管增粗,并有疤痕,台上问患者,患者说自己有三个孩子,已做了绝育术,故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术。为防止右侧输卵管再次宫外孕,征求患者同意后,进行右侧输卵管结扎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生命体征正常。

因术中无法让家属签字,我术后向家属说明了情况,家属立即沉下脸,埋怨我没有告知他。我当时给了解释后,家属也没什么反应。

第二天家属就气势汹汹地找过来不依不饶,非让我赔偿损失。随后几天,家属只要看到我就追着不放,甚至骂骂咧咧,闹得科里不得安宁。医院也不敢强行制止,反而埋怨我不该多事,是我不对,家里也责怪我不该因好心眼多事,自找活该。

我感到委屈,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哭了很多次,同时也很自责,后悔自己一时疏忽造成这么大的麻烦,我怎么能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事件后来得到了解决。可是我总是放不下这件事,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感到后悔和自责。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星期了,我还常常想起这件事。这件事让我落下了后遗症。我在上班的时候总担心自己考虑不周到。尤其是做手术的时候,我总担心自己有什么事情没有交代清楚,自己做事不周到,落下话柄被人责难。

二、个人成长史

王女士是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给她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条件,读书时参加过各种课外班。同时父母对她的要求很严厉。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班级排名总在前几名。尽管如此,妈妈还会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常常因她在考试中的各种粗心和错误而批评她,她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因为写错了一个字,被她妈妈惩罚抄写100遍。

在中小学期间,她由于学习成绩好被老师青睐,并被委以重任担任班干部。她担任班干部期间会认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并热心帮助同学,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高中毕业后她考入某医学院,毕业后分配来医院工作。进入医院后,她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特别勤奋,掌握技术较快,很快就能独自实施各项手术,成为单位最年轻的业务尖子。

结合上述信息,并通过与来访者的会谈,咨询师完成了横向概念化。

晚上躺在床上,想到这件事(情境)→我明明是为患者好,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好心没有好报;我怎么能犯下这样的错误,没有让家属签字(自动思维)→委屈(情绪),自责(行为)。

昨天上午做了一个妇科手术(情境)→我可能会考虑不周到,落下话柄被他人责难(自动思维)→担忧(情绪)。

在横向概念化的基础上,咨询师从“我可能会考虑不周到,落下话柄被他人责难”的自动思维开始,应用箭头向下技术,得到来访者的核心信念是“我是不讨人喜欢的”。同样,咨询师从“我明明是为患者好,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好心没有好报”的自动思维开始,应用箭头向下技术,得到来访者的核心信念也是“我是不讨人喜欢的”。

明白其核心信念后,咨询师继续探究来访者核心信念的成因(童年经历)和应对核心信念的策略(补偿策略)。

童年经历:父母要求严厉,常批评其所犯错误,并提出更高要求。

补偿策略:努力学习,成绩好(顺从策略);班主任委以重任,认真完成(顺从策略);工作认真,成为业务尖子(顺从策略); 热心帮助同学(努力策略)。

1.3.3 现在与过去:横向概念化与纵向概念化

心理咨询学派,有的关注过去(如心理动力学派),有的关注未来(如人本主义),而认知行为疗法则是以关注当下为特点的心理咨询流派。认知行为疗法通常是从当下寻找问题的原因,并从当下去着手加以解决,一般不溯及过往,也不预测未来。

最能体现认知行为疗法关注当下的特点是横向概念化。横向概念化是所有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研究者都认可的内容(虽然大家在横向概念化的模型图上有差别)。横向概念化的所有要素,如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是当下发生的。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要解决问题,我们最好从当下的时间点的因素中寻找原因或解决办法。在横向概念化的模型中,情境和自动思维是决定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所以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从情境和自动思维方面去着手加以解决。由于情境通常是外在的、客观的,而自动思维是内在的和主观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者通常会从自动思维着手去加以解决。当然,如果情境也能改变的话,他们也会去考虑改变情境的。

从这个角度看,横向概念化就是关注当下,从当下寻找问题原因,并从当下寻找办法,为对症治疗奠定基础。在横向概念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当下存在的自动思维(和情境)是问题原因,而评价自动思维(有时包括情境)是寻找情绪和行为的办法。

我们都知道人是从过去走来,并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所以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者也同意,人的过去影响着人的现在,过去形成的观念自然也影响当前对问题的看法。既然当下的自动思维是当下问题的原因,那么当下的自动思维肯定是会受到过去形成的观念的影响。

心理咨询的学派甚多,在发展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动力学就是以“关注过去”并以“过去决定现在”为核心理念的学派。认知行为疗法借鉴了精神分析的上述思想,应用认知行为学派的框架,探究个体过去如何影响现在。

纵向概念化就是探究过去如何影响现在的工具。纵向概念化的目标就是了解什么样的核心信念决定了当下的自动思维。因为核心信念是童年时期形成的,自动思维是现在的,所以核心信念决定自动思维也是“过去决定现在”的思想的体现,这与精神分析的理念有相似之处。

横向概念化中有三个要素: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当下存在的,因此可以把横向概念化看成关于“现在”的。纵向概念化也有三个核心要素:核心信念、童年经历和补偿策略,这三个要素是过去形成的,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纵向概念化看成关于过去的。

而核心信念通常是从自动思维中通过箭头向下技术得来的,所以我们把两个概念化绘制成为“工”字形,中间这一竖就代表箭头向下技术,上面这一横则代表现在,下面这一横则代表过去(见图1-8)。

图1-8 代表现在与过去的概念化模型

在纵向概念化的三个核心因素中,核心信念解释了“是什么”,童年经历说明了“为什么”,补偿策略则回答了“怎么办”。核心信念说明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所在,而童年经历则解释了患者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核心信念,补偿策略则说明患者如何应对其核心信念,采取了什么方式来应对的。

从上面关于横向概念化和纵向概念化的讨论中,我们就知道咨询师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抓住两个时间点,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去(见表1-1)。

表1-1 概念化搜集资料及其分析维度

关于现在,咨询师主要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也就是要做横向概念化。在通常情况下,心理问题的产生会有一个诱因事件,咨询师在搜集资料时也应当了解诱发事件或者起因,并确定病程。另外,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看,诱因往往是补偿策略失效的结果,咨询师在了解了诱因事件的时候,要着重从补偿策略的角度去探究。

关于过去,咨询师主要了解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是如何形成的。关于来访者的过去,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重要他人的影响,正是这些重要他人的期望、评价、表扬与批评等让来访者形成了核心信念。我们要知道重要他人的影响构成了其童年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方面是个体如何应对的,来访者如何应对他人的期望与评价,应对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来访者应对生活的成败过程,就构成了他的成长经历。个体正是在应对成败过程中形成补偿策略的。

1.4 认知行为疗法的病因观点

T形认知行为模型的概念化,包含横向概念化和纵向概念化两个步骤,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问题及其病因的思考和看法。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问题病因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点。

1.4.1 自动思维是情绪/行为症状的直接原因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来看,所谓心理问题实际上体现为个体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或生理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持续进而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例如,考试焦虑问题,是患者面对考试情境引发了焦虑情绪,进而导致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影响考试结果。又例如,强迫性洗涤,是患者因担心污染和不洁导致生病,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反复洗涤,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洗涤上,势必影响其正常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

认知行为疗法的横向概念化(情境→自动思维→情绪/行为)解释了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在这个模型中,情境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而自动思维则是引发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内部原因。面对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进而体验不同情绪及做出不同行为和反应,因此,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来看,导致患者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只能是自动思维。

例如,前面我们提及的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他考试时总是焦虑,无法专心做题,总在关注别人,一拿笔就颤抖,遇到复杂的计算就紧张,而且总怕时间不够,经常紧张得手足无措,呼吸紧促,心跳加快。对这个学生,咨询师概念化的结果如下。

注意到别人答题(情境)→他们做得好,很顺利,我会考不过他们的(这是提问补充的信息,自动思维)→手抖(生理反应)、焦虑(情绪反应)。

遇到复杂的计算(情境)→时间不够用(自动思维)→手足无措(行为反应),呼吸紧促,心跳加快(生理反应)、紧张(情绪反应)。

从这个概念化中,学生在注意到别人答题时,出现手抖和焦虑情绪,究其原因是他认为自己考不过其他人,遇到复杂的计算问题时,他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体验到紧张和手足无措,究其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时间不够用”。

前面提到的另一个案例——夫妻间冷战的婚姻问题。咨询师概念化的结果如下。

早上丈夫回家把昨夜打牌赢来的钱交给我(情境)→和他说了多少遍,让他不要赌博,偏不听,屡教不改(自动思维)→愤怒(情绪),随手把钱打掉了并指责他(行为)。

下午意识到自己脾气太大,有些不妥(情境)→这样有伤夫妻和气,但自己这样也是情有可原的(自动思维)→发道歉短信(行为)→没有收到对方的回信(后果/新情境)→我都道歉了,他应该表示“没关系”,以缓和夫妻关系,结果他却不理我(自动思维)→更加愤怒(情绪)。

第二天,我告诉丈夫他应该有责任心,多关心家里,不要成天和外面的人鬼混。结果他不听我说,转身就走(情境)→难道我说的不对吗?一个人和你说话,难道你不应该回应一下吗?你打狗一下,它还知道嗷嗷两声。这个人居然不回应,漠视我的存在,把我当空气,岂有此理(自动思维)→生气(情绪)、随手把手里的东西摔坏的(行为)。

从概念化中,我们知道当丈夫把钱交回来时来访者感到了愤怒的情绪,其原因是她认为丈夫屡教不改;下午她给丈夫发道歉短信却没有收到其回信而感到愤怒,其原因是她认为丈夫不理她;第二天她絮叨丈夫而丈夫转身就走,来访者感到生气,其原因是她觉得自己被漠视。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对症治疗”的指导思想下,咨询师要应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或生理方面的问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应对自动思维上面。一旦患者的自动思维得到修正,其情绪问题就能得到缓解,行为问题也能被解决。

要解决前面这位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就需要处理他的自动思维——“我会考不过他们”和“时间不够用”,一旦修正其自动思维,考试焦虑和生理反应就会得到缓解。

要解决前面这位妻子的夫妻冷战问题,就需要处理她的自动思维——“丈夫屡教不改”“他不理我”和“丈夫漠视我的存在”,一旦处理好这些自动思维,妻子就能更多地理解丈夫的反应,从而调整自己的互动方式,也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缓和对立的夫妻关系。

大量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实践表明,个体一旦改变其认知,他的情绪就能有所缓解,行为也能改变。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自动思维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所在。

1.4.2 自动思维是受核心信念和情境双重决定的

既然自动思维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什么相同情境下不同个体的自动思维是不一样的呢?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自动思维其实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个方面是情境因素:另一个方面是核心信念。这个观点主要体现在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中。

情境因素

在不同情境中自动思维是不同的。例如,参加一个考试,你取得好成绩或差成绩,你的想法会不同。当你取得好成绩时你可能会觉得:“我做得还不错。”要是取得差成绩,你可能会觉得:“我还需要努力。”这就说明情境是自动思维的决定因素之一。

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不同也决定了人在相同情境下自动思维的不同。当你为集体做了一件好事,这时有人过来夸奖你,你可能会想:“我做得真不错,大家还是喜欢做好事的人。”你也可能会想:“这话就是虚情假意,不是出自真心。”你甚至很有可能想:“不知道他心里面藏了什么坏心眼,他是不是想利用我为他做事呢?”其实这些想法都不同,就是源自不同的核心信念(或补偿策略),第一种反应的人的核心信念可能是“我是可爱的”,或者核心信念是“我是不可爱的”,但“做好人好事可以让大家喜欢我”(补偿策略);第二种反应的人的核心信念很可能就是“我是不可爱的”;第三种反应的人的核心信念很可能是“他人是坏的”。

因此,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探究其核心信念,只有修正了核心信念,表层情绪和行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来访者未来遭遇不幸或者创伤事件的时候,才不会再次引发心理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看问题,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包括了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三个阶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自动思维阶段。

前面那位因参与破案但没有获得奖励的来访者在与领导相向而行的时候,他认为领导会不理他并会视他为无物,以及同事与他告别,他却认为这是在讽刺他、贬低他,当妻子让他帮忙做家务的时候,他认为妻子在暗示他没有本事。所有这些自动思维,其实都是由其核心信念——“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而决定的。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这位来访者的核心信念是相反的——“我是值得被爱的”,当领导走过来,他可能会产生“领导见了我会客气或热情的”,同事和他告别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他们是来告别的”等。

前面那位因为家属签字而引发纠纷的来访者躺在床上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产生了“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的思维,以及当她要做手术的时候,出现“自己会考虑不周到,落下话柄被人责难”的自动思维,也是由其核心信念“我是不讨人喜欢的”决定的。同样,我们也可以假设,这位来访者的核心信念是“我是被人喜欢的”,当她想到手术纠纷事件时,她会认为那是偶然事件,做手术时候,也不会担心自己会因考虑不周而被他人责难。

1.4.3 核心信念是幼年时期形成的

核心信念是个体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般性的、概括性的认识。这些认识成长形成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巩固和修正。个体出生后便要与周围人互动,特别是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与重要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核心信念。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范围会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巩固或修正已经形成的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信念,并逐步形成关于世界的核心信念。

我认为,个体核心信念的形成受如下因素的影响:(1)基因影响个体的反应倾向,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遗传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基因不同,反应倾向不一,从而影响人们与重要他人的互动;(2)重要他人的期望或要求,家长或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个体过高的期望往往是其负性核心信念形成的重要原因;(3)社会比较,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影响个体核心信念的重要因素,当你和他人进行比较却总是感到挫败的时候,负性核心信念的形成就可以预期;(4)创伤事件,这对人的核心信念的影响非常巨大;(5)重要他人评价,直接塑造了个体的核心信念,特别是在年幼个体对自己缺乏正确评价能力的时候;(6)儿童对早期经历的认知解读,个体如何看待所经历的一切事情直接决定其核心信念的内容;(7)行为方式,这是个体应对外部事件或者与重要他人互动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

前面提到的两个个案,一个是破案没有获得奖励的个案,一个是患者家属未签字引发纠纷的个案,他们的核心信念都是“不可爱的”,一个表现为“我不值得被爱”,一个表现为“我是不讨人喜欢的”。这两位来访者都有着重要他人期望过高的童年经历,前面这位是“父母管教严格、期望很高”,后面这位是“父母要求严厉”。其他方面影响在已提供的个案信息中未有涉及,就不再讨论。

1.4.4 补偿策略是为应对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起来的

个体在形成负性核心信念的同时,也在发展他的补偿策略。也就是说,个体意识到“自己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时候,他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被家长批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但他不能让自己处于这种无能的状态之中。他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常见的办法是努力。如果他努力学习成绩上去了,家长减少批评或者表扬他,他就逐渐形成努力策略,如果这个方法持续有效,那么努力策略就坚持下来了。

他也可能会采取顺从策略——听家长的话,按照家长说的去做,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如果成绩上去了,也说明顺从策略是有效的,即使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家长也不会太多挑剔他,因为他已按照家长说的去做了。于是顺从策略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还可能发展出回避策略、警惕策略等其他补偿策略。

对破案未获得奖励的来访者,他发展了顺从策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为孩子的成绩感到自豪,孩子发现可以通过取得良好成绩达到父母的期望来博得父母的喜欢,因此,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学习期间,努力读书,成绩名列前茅,工作期间,努力工作,成绩优异,多次得到奖励,得到领导肯定和重视。

对患者家属未签字引发纠纷的来访者,她发展了顺从策略。她和上一位来访者一样听父母的话,但由于她的妈妈过于挑剔,她因为所犯错误曾被批评和否定,故而她对错误非常小心,对他人的批评和抱怨非常敏感。学习期间,她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听班主任的话,她认真完成老师交给她的任务;工作期间,听领导的话,工作认真并成了业务尖子。另外,她还发展了努力策略,学习期间热心帮助同学,得到了同学的喜欢。

一旦成功地应用补偿策略,负性的核心信念就被遮掩了,个体就不会显露出明显的心理问题,虽然有些不快和消极的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消失了。通过成功地应用补偿策略,个体会维持积极正面的形象。

1.4.5 补偿策略失效导致今天的心理问题

补偿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它是否有效取决于周围人(特别是重要他人)的反应。过去有效的补偿策略,现在未必有效;现在有效的补偿策略,未必未来有效。一旦生活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原来有效的补偿策略可能就变得不再有效了。

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生活环境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小婴儿,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再到学校的学生,然后步入社会,工作升职、恋爱结婚、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社会交往,不同阶段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

这些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在检验着原来的补偿策略。也许你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的方法无法解决当今的问题,你的生命中就会出现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开始怀疑自己和否定自己。

负性核心信念就被激活了,你就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和无效问题解决的努力中。你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可能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么“可爱”和“有能力”,而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

那位破案未获奖励的来访者,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面对父母的期望,他发展出了顺从策略,努力按照父母的期望行事,进入学校和走上工作岗位,他都延续了顺从策略——努力读书而成绩名列前茅,努力工作而业绩突出,工作期间多次得到奖励并得到领导的肯定和重视。但这次参与破案,连续工作而且差点累倒。最终,罪犯落网,局里还给一些人发了奖金,但名单上并没有他。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否定,是对其顺从策略的否定。过去他努力工作表现杰出,就能得到领导的认可,正如他所说的:“钱不多,但也是一种荣誉。我向来什么荣誉都落不下的。”但这次他努力工作了,却没有得到奖励和肯定。没有奖励,在他看来就是对其补偿策略的否定,过去补偿策略所遮掩的负性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爱”也就被激活了。

那位患者家属未签字引发纠纷的来访者,由于她的妈妈过于挑剔,她也发展出了顺从策略,以让妈妈满意和避免被挑剔批评为目标。学习期间,她努力学习,争取成绩好,听班主任的话,她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工作期间,听领导的话,工作认真并成为业务尖子。另外,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欢,她发展了努力策略,学习期间热心帮助同学,工作期间热心帮助患者。在这次给患者手术过程中,她发现患者左右两侧输卵管均有问题,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两次手术,避免患者二次痛苦和更多的手术费用,她在征得患者本人的口头同意,但家属没有签字的情况下做了左侧输卵管切除术和右侧输卵管结扎术。来访者本来以为这么做会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感谢,可没料到家属事后却找上门闹事,医院和家人也抱怨她多事。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得她原来热心助人的努力策略被否定了,在这件事情中,她帮助患者没有得到患者的感谢,得到的却是愤怒和麻烦。在这位来访者看来,自己的努力策略遭遇失败,被患者、医院和家人责难,这些责难就像童年时期母亲对她的批评一样,于是负性核心信念“我是不讨人喜欢的”被激活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诱因事件出现使得原本起作用的补偿策略不再有效,来访者的负性核心信念被暴露出来,来访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就被激活。过去原本不会引发消极情绪的一些情境,因为负性核心信念被激活,自动思维就会被歪曲,从而使得患者出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注释

[1]霍夫曼.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0.

[2]威斯特布鲁克.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6.

[3]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85.

[4]怀特.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图解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

相关图书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
写作疗愈 用写作赶走焦虑、拖延症、坏情绪
写作疗愈 用写作赶走焦虑、拖延症、坏情绪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
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
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
掌控情绪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一生
掌控情绪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一生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