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客圈创业记:不疯魔,不成活

978-7-115-40478-7
作者: 陈天
译者:
编辑: 杨海玲
分类: IT人文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记载了“途客圈”最真实、最细腻的创业历程。一群人因为一个共同的事业的感召聚在了一起。两年的时光,从梦起到梦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创业磨难?如何打造一个互联网创业团队?如何获取投资?团队和产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起起伏伏?本书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途客圈”这个独特的创业团队的故事。创业是没有门槛的,本书的很多经验对计划创业和正在创业途中的人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途客圈创业记:不疯魔,不成活

ISBN:978-7-115-40478-7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陈天 蛰伏期的创业者,不知名工程师,微信公众号“程序人生”的作者。喜欢编程,喜欢码字;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旅游,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目前客居硅谷,在光荣的NetScreen的大旗下,为Juniper Networks效力。对编程语言没有特殊的偏好,工作时用Python和C,自娱自乐时用JavaScript、Clojure、Exlir和Go,典型编程语言机会主义者;对编程思想则倾向性非常严重,信奉Simplicity Matters,是Rich Hickey的坚定粉丝。

迄今为止最值得自己骄傲的是:最近五年内,除却节假日,几乎每日都能在早上七点左右开始一天的程序人生。

本书卖点

途客圈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家社交旅游网站,2011年5月成功加入创新工场助跑计划,2011年9月第一版网站正式上线,2011年10月拿到创新工场和金沙江的联合投资,加入创新工场加速计划,2012年2月新版网站全新上线,荣获ChinaBang创业大赛第一名,2014年以资金链断裂被世界邦收购而告终。

本书作者是途客圈的创始人之一。他以自己创业两年的亲身经历,讲述途客圈这样一家获得过创新工场等著名投资机构投资的创业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然后又一点点衰落的。

本书完整如实地记录了途客圈的创业历程,犹如一次复盘,作者除了讲述自己的整个创业历程中的种种经历外,还在书中提供了很多个人的思考。本书最吸引人的正在于翔实生动的创业故事和作者个人的创业反思。


读完《途客圈创业记》后,掩卷深思了很久。即使作为一个亲历了部分事件的见证者,熟悉其中一些故事和细节,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仍然很大……它深入到具体细节,又抽象和总结出一般规律,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和反思:从产品开发到用户运营,从招募员工到裁剪团队,从融资成功到跌入谷底。这里也有可以推演到不同情形下的通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看通透市场、商业和人性的本质……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投资人,或者你对创业感兴趣,强烈推荐你读这本书,来源于实战的深邃思考不容错过!

——徐薇,创业者,前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这是一个技术人用文字和代码书写的创业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们因为一个共同的创业目标走在一起,缘起,缘灭,梦醒,梦碎。欢笑、悲伤和成长的喜悦贯穿始终,读来让人难以释卷,又有诸多启发……书的内容是真诚的、真实的、残酷的、不加修饰的,也正因为如此,书才有了阅读的价值。每个有创业梦想的技术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池建强,锤子科技研发总监,MacTalk出品人

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最详细、最完整、最接地气的“事后检讨报告”(Post Mortem),涉及技术、运营、融资、管理各个方面。既是一个技术合伙人的创业记录,也是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成长反思。本书细节丰富、描述生动、态度诚恳,让你身临其境,一个创业者走过的难忘的两年。

——阮一峰 ,《黑客与画家》译者,《ECMAScript 6入门》作者

很难想象技术出身的陈天竟能以如此幽默流畅的语言,把创业过程中的得失起伏、坚持和成长娓娓道来,不知又会点燃多少人心中的创业梦。书中陈天畅谈了团队合作,产品和技术方向,战略和商业模式等创业者必须了解的重要话题,建议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都找机会研读。创业不是冲动,全民创业的大潮下,更应该细心谨慎,他山之石,可以帮助想要创业的朋友们判断形势、了解自己。

——程小雨,“路书”创始人及CEO


本书记载了“途客圈”最真实、最细腻的创业历程。一群人,因为一个共同的事业的感召,聚在了一起。两年的时光,从梦起到梦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创业磨难?如何打造一个互联网创业团队?如何获取投资?团队和产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起起伏伏?本书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途客圈”这个独特的创业团队的故事。其中,有欢乐,有悲伤;有天堂,有地狱;有经验,有反思,但更多的是成长的喜悦……创业是没有门槛的,本书的很多经验对计划创业或正在创业途中的人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本书适合对互联网创业感兴趣的读者,打算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大学生和各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产品人员、运营人员,以及有创业梦想的人。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和女儿,

她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父亲。


“不是科技媒体总会报道的美满结局的创业,但所记录的过程真实深刻,作为亲历者和创业合伙人,书在案边却不敢轻易翻阅,创业维艰,输赢必争,没有归零重来。”

——Alex,途客圈联合创始人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初稿时我的泪水就盈满了眼眶。在途客圈的经历对我来说真的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感谢我们亲爱的“叔”,帮我们把这份记忆保存了下来。”

——王筱,青橙科技前端负责人

“能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接触到了‘优秀的创业者’‘优秀的工作方式’‘优秀的团队文化’,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途客圈的工作经历让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建立了高标准的参照,这也许是我最重要的收获。”

——黄涛,知乎产品设计师

“看《土拨鼠之日》的时候,我曾经思考,如果一定要回到一段时间无限死循环,我可以去哪儿。答案是2011年的11月,刚加入途客圈的时候。在途客圈的日子就像我职场人生的青春期,有过热血飞洒,也有过迷茫挣扎,唯独没有后悔。很多次我想回去那时,不求改写结果,只为和大家多待一会儿。因为这种经历,不会再有第二次了。感谢Tyr,毫无保留的记录了这一切;感谢那一年,让我有幸相逢大家。”

——张楠

“时间慢慢流动,途客圈创业的故事已画下休止符,而这段经历却在途客心中渐渐升华。怀念也感激那些可爱的朋友、纯粹的时光……这本书像是一组互联网创业的基因图谱,创业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熟悉的角落。”

——Leanne

“创业之路,我们一直相伴而行。无论结局,只是开始,没有结束。”

——陈驰远,青橙科技技术VP

“当时作为一名应届生加入途客圈,跟大家一起经历的学习成长的快乐、通宵发版的兴奋、产品转型的挣扎、团队调整的痛苦等等这些,虽然已是回忆,但仍然是我最难以忘怀的经历,而这段经历也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易蒂,美团产品经理

“他创业、写书、跑马拉松,还是小女神的萌爸爸。自己德智体美劳体恤小伙伴不说,还愿授人以渔,认识这样正能量的叔真觉幸运。至于该超级英雄在途客圈复联时期偶尔脱线的章节,就书中见吧。”

——momo

“在从0到1的过程中,途客圈一直都在挑战未知,虽然征途已经告一段落,但是途客圈正在以人为载体,延续另一种生命。”

——翟暾(Qiseay),LINE大中华事业部资深顾问

“感谢当年那个义无反顾的自己。”

——向鸿儒(佗佗)

“一段曲折的创业路,一个怀揣梦想的途客圈。创业没有终点,途客们依旧在奔跑,更多的梦想随风起航。”

——高鹏,LINE职员

“途客圈有种魔力,无论过去多久,一想起它都会有种说不出来的自豪感。”

——张旄,神马小说PM

“创业,在有好的创意、思路与方法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付出、忍耐与坚持。活下去最重要,活下去才能看到成功。”

——张子霄(Brian),途客圈前运营经理

“勇敢的、傲慢的、恐惧的、友情的、兄弟的、光芒的,在创业这段真实的旅途中,我们都找到了。”

——杜明翰(iduu)


读完《途客圈创业记》后,掩卷深思了很久。即使作为一个亲历了部分事件的见证者,熟悉其中一些故事和细节,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仍然很大。

陈天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创业者。创业是从零开始创造一个事业,理所当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所以除了信仰和勤奋这两种特质是创业者身上必不可少的素质,系统和深入地思考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陈天身上兼具这些品质。

近几年创业圈里最流行的一本书是《三体》。在我看来,黑暗森林法则和降维打击思路在创业这件事上进行演绎运用的话,其实是形成一种更有高度的和更基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在这种更具有本质意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就能在自身面对生存困境和市场挑战时相对游刃有余。陈天的这本书代表了这种深入到具体细节又抽象和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和反思:从产品开发到用户运营,从招募员工到裁剪团队,从融资成功到跌入谷底。这里也有可以推演到不同情形下的通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看通透市场、商业和人性的本质。创业艰难百战多。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投资人,或者你对创业感兴趣,强烈推荐你读这本书,来源于实战的深邃思考不容错过!

徐薇

创业者,前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有些人创业是为了财富自由,有些是因为不愿打工,有些是要追寻创业的荣光,但创业维艰,如果你没有足够远大的创见,没有过人的心理素质,没有强健的体魄和不断提升的心智,没有历经挫折百折不挠的决心,很难创业成功。

想清楚了这些你依然有一颗创业之心,那么我强烈建议你阅读这本《途客圈创业记》。这是一个技术人用文字和代码书写的创业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因为一个共同的创业目标走在一起,缘起,缘灭,梦醒,梦碎。欢笑、悲伤和成长的喜悦贯穿始终,读来让人难以释卷,又有诸多启发。

书的作者陈天是我熟知的技术人,他自己在涉足的每个技术领域都能够做到既洞悉全局,也熟知细节,能编程,能写作,能管理公司,他用这本书记录了自己的一段创业历程。书的内容是真诚的、真实的、残酷的、不加修饰的,也正因为如此,书才有了阅读的价值。

每个有创业梦想的技术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池建强

锤子科技研发总监,MacTalk出品人


在衣食无忧地为企业工作了8年后,人生的第29个年头里,我开始创业。“途客圈”是我创立的第一家公司,也是我第一次抛开无所事事的幻想,跳出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了一种充满挑战、布满荆棘的道路。比起那些刚出发就折戟沉沙的创业者,我算是幸运的,从只有两个创始人的公司一直做到了拥有20多人的公司,并获得了各方的很多支持和帮助,“烧了”两年多投资人的钱。可惜我们并未有效地把获得的资源转化成公司业务的坚实发展,最终因现金流断裂而被收购。在两年多的旅程里,创业公司初期所能经历的一切幸福——获得投资,流量增长,用户捧场,媒体关注,业界瞩目,以及遭遇的几乎一切问题——核心员工流失,获取用户乏力,增长不利,无法赚钱,现金流枯竭等,我们都或多或少遇到了,有得有失,有喜有悲。

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本书不是一本关于创业成功者成功后的快意恩仇或是指点江山,而更接近于一个失败者的复盘和反思。我把我的所见、所历、所感记录下来,既为自己留下点儿什么,同时又寄希望于能给读者哪怕一丁点儿的启发。

有人说,所有的笔录都是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在结束这段创业旅程后,我开始整理断断续续的日记、零零散散的博文以及尚能拾起的记忆,在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或者咖啡厅内,留下了一段又一段近乎胡言乱语的率性的文字。日记是个好东西,它就像邓不利多的冥想盆,把我真真切切地带回到两三年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循着初心,看着一路走来时的脚步:有苦,有甜,有笑,有泪。

起初,我将这些文字分享给家人,分享给途客圈的小伙伴们,还有一些业界的朋友们,他们觉得有趣、有意义,于是我便继续写了下去。我一边写一边追随着这些文字进行深深思考:如果在当时几个重大的转折点上,我们换条路走,将会怎样?

然而这世上并无如果。玩《魂斗罗》通关失败还可以“continue”,甚至祭出秘籍,但创业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创业本身可以被视作一个开放的迷宫,创业者自己和团队在征途中的每一个决定都在不断修改着这个迷宫的形态。因此,一切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不能够为成功保驾护航。

但这绝不是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便了无用处,它们对后来者的意义在于避免已知的弯路和保持清醒的头脑。2015年可谓是中国的创业之年,整个创投领域欣欣向荣,国家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国人创业。这是好事,更是创业者难得的机遇。但是,在近乎全民创业的热潮中,我们更需要保持一分警惕。因为,创业是一个从无知起,放下身段,不断求知,不断自我进化的过程,而狂热很可能将无知引领到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的方向,此时,保持清醒,居安思危就显得弥足珍贵。

书中所述事件和人物均是真实存在的,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人名我均采用了拼音或者英文名的方式。自2014年起,我陆陆续续在我的公众号上连载此书内容,后来又在百度阅读开放了电子书,获得不少读者的喜爱,大家都期待这些文字能走出屏幕,在散发着墨香的纸上找到更好的归宿。这也是我的心愿。感谢本书的编辑海玲姐,是她一力促成了此事,又把我从慵懒的状态中拽出,鼓励我重新修订了原先匆匆写就的手稿,并添加了更多有意义的反思内容。

在和读者的互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我很喜欢一位读者给我打气的文字:“感谢你的故事和思考。逆境和厄运自有妙处,它们会成为你智慧的一部分……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期待你的下次上场。”

是啊,世界是一个舞台,上场和下场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谁知道,下场不是为了日后更好地上场呢?

非常感谢你阅读本书。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希望这本书能与你共鸣;如果你不是创业者,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了解创业者,进而理解创业者,给他们多一些支持和鼓舞。因为,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当他们做出上场的决定时,他们心中已然默默地接受了这份《企业家宣言》: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common person.

我有权选择不做一个平庸的人。

It is my right to be uncommon—if I can.

我会尽我所能成为杰出的人。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我寻找机会,不求安稳。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我不想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麻木不仁地接受社会的照顾。

I want to take the calculated risk,

我想要有意识地去冒险,

to dream and to build,

去梦想,去创造,

to fail and to succeed.

经历失败,走向成功。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我拒绝施舍,我选择自立自强;

I prefer the challenge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我宁愿选择充满挑战的人生,绝不万无一失地活着;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le calm of Utopia.

与其无所事事地幻想,不如激动得酣畅淋漓。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换取恩惠,

nor my dignity for a handout.

也不会拿我的尊严换取施舍。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我绝不在任何权威面前发抖,

nor bend to any threat.

也绝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且无所畏惧;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我要自由地思考和行动;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我要纵情于我的创造的价值;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我要自豪地面对世界,

and say:

并向世界宣告:

“This, with God's help, I have done.”

“在上苍的庇佑下,我,做到了!”


就像所有的老的白了胡子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要追溯回7年前,从我和妻子的第一次欧洲蜜月旅行开始说起。

2007年,在前同事lyons的激励下,我和妻子第一次以自由行旅行者的身份,踏上了法兰西和意大利的土地。我们自己租车上路,自己找旅店住宿,在廉价超市买蔬果酸奶果腹,在当地人才光顾的餐厅吃饭。我们体验着至真至in的文化,并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旅行方式,觉得这将在年轻人中风行。当时已有穷游网,我们的大部分信息就来源于此。但穷游论坛的方式注定让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耗时耗力,对于初学者,策划一次像样的自由行就像策划一次婚礼一样让人痛苦。回来后,我们就开始研究怎样能让这种行前的准备更轻松,制定的旅行线路更合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钻研各种算法(如TSP)在规划路线上的可行性。这是我第一次对一件事如此着迷,并想去解决它。

然而,我一直没有努力迈出下一步。就像这世间所有的懒汉,想得到结果,却不肯付出代价去经历过程。房子、车子、还算过得去的生活成了我的借口,让我在8小时外意志消沉。

当然,这意志消沉并非没日没夜地打游戏、看电视或者在麻将上一展身手,而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各种各样的书,玩玩时下热门的技术,比如说Ajax、Symfony。

后来一度被用作途客圈网站的域名toureet.com是我在学习Symfony的时候想到的。当时Symfony有一个教程,手把手教你如何在24小时内学会它,并从头到尾做一个招聘网站jobeet.com。我突然灵光一现——tour+eet(toureet),读着上口,中文谐音“途我睿”,感觉很有个性的样子,进可攻国际市场,退可守国内城池。我上Godaddy查了一下,没有这个域名,于是我很开心地想在Godaddy上将其据为己有。当时我完全是互联网的门外汉,所熟悉的TCP/IP协议栈中关于l2、l3、l4的知识在Godaddy复杂的交互流程和专业术语前就像“秀才遇上兵”,完全派不上用场。我没想到注册一个域名要这么复杂,有这么多选项,懵懵懂懂中我退出了注册。

toureet.com第一次与我失之交臂。好在它就像未打磨的璞玉,静静地躺在石头堆里,等待识货的人再一次将其捡起。殊不知,这一等就是4年。

Alex是我的大学同学。1999年,我们一同从广东新会乘火车远赴沈阳,开始大学生涯。我们学校99届计算机专业中来自广东的学生只有3个:我、Alex,还有Han。Han后来成了百度负责“贴吧”架构的技术牛人,在我们创业的初期,作为顾问,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架构方面的建议,这先放下不表。

在大学里,Alex是典型的好学生,而我则逃课、打游戏、接外包的活,在“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沉浮。我们被分在不同的班级,寝室又隔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平日的接触也不算多。不过,我们彼此都很仰慕对方:我钦佩他的学术能力,而他羡慕我的编程能力。每当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我们都会急切地了解对方当前的状况及未来的打算,有点儿暗暗较劲的意味,但更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鞭策。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就像草原上的鬣狗和羚羊,常常被对方激励着向前没命地奔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工作后大概每年一次的同学聚会。

2010年10月底,远在华为中东做销售的Alex回国休假。在北京,几个昔日的同学再度齐聚一堂,喝酒聊天,畅谈未来。这次的话题主要围绕着Alex——他被剑桥大学录取,即将远赴英伦展开他的MBA之旅。对于像我这样的土鳖而言,剑桥大学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听着他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在工作之余刻苦努力,为梦想拼搏时,我的心绞痛着——不是嫉妒,不是羡慕,而是怒己不争——Alex可以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一切,我却把自己2007年就萌生的梦想一点点消磨,然后抛弃。

Alex谈到他即将参加“创业周末”(Startup Weekend),一个创业活动,让有想法的人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做出Demo(演示样本),并有机会组建公司,真正地实现它。我对此很感兴趣,也想参加。他建议我参加另一个创业活动iWeekend。这两家他都很感兴趣,但时间上重叠,所以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之后可以交流心得。我欣然同意。

聚会结束回到家,我意犹未尽,开心地跟妻子畅谈我们的这次聚会及我要参加iWeekend的想法。妻子很赞同,建议我在这个周末自己先做个Demo出来试试手。

那个周末,我使出浑身解数,建了一个产品原型。

然后我用刚学会没多久的Django和jQuery UI做了一个可拖曳行程的规划工具,大概流程是下面这样的。

(1)创建计划——写个名字,单击“确定”就创建一个旅行计划。

(2)编辑行程——我做了几十个供演示的景点,主要包括巴黎、尼斯、罗马、威尼斯、米兰等我去过的城市,然后用户可以将它们“添加”到行程中,就像线上购物一样。

(3)生成行程——单击“生成”后,一个完整的可打印的行程表就出来了。系统自动帮用户安排好每一天的行程,附带Google Maps(包含Google Direction Serivce),行程里还包含假期当天当地的天气预报(只是为了展示我的想法)。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外加之后的4个晚上的时间,这个Demo才基本完工。有了这个,我对接下来周五晚上开始的iWeekend充满了信心。

iWeekend是个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为有想法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做点什么出来。当时iWeekend之于我,就像一泓泉水之于沙漠中渴极了的旅人。我是如此期待这次活动,以至于举办活动的那周我一直处在极度亢奋的状态。

那届iWeekend的具体规则如下。

(1)如果有创业点子要展示,在周五晚你有一个1分钟(之后的两届改成了30秒)的电梯演讲(elevator pitch),听众和活动组织者邀请的创业导师们会选出8个点子,这些点子的主人可以再做一个3分钟的演讲,最终由听众们选出3个点子。

(2)三个获胜者在接下来的48小时做个Demo出来参加周日晚上的决赛。落选者和观众可以在3个点子中挑一个感兴趣的,加入并一起完成Demo。

(3)周六和周日2天做Demo,期间创业导师们会过来辅导,传道授业解惑。

(4)周日晚做6分钟演示,创业导师点评,最终评委们(包括创业导师和投资人)选出第一名的产品Demo。席间大家可以和投资人洽谈投资可能性。

周五晚上的活动在Google举行,周六和周日的活动在Orange(法国电信)举行。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两家伟大的公司。Google当时是每个工程师仰视的地方,而Orange是我当时所在的公司的核心客户之一。

很可惜,我的演示不够理想,虽然我在电梯演讲中胜出(里面靠谱且有意思的点子本就不多),但接下来的3分钟演讲我没能吸引足够多的听众。我失去了一次组建团队一起实现这个点子的机会。

无奈之下,我只得加入了其中一个获胜的点子——“找食儿”(一个互联网订餐系统),这样我才能在接下来的周末里继续战斗。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个点子,但我觉得演讲者Ibrahim比较靠谱,因为他的定位很能打动人。可惜,我看走眼了。演示的能力不等于领导力,有些人适合做公共关系但不一定做得了领导者。Ibrahim的团队在接下来的两天有如一盘散沙,周日的时候只剩下几乎半支团队。失望之余,我继续打磨我自己的Demo,等待周日晚上见投资人的机会。

周日晚上,三个团队的成果都不太理想,拿出来的都仅仅是商业计划书,而非一个产品的Demo。从结果来看,这次iWeekend举办得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大家把两天时间浪费在获取社交的机会上。

一个团队的人越多在有限时间内做成一件事的概率越低,因为时间都花在沟通和讨论上了。

晚宴期间,iWeekend的组织者把我引荐给了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Xuwei和副总裁Christine。创新工场是互联网创业者心目中的圣殿,我不在创业圈子里,根本无缘结识里面的人,所以顿时闻到一股幸福的味道。

我马上把我做的Demo展示给她们,并草草聊了几句。也许是太激动以至于语无伦次,也许是时机不对,她们很不客气地说这个方向过于狭窄,她们不感兴趣。

一下子我就在那里僵住了。你“毕周”的心血被下了这么一个“判决书”,心里当然很不舒服。

当时我特别不明白投资人几分钟就草草决定一个想法的这份“高傲”,但后来逐渐理解并心存感激。理解是因为如果每天有成百上千个号称“下一代Google”的东西(但基本都不靠谱)摆在你面前,你也会失去兴趣了,就如同保险公司、房产中介天天打电话问你买不买保险、买不买(或卖不卖)房一样;感激是因为她们激发了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并证明它并不“狭窄”的斗志。

巧的是,人生充满了意外和惊喜!在我们进入创新工场助跑计划并随后成功获得工场的融资后,Xuwei成了我们这个项目的投资经理,Christine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我们的董事。

悲剧的是,作为我的创业引路人,iWeekend在两年前结束了它的最后一次活动后,似乎再没有新的活动出现。打开iWeekend的主页,最后一次活动定格在2012年3月27日。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Alex参加的“创业周末”也在2012年4月27日最后一次活动后再无更新。

北京的初次创业者不知现在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活动可以选择?

iWeekend之后,我和Alex各奔东西。他回到中东,我继续我每天的工作。我们通过Gmail热切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并彼此鼓励。他想做一个类似于oDesk那样的服务,将国内的iOS开发者介绍给海外的客户,帮他们达成外包,网站从中抽取佣金;我继续着我的旅游网站想法,并计划在之前Demo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产品,然后辞职创业。有一天,Alex突然在邮件里说我们一起实现你的想法吧,你的想法有更广阔的市场,做成并做大的机会更大。我一阵激动,两个人一起做成一件事的机会肯定更大,而且我们两人充分互补:他销售出身,可以管市场和运营,而我可以完全聚焦于工程和产品。我们聊了很久这个产品的未来,并大致商议了辞职创业的可行性。

我很兴奋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家里人。家里人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尤其是我妻子,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们计算了一下我们能拿出来创业的积蓄,以及后续的生活成本。当时妻子收入一万出头,而我们每月的房贷要九千五。还好公积金还款自由度比较大,就干脆把公积金月还款降到几乎最低标准,让每个月的房贷压力不至于影响我们的基本生活。我俩本身就是很节俭的人,但为了创业,我们打算更加量入为出地生活。我们取消了当时正在准备的澳大利亚大环游,放弃换车的念头,并推迟了生孩子的计划(可小宝还是着急提前一年出来了)。妻子是一个很有爱的人,一直憧憬着开一个小花店,就像我们在旅途中遇见的那些小店一样,充满浪漫和温馨的气息。在2010年下半年我们曾将此事提上日程,为此还跑过不少地方了解租金行情和开店细节。但为了我的梦想,她不舍地放弃了这个想法,专心“养”我。

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们继续前进。Alex打算3月辞职回国,而我跟老板申请后,定在了3月底辞职。

3月Alex回来了,为了更便于我们之间的交流和展开工作,我和妻子把自己的卧室借给Alex住,而我俩则住在给丈母娘准备的卧室。我们敲定了如下的合伙协议:

(1)每人出资25万元,共计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2)我跟Alex的股份比例为60/40。虽然我们出资额相同,但他很认可我是这个想法的发起人,且在实现这个想法的过程中,我的贡献更大一些。

(3)我们的股份以股份兑现(vesting)的方式获得,分4年行使。干满第一年得1/4,以后每干满一个季度获得1/16(后来在正式投资协议中定为每年才能得1/4,未满一年中途离开没有相应股份)。这是为了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至少4年。因为我们相信做公司就像马拉松,没有坚持就没有收获。这一条当时是用来制约Alex的,因为他虽然有承诺,但他又拿到了MBA的录取通知书,很可能中途离开一年去剑桥读书,然后再回来。一年会发生很多事,万一他有了其他想法不回来怎么办?所以我们约定通过股份兑现来约束股东。没想到最终我成了这场马拉松中先退赛的人,股份兑现让我只得到我自己1/4的股份。这是后话。

(4)我是公司的CTO兼董事长,他是CEO。我负责产品和技术,他负责其他。

(5)拿到天使融资前,创始人都不拿一分钱工资。

这个合伙协议对于我们这样的创业新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毕竟我们是新手,第四点埋下了很多隐患。

首先,谁是老大?我不愿当CEO,因为当时对我来说,我想把精力放在产品上。所以Alex是CEO,但我又是大股东,那谁是这个公司的老大?重大问题谁来一锤定音?这个很模糊。照理来说,公司治理CEO说了算,重大决策董事会说了算。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很多事情都是重大决策,但不可能事事都开董事会。公司需要一个明确的最终拍板人,但我们并未就此明确指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以双核的方式对外,这让外界甚至团队内部都比较迷惑。直到有一天其他团队过来给我们推荐一个产品经理,说“找途我睿的CEO Tyr”。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于是逐渐减少自己的公众活动,让Alex成为面向公众的那个人。但是,团队内在这一点上已经埋下了困惑的种子,并在之后生根发芽,而我却没能进一步去在团队面前帮助Alex树立更多的威信,明确责权。坦率地说,在这一点上,当时的我们都不够成熟。

说两句题外话。首先,创始人的地位是有差别的。几个创始人之间,总有一个要频繁对外露面,接受采访,被笼罩在光环之下;对内得到团队的认可,有足够的权威去带领大家往前走(在当时,我显然不适合这个角色)。而剩下几个则注定要寂寞得多。“阿里巴巴十八将”“百度七剑”,但被媒体重点关注的只有马云和李彦宏。问题是,当你不是那个在聚光灯下的创始人时,你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接受这一切,并提供一切机会主动帮助那个创始人去树立形象?我虽然接受了,但却是消极接受。

其次,创始人是否应该在一开始就把公司重要的职位占据?或者说,CXO是否应该由创始人担任?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以我现在的看法是,创始人最好从总监做起,根据公司的成长来提升,而不是一开始就把持公司的最高职位。对于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来说,职位就像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一样,纯粹自欺欺人。我见过5个人的小团队,3个CXO,2个VP,很讽刺。中国人好面子,很难像国外的创业者在合适的时候将职位转给更合适的战友甚至职业经理人,像Netscreen和Google那样。所以,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把一个创始人从CXO的位置拿下,让其当个VP,甚至Director,会让他很不舒服。倒不如一开始就从较低的职位做起,能成长起来就赋予更多权职,成长不起来对公司的组织架构也没有太大伤害。但是,公司需要一个CEO站在聚光灯下怎么办?好办,给需要的人一个额外的Deputy CEO或者Acting CEO的职位,这样以后拿走也不那么令人痛苦。

还有,我们缺乏灰色地带的明确分工。谁对产品最终负责?站在各自的角度,我们都想对产品最终负责,但是这样会导致领导上的混乱。出谋划策的人可以有多个,但对产品拍板的人只能有一个。这个问题在之后越来越混乱,我们以后再表。

最后,不拿工资是自掘坟墓。不拿工资这种蠢事我以后的任何创业都不会再干了。我们的出发点很好,创始人不拿工资,可以大大减轻公司初期的负担,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我错了。创始人一定要拿合理的工资!创业本身就是一件累心劳体的事,工作强度和压力都比上班要大很多,如果再负担个人财务上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又转嫁给家庭时,久而久之,矛盾就会爆发。如果初期财务紧张,创始人应该拿之前年收入的60%~80%,等资金平稳,应该拿到100%~120%,此后根据绩效浮动。总之,宁可少雇一两个人,也要保证创始人的财务安全,这样才能让他们时刻保持最强的战斗力!

尽管有以上问题,这次还是很成功的合伙。我们在一开始避免了不少纠葛,使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各司其职,全力推动我们这次创业的下一步发展。股份兑现机制使得在创始人中途离开的时候,很好地保证了公司的利益,让公司能够在股权结构上平稳过渡。

Juniper在国内电信/数通产品的工程师的圈子外鲜有人知道,以至于我在各种场合的自我介绍中讲到Juniper时,看着对方茫然的眼神,都会加上一句:“你知道思科公司吗?我们是思科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不过,2014年年初Juniper名头很噪,因为在Glassdoor[1] 的一份报告中,Juniper竟然超越Google和Facebook,是行业中工程师收入水平的No. 1。一时间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好多人第一次听到了Juniper这个名字。

Juniper对我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离开Juniper之前,我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半——占我可预期的职业生涯的1/8还多。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伟大的创业公司(NetScreen),并为能够修改Ke Yan的代码引以为荣;我得到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五年内三次晋升,一次转岗(工程师转为技术经理),有机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团队,并作为技术经理管理一支不小的团队;我得到了不错的经济回报,能在北京买得起房,养得起车,有闲钱能出国旅行。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生导师——他们或是在工作中对我潜移默化,或是通过一对一的对话给我指点,让我成长很多。我至今很感激Murphy、Shalang、Zhengyin、Meng、Frank、Qingming、Oliver、Paul和Pradeep给我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他们引导我从青涩走向成熟。

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一对一的对话,我曾跟我所在BU的CTO Oliver讨教过如何从一个工程师(engineer)一步步升级到杰出的工程师(distinguished engineer)。他起身在白板上画了一张图:

他指着小人说:

这是你目前的位置,这是你想去的地方。你应该在你的脑海里深深印下目的地。你会经历起起伏伏,遭遇到峡谷、溪流、乱石、雾霾……当你身处谷底时,你已经看不到你的目的地。很多人就此迷失。但是,如果你清醒地知道你要去哪儿,脑海中还保留着那份憧憬,那么你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有的阻碍都将成为一个个里程碑,被踩在你的身后……

还有一个例子和中国研发中心的大老板Frank有关。当我刚被调到管理岗位时,他告诫了我以下两点。

(1)当管理者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太年轻,生活的经历不够。有些事情只有到了一定岁数,才能体会到。

(2)做工程师,用脑子就可以了;做管理者,要用你的真心[2]

也许现在你听起来这些话像是心灵鸡汤,但它对我的意义重大。当你年轻的时候,有长辈对你耳提面命,请珍惜,那将是你宝贵的财富。就像Frank说的,很多事情你唯有经历才有感悟。二十出头我读老子、孔子,穷尽数载也不得其门,但三十岁之后,尤其做了父亲之后,却豁然开朗。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此不多说了。

在我将辞职的消息告诉我的老板Shalang时,他对我非常支持,鼓励我实现自己的梦想。Frank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个人名义免费做我的咨询师,帮我解惑,给我出主意。他甚至想为我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但是我拒绝了。初次创业,我对此非常谨慎——我没有接受亲戚朋友的一分钱。因为初次创业的风险太大,我不想让家里人和朋友们为我而遭受损失。花自己的钱和投资人的钱,我很安心,因为我们都为此深思熟虑过,并愿意承担所有风险。

尽管对Juniper依依不舍,但我还是选择“Follow my heart”。下面是我离职的邮件。

亲爱的朋友们:

很多人应该已经知道了,今天(2011/3/31)是我在Juniper的最后一天。在Juniper中国研发中心经历了5年半美妙不凡的旅程后,我可以自豪而感激地说:我毕业了。Juniper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为那些愿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加入Juniper是就目前而言我这辈子最重要以及最幸运的决定。

在过去的数年间,我遇到了很多很棒的同事。我的几个老板都真心关注下属的发展;我的同事们都非常杰出且很好相处。亲爱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无私帮助,我无法轻松地完成那一个个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然而,小鸟终将离巢,飞向广袤的蓝天。离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当我找到了属于我的命运后,便不得不遵从内心深处的召唤。虽然我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可能让我摔得鼻青脸肿的路,但我心中无悔,我相信我这些年来和你们一起经受的磨练会让我挺过去。

“拜拜”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词。借用CNN著名主持人Larry King离别前的一句话:my friends, instead of goodbye, how about so long?

谢谢!Tyr

我想我表达了我的全部感情。也正是在Juniper的熏陶下,我憧憬着我以后的公司也能为员工提供机会、经济回报,获得成长。可惜,我没能做到这一点,这让我至今耿耿于怀。

辞职手续办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注册公司和找办公地点。我和Alex参观了@天使投资唐位于东三环一个陈旧写字楼里的孵化办公室,老旧的写字楼,国企的格调,那里每个工位价格还不低,就此作罢。后来,我们又无意中联系到了世服宏图(Servcorp)的cqq,她听说我们是创业者,很帮忙,给我们做了个性价比超高的报价,要知道,Servcorp的虚拟办公室在东方广场,高大上的地界,据说大摩就租用了Servcorp的办公室。 后来我们考虑到在这样高档的写字楼里做研发无法凝心静气,而且东方广场的高贵气质和程序员的格子衬衫不搭,怕招不到人,所以作罢。我们又在北三环看了好些写字楼,不是我们看不上它们,就是它们看不上我们的钱袋。那段日子,虽不潦倒,但很落魄。很多时候途我睿的代码是在costa咖啡和国家图书馆中完成的。为了省钱,我也渐渐地不开车了。

后来Alex发现创新工场正在为助跑计划招募团队,他建议我们申请。

那届助跑计划是第二届,也是倒数第二届。可能是因为从助跑计划中脱颖而出的靠谱项目和团队太少太少,仅仅办了三届,它就夭折了。不过助跑计划对于我们这样的初次创业的幸运儿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如今,很多创业媒体和孵化器都在做类似的服务,如36kr的“氪空间”。

助跑计划,正如其名,是帮助刚刚起步的创业者的一个孵化计划。初次创业者最缺什么?不是钱,而是创业的知识、经验和人脉。这其中任何一点都比钱重要。创新工场举办助跑计划,也正是着眼于这一点。那届助跑计划据说吸引了上千支团队报名,脱颖而出的只有七支,而我们是其中一支。Wow!

但这只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像所有“成功者”在成功之后都刻意或无意地隐瞒走向成功的曲折过程一样,如果故事就到这,再经过写手稍稍包装,就能诞生一个“伟大创意历经层层考验,叩开创新工场大门”的故事。不信?早期有媒体采访我时,根据道听途说的误传,把我描绘成从硅谷回国创业的技术大拿,弄得我老脸通红,连连纠正。看过《围城》又看过西大校友唐先生笑话的人在这一点上脸皮都跟浸了油的纸一样,薄得透亮,克莱登、硅谷这些时髦儿的词,必须像躲瘟疫一样,避而再避。

所以我要澄清故事的经过。

助跑计划的申请有一个专门的申请页。填写的内容无非就是创始人的背景、项目的介绍等。我辛辛苦苦写的Demo一点用都没有,这让我着实苦恼。我们老老实实按照要求填了,但估摸着这么填肯定没戏,因为华为和Juniper都是电信数通产品背景,和互联网不沾边儿,若非要将二者联系起来,也只能这么说:“运营商为互联网提供管道,我们是为管道提供钢筋混凝土的。”跨界创业的第一步就把我们绊住了。所以,我们只好力邀在百度的大牛同学Han出马,做我们的顾问,为我们撑场子,免得我们这张发黄的白纸被人拿去揉了扔垃圾筐里。

申请页面的最后一项是上传用于介绍项目的视频。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如何通过有创意的视频来打动审阅者,也不知道有Kickstarter(www.kickstarter.com)这样一个创意源泉供我们参考,甚至都不晓得去YouTube上学学iMovie的基本使用。三个人加我妻子,写了一个毫无创意的小脚本,就用DV开始一通乱拍。最终,我们拍了一个还比较满意(标准是说话没有磕巴)的视频就提交了申请。以我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个略带搞笑的视频顶多给40分,离及格还差得远。可见,创业至少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

之后,我们的申请就石沉大海了。之后的两三周,邮箱似闹了罢工,冷清得门可罗雀:我们不但没有创新工场的回信,甚至连平日里常常不胜其扰的广告邮件都没有了。忧心忡忡的我依旧写着代码,只不过语言已经从PHP换到了Python,框架也随之变成了Django。

创业的第一步似乎就要走偏,Alex为此很着急。他通过自己的渠道找到了John——创新工场的UX总监,介绍了我们的项目,并恳请John能让创新工场给我们一个宣讲的机会。John看了我们的Demo,很喜欢,便不遗余力地帮我们争取机会。最终,创新工场答应见我们一面。Alex的坚持和努力以及John的帮忙使得我们把握住了可以说是接下来两年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我们终于获得了去创新工场面试的机会。

[1] 一个在线招聘网站。

[2] To lead yourself, use your head, to lead others, use your heart.


相关图书

元宇宙中的硬科技
元宇宙中的硬科技
AIGC提示词美学定义
AIGC提示词美学定义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第2版)
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第2版)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架构思维:从程序员到CTO
架构思维:从程序员到CTO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