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网络技术系列 园区网络架构与技术(第2版)

978-7-115-57535-7
作者: 沈宁国于斌
译者:
编辑: 韦毅

图书目录:

详情

本系列图书基于华为公司工程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丰富的商用交付经验,介绍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热点和相关的网络部署方案。 本书以园区网络从PC 时代迈向云时代所面临的业务挑战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云园区网络的架构与技术,旨在向读者呈现新一代园区网络的解决方案、技术实现和规划设计等内容。本书系统介绍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AI、SDN 等技术方案在园区网络中的应用,为快速地重构园区网络提供参考。本书还提供详细的园区网络设计方法及部署建议,为构建自动化、智能化、云化的园区网络以及从容应对构建园区网络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帮助。 本书是了解和设计园区网络的实用指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想了解园区网络技术的读者阅读。

图书摘要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华为网络技术系列

丛书主编 徐文伟

华为数据通信 架构与技术

园区网络架构与技术

(第2版)



主 编 沈宁国 于 斌

副主编 黄明祥 许海林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北 京



定价:12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552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 容 提 要

丛书编委会

本书编委会

推荐语

——李幼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

——何宝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王兴伟

东北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徐恪

清华大学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震坡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丘子隽

平安科技平安云网络产品部总监

——郑倚志

兴业银行信息科技部数据中心主任

总序

徐文伟

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

2021年12月

第1版序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2019年10月

前言

关于本书第2版

本书内容

第1章 认识园区网络

第2章 园区网络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第3章 云园区网络的总体架构

第4章 构建云园区网络的物理网络

第5章 构建云园区网络的虚拟网络

第6章 云园区网络自动化部署

第7章 云园区网络智能运维

第8章 云园区端到端网络安全

第9章 云园区网络的开放生态

第10章 云园区网络部署实践

第11章 华为IT成熟实践

第12章 云园区网络组件

第13章 云园区网络的未来展望

致谢

本书常用图标

第1章 认识园区网络

在信息社会,通信网络无处不在,而园区网络一直处在网络的战略核心位置。园区包括工厂、政府机关、商场、写字楼、校园、公园等。可以说,在一个城市中,除了马路和家庭住所之外,都是园区。据统计,90%的城市居民在园区内工作与生活,每个人每天有18小时都身处园区中,80%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在园区内创造的。园区网络作为园区通向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是园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办公、研发生产、运营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介绍园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演进历程。

| 1.1 园区网络简介 |

顾名思义,园区网络就是我们在工作与生活的园区内使用的网络。园区有大有小,具有不同的行业属性,相应地,园区网络也会变化多样。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园区网络有构成其不同层次的统一部件模型。那么什么是园区网络?从不同的维度看园区网络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统一的部件模型?下面将详细介绍。

1.1.1 什么是园区网络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

当您回到家中,惬意地躺在沙发上,掏出手机,自动接入家里的Wi-Fi网络开始追剧时,接入的是家庭网络。家庭网络有简有繁。简单的家庭网络只有一台无线路由器,提供上网功能。复杂的家庭网络面向的是智慧生活,可以为家中各种智能终端,例如电视机、音响、手机、计算机等,提供高速网络服务;可以接入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接存储)子系统,能够提供数据安全存储、内容自动获取和信息共享的服务;可以接入智能安防子系统,支持远程监控家庭环境和智能检测威胁及报警;可以接入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子系统,对家庭的各种电器和智能设备进行自动或远程控制,例如回家路上提前打开空调,进门就可以享受舒适的环境。

家庭网络对外连接的通常是运营商的城域网。运营商通过城域网,为各类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以互联网连接、专线、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为主的电信互联网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各类增值服务,例如互联网电视服务。城域网覆盖城市和乡村,通常由使用广域网技术的路由器构成核心层,由使用局域网技术的以太网交换机构成汇聚层,由以太网交换机或者使用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技术的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构成接入网。城域网之间通过各种广域网互联,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互联网。

当您随时随地掏出手机通过移动通信信号上网时,接入的是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通常由运营商建设和运营,由一系列的基站以及基站控制器、回传网络和核心网构成,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服务以及高速无线上网服务。

还有一类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网络。

当您走进校园学习、走进单位工作、走进商场购物、到旅游景点游玩、入住酒店休息时,您可能会注意到这些场所也被网络覆盖。在校园里,有供老师办公教学用的封闭办公网,也有供学生访问教学资源和访问互联网的半开放学生网;在单位内部,有单位建设的内部网络供员工办公使用,这些网络通常是封闭的,以保证安全性;在商场和酒店,除了有内部人员使用的封闭办公网外,还有向消费者开放的网络,后者作为优质服务的一部分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网络都属于园区网络。

传统的园区网络一般是一个在连续的、有限的地理区域内相互连接的局域网,不连续区域的网络会被视作不同的园区网络。很多企业和校园都有多个园区,园区之间通过广域网技术进行连接。现在,受云计算和SDN等技术的影响,企业业务大量部署在云端,多个园区之间会通过SD-WAN(Software 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软件定义广域网)技术进行互联,企业可以统一管理多个园区的网络,这种情况下,企业多个园区的网络也可以看作一个逻辑上的园区网络。

园区网络的规模可大可小,小的有如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家居办公室),大的有校园、企业、公园、购物中心等。园区的规模是有限的,一般的大型园区,例如高校园区、工业园区,规模依然被限制在几平方千米以内,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使用局域网技术构建网络。超过这个范围的“园区”通常被视作一个“城域”,需要用到城域网技术,相应的网络会被视作城域网。

园区网络使用的典型局域网技术包括遵循IEEE 802.3标准的以太网技术(有线)和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Wi-Fi技术(无线)。

园区网络通常只有一个管理主体。也就是说,覆盖同一个区域的多个网络,如果有多个管理者,通常被认为是多个园区网络;如果都由一个管理者管理,我们会把这多个网络当作一个园区网络的多个子网。

1.1.2 园区网络的分类

园区网络服务于园区和园区内部组织。由于园区和园区内部组织具有多样性,园区网络也互有不同。

1.从规模大小看

按照终端用户数量或者网元数量,可将园区网络分为小型园区网络、中型园区网络和大型园区网络,如表1-1所示。中型园区网络和小型园区网络有时又被统称为中小型园区网络。

表1-1 按终端用户数量或者网元数量衡量的园区网络规模大小

通常来说,大型园区网络本身需求和结构复杂,管理维护的工作量很大,因此会有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整个园区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管理,包括园区网络的规划、建设、运维和故障处理,同时运维团队会构建完善的管理维护平台,协助其更好地完成运维工作;中小型园区网络受限于预算,通常不会有专业人员和专门的运维平台,往往只有一个员工兼职负责维护网络。

2.从服务对象看

从园区网络的服务对象看,有些园区网络是封闭的,使用者仅限于组织的内部人员,有些园区网络是开放的,外部人员也可以使用。封闭园区网络和开放园区网络的威胁来源不同,相应的网络安全需求和解决方案也会不同。

封闭园区网络的用户都是内部人员,内部人员的上网行为固定,而且可以通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进行有效管控。因此,封闭园区网络的威胁主要来自外部入侵。封闭园区网络通常采用堡垒模型,以避免外部非法接入和内部非法访问。一方面,需要引入NAC(Network Admission Control,网络准入控制),采用用户名/账号、令牌、证书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防止非内部人员接入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引入防火墙,部署在不同安全区域的边界,例如网络的出入口处。

对于开放园区网络,由于需要尽可能地服务于公众,网络接入认证既需要便于公众接入,又需要有效识别用户身份,为此用户身份识别系统一般使用手机号码加短信识别码、社交账号认证等方式,这样还简化了账号管理的工作量。另外,因为公众接入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网络安全威胁可能较多,需要在网络内部部署用户行为管控系统,避免有意或无意的非法行为。例如,用户终端感染了网络病毒,病毒就会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为了使网络有能力抑制攻击,用户行为管理系统需要能够识别用户行为,对用户流量实施隔离清洗,这样既可保证用户上网,又不影响网络中的其他用户。

实际运行的园区网络通常既有封闭子网,又有开放子网。服务于公众的网络总会有一个封闭子网,用于内部办公和管理;服务于内部人员的园区网络通常也会有部分开放的需求。例如,企业园区网络会开放部分区域网络给访客使用,以提高沟通和合作效率;政务园区网络会开放部分区域网络用于提供政务便民服务。这种情况下,封闭子网和开放子网之间分属不同的安全域,需要进行隔离。通常的隔离手段包括物理隔离、逻辑网络隔离、防火墙隔离等。对于需要强安全性的网络,一般采取物理隔离,即网络之间完全不互通。

3.从承载业务看

从网络承载的业务看,园区网络可以分为单业务园区网络和多业务园区网络。承载业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园区网络架构的复杂性。

早期的园区网络通常只承载数据业务,园区的其他业务由其他专网承载。现在的多数中小企业网络业务单一,如租用写字楼中办公室的小型企业的基础网络通常由写字楼的出租方提供,因此企业的园区网络仅需要承载内部的数据通信业务。单业务园区网络的架构会趋于简单化。

先进的大型网络通常服务于独立的大型园区。园区需要提供各种基础服务,例如消防管理服务、视频监控服务、车辆管理服务、能耗控制服务等。如果在大型园区内为每种服务各自部署专门的网络,成本会很高,且管理维护非常麻烦。因此,这些基础服务的技术逐步转向数字化和以太化,以便使用成熟的以太网承载。园区网络逐渐多业务化,一个网络需要承载多种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业务间需要实施隔离和保障,园区网络的架构也开始复杂化和虚拟化。

4.从接入方式看

从接入方式看,园区网络可以分为有线园区网络和无线园区网络。当前的园区网络大多数为有线和无线混合网络。无线园区网络不受端口位置和线缆的限制,网络使用自由,部署灵活。

传统的园区网络是有线园区网络。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每台接入网络的设备都需要通过网线连接到预置在墙体或者桌面的网口上。有线园区网络通过实体的线缆进行连接,不同连接之间基本不存在相互的影响。因此,有线网络的架构通常是结构化、层次化的,逻辑清晰,管理简单,故障易于排查。

无线园区网络和有线园区网络的特征差异很大。无线园区网络通常基于Wi-Fi标准,又称为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WLAN终端通过IEEE 802.11系列空口协议与WLAN接入点进行无线连接。由于是无线连接,网络部署和安装质量会决定网络覆盖的效果,且需要定期针对网络业务情况实施网络优化,才能保证网络质量。另外,无线网络易受外部信号源的干扰,进而引发一系列难以定位的异常。由于无线网络空间连接是不可见和不连续的,异常情况具有突发性,难以复现。无线网络的运维需要运维人员具备与无线空口相关的知识和业务经验。

5.从不同行业看

从园区网络服务的行业看,有更多不同的园区网络。为了满足不同行业园区的需求,需要根据园区网络服务的行业的特点设计园区网络架构,最终打造出带有行业属性的园区网络方案。典型的行业园区网络包括企业园区网络、校园网、政务园区网络、商业园区网络。

·企业园区网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企业园区网络的范畴很大,可以按不同行业再往下细分。这里介绍的企业园区网络实际上特指的是基于以太网交换设备组建的企业办公网。企业办公网的组网架构一般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相对应,如图1-1所示。围绕着企业的生产与办公,园区网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架构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持续提升员工的办公体验,保障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图1-1 企业园区网络架构

·校园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校园可以分为普教园区和高教园区。普教园区面向的是中小学生和教师,内部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更接近企业园区网络。高教园区面向的是各大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相较于普教园区网络,高教园区网络要复杂得多,不但有并行的教研网和学生网,同时还有运营性的宿舍网络,对网络的部署方式和可管理性有特别高的要求。校园网不仅仅承担数据传输的功能,同时需要对在校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出现偏激出位的行为。校园网还需要一定的研究和教学功能,因此学校对校园网的技术先进性有较高的要求。

·政务园区网络:通常指政府相关机构的内部网络。政务园区网络对安全性要求极高,通常采用内网和外网隔离的措施保障涉密信息的绝对安全。

·商业园区网络:通常指各种商业机构和商业场所的网络,例如商场、超市、酒店、博物馆、公园等。商业园区网络会包含一个服务于内部办公的封闭子网,但主要还是服务于消费者,例如商场超市的顾客、酒店的住客等。商业园区网络不仅仅提供网络服务,同时还会构建相应的商业智能化系统,通过网络系统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实现价值转移。

1.1.3 园区网络的构成

园区网络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它按业务架构可以抽象成具有不同层次部件的统一模型,如图1-2所示。正是基于园区网络抽象的统一模型,在园区网络会因为技术革新而变得更加复杂时,网络架构师可以找到化繁为简的契机,让园区网络变得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任意一种“盛水的容器”(园区)。下面在介绍园区网络不同的功能部件时,也会提及这些部件在未来园区网络架构中的变化。

1.园区数据网络

园区数据网络是基于以太网技术或者WLAN技术构建而成的,由园区内部所有数据通信设备构成,包含各类以太网交换机、AP(Access Point,接入点)、WAC(Wireless Access Controller,无线接入控制器)和FW(Firewall,防火墙)等,所有的内部数据流量都会经过园区数据网络进行转发。

园区数据网络通常由同一个管理者管理的多个子网构成,用于承载不同的业务,比如所有园区都会有的办公子网,用于日常员工办公;很多园区内部会保留独立的视频会议子网,并通过专门的子网和链路保证视频会议的质量;未来园区数据网络会接入IoT设备,有专门承载物联网业务数据的子网,而且由于提供不同业务的物联网技术不同,往往存在多个并行的物联网子网;另外,一般园区会有内部的数据中心,承载数据中心内部数据转发的子网被称为数据中心网络。未来园区数据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网络多业务化,由一个融合的园区数据网络统一承载各种业务。

注:LBS即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

图1-2 园区网络的统一模型

2.接入终端

对多数网络而言,终端并不被看作网络的一部分,而是被看作网络的消费者。原因是终端的产权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网络的管理者。但是园区网络有所不同,终端往往被看作网络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园区内部很多终端的所有者就是园区,或者园区网络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手段获得权限,从而对园区内部的终端实施管理。这样,园区数据网络和接入终端可以充分互动,形成端到端的网络。

将接入终端视作园区网络的一部分后,园区网络管理者可以更加积极地对终端实施管理和限制,从而简化解决方案。例如,强制终端安装指定的防病毒软件,并在接入网络时进行检查,这在极大地减少病毒对网络威胁的同时,简化了网络的防病毒解决方案。

端管协同也有利于网络向终端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例如,未来Wi-Fi网络应用于电子课堂时,可以通过对接入终端进行批量指定来优化网络,提升AP的并发接入率、带宽和漫游性能,满足用户对视频质量的要求。

3.网络管理平台

网络管理平台是一个传统的部件,但在最新的园区网络架构中,网络管理平台的定位和它的动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化繁为简的关键之一。传统的网络管理平台通常包含各种网管,能够为网络或者设备提供有限的远程管理维护功能。新一代的网络管理平台不但具有网管的全部功能,而且其管理维护功能会发生质变,能够对常用场景或者流程实施自动化管理。同时,网络管理平台还是业务应用的底座,可提供开放的南北向接口,允许各种业务系统调用网络。

4.安全平台

基于新一代的网络管理平台还可以构建新一代的安全平台,通过调用网络管理平台提供的南北向接口,再结合Telemetry采集的网络大数据,提供智能化的安全管理。

先进的安全平台能够对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可持续性攻击,业界常称高级持续性威胁,本书用后者)攻击进行防御,这需要有网络大数据的支持。安全平台可以基于网络管理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检测APT攻击,也可以通过调用网络管理平台提供的南北向接口完成威胁流隔离和自动清洗,实现对APT攻击的防御。

5.业务应用平台

未来园区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提供的南北向接口开发更多业务应用,构建基于园区网络的业务应用平台。比如对于商业园区网络,可以调用网络管理平台的接口以获取Wi-Fi网络提供的定位数据,开发客流热力相关的应用,从而为商业场地的调整提供参考。

| 1.2 园区网络的前世今生 |

园区网络的诞生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标志性事件。从技术的角度看,园区网络中使用过多种技术,例如令牌环技术、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等。以太网和以太网交换机出现以后,园区网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园区网络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园区网络都是基于以太网构建的,园区网络的最核心部件一直都是以太网交换机。因此,本节把以太网的出现作为园区网络发展的起点,通过总结园区网络40余年的发展与变化,梳理出园区网络的发展演进轨迹。

1.2.1 第一代:从“共享”到“交换”

1980年,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发布了IEEE 802.3标准,规定了包括物理层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内容,这个标准的制定标志着以太网技术的正式诞生。相比之前的组网技术,使用双绞线连接的以太网成本较低、易于组网,从而快速成为园区网络的主流。

早期的园区网络使用集线器作为接入设备。由于集线器是共享媒介的物理层设备,无法接入大量用户,否则会因为冲突域的增大而严重影响网络性能,冲突域的大小限制了局域网的规模。这个时期的局域网并发用户数通常不超过16个。一个园区网络会被划分为很多局域网,局域网间通过昂贵且低速的路由器互联。这种架构的局域网只能满足少量用户在线,往往一个部门只有一台计算机能够上网,大家轮流使用这台计算机收发邮件,浏览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

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以太网交换机。早期的以太网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工作,因此又被称为二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对外提供多个端口,每个终端连接在一个端口上。内部采用“存储-转发”机制,终端间可以并行收发报文而不会相互影响。二层交换机消除了链路上的冲突,局域网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但是,所有二层交换机的端口都在一个BD(Bridge Domain,广播域)中,BD的大小限制了局域网的规模,如果局域网规模过大,则会面临广播风暴的困扰。使用二层交换机组网的局域网并发用户数通常不超过64个,与集线器相比,明显扩大了局域网的规模,降低了网络间的互联成本。二层交换机迅速取代集线器,成为园区网络的标准部件。

这一代的园区网络由于结构简单,其上承载的业务也相对简单,因此通常没有专门的管理维护系统,管理维护的工作由专业人员完成,由此发展出对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网络工程师这个岗位群体。

这一代的园区网络为园区提供了基础的网络服务,部分计算机终端可以接入网络中。但是,这一代的园区网络将路由器作为骨干节点,既昂贵又速度缓慢,只能提供非实时的电子邮件类服务。

1.2.2 第二代:三层路由式交换

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领域出现两个激动人心的发明: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和即时通信软件。万维网于1989年诞生,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万维网上精美的网站和主页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人们激动地讨论起多媒体。即时通信软件兼具电话和电子邮件的优点,1996年一经问世便迅速普及,从那时起,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越来越依赖各种即时通信软件。万维网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支持,基于路由器的园区骨干网无法满足要求。即时通信业务对私密性具有天然的要求,并且每个人都希望接入网络,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和他人进行通信,而受限于网络规模,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可以联网,因此无法满足即时通信的要求。这些都对园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三层交换机在1996年问世。三层交换机集成了二层交换功能和三层路由功能,也被称为路由式交换机。它针对园区场景优化设计的三层转发引擎简单高效,三层路由功能接近或者等同于二层交换功能。三层交换机第一次将三层路由功能引入局域网内部,单个局域网可以划分为多个子网,分别接入不同的三层接口。三层结构化园区网络如图1-3所示,这种结构化的组网方式消除了BD对网络规模的限制,局域网规模不再受限于冲突域或者BD,可以通过子网不断重复的方式按需扩展网络的规模,每个人、每个终端都可以按需接入网络。同时,由三层交换机构成的园区网络骨干使得整个网络的带宽大大提高,用户可以流畅地访问由万维网带来的多媒体世界。各类办公系统也不失时机地迁移到网络上,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

图1-3 三层结构化园区网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业界很快出现了支持硬件路由查找功能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使用ASIC芯片的三层交换机具备了三层转发引擎。使用ASIC芯片的全硬件三层转发交换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迅速普及。全硬件转发的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一起“统治”了园区网络,受益于低成本的技术,园区网络的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与此同时,以太网技术也进入爆发期。1995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u FE(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标准,以太网进入100 Mbit/s时代;1999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ab GE(Gigabit Ethernet,吉比特以太网,也称千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可以在双绞线上达到1000 Mbit/s的速率。相对之前的10 Mbit/s,以太网的速率整整提高了100倍。速率的提高给园区网络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以太网淘汰了同样有竞争力的ATM技术,成为园区网络最主要的技术选择;第二,以太网的带宽发展远远领先于园区网络业务需求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园区网络中链路带宽的使用率不超过50%,一旦超过这个比例,就需要对链路进行扩容。充足的带宽资源可以让网络变得简单,包括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在内的复杂特性机制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条技术路线和ASIC化转发引擎的优势高度吻合,园区网络的发展方向也就固化了下来,以太网交换机开始沿着ASIC化的高性能方向进化。

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除了在2003年引入VLAN技术进一步解决了网络扩展性的问题外,整个园区网络的技术发展全部集中在速率的提高上,10GE、40GE和100GE相继问世。

网络规模扩大后,基于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被引入园区网络中。但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并没有给各个园区的网络维护团队带来太多的帮助,园区网络的维护和故障处理依旧依赖网络工程师的技能。

三层园区网络满足了计算机终端接入园区网络的需求,能够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连接,满足基于万维网的各种多媒体业务和各种办公系统的需要。结构化组网满足了扩展网络规模的需求。但是,园区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并没有得到提升。

1.2.3 第三代:多业务融合承载

2007年一般被认为是智能移动终端发轫之年。随后,智能移动终端快速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Wi-Fi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

1997年,IEEE 802.11标准的发布标志着Wi-Fi标准的诞生。Wi-Fi技术虽然出现得非常早,但在出现后的十多年中,却始终限于在家庭网络以及其他小型网络中使用。虽然业界一直希望将Wi-Fi网络作为办公网络的无线化补充引入园区网络,但该想法一直没有实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需求不足。早期只有少量便携式计算机内置Wi-Fi网卡,且这些便携式计算机同时支持RJ45类型的有线网口,因此,对Wi-Fi网络的需求不强烈。

·安全性威胁。传统有线网络的安全性部分依赖于物理空间的隔离,外部人员会被门禁等安保系统隔离在办公区域外部。因此,网口防非法接入的需求不强,通常不会部署NAC功能。Wi-Fi网络的空口打破了空间的隔离,必须增加NAC功能,提高安全性。在没有良好软硬件支撑的情况下,NAC功能的部署和运维非常复杂,是网络管理员的“噩梦”。因此,网络管理员通常会排斥大规模部署Wi-Fi网络。

·传统的网络架构不利于Wi-Fi网络的大规模部署。为了能够快速普及,Wi-Fi网络巧妙地采用了Piggy-Back的组网方式,通过CAPWAP(Control and Provisioning of Wireless Access Points,无线接入点控制和配置)隧道在WAC和AP间构建出与物理网络无关的虚拟专用网。该虚拟专用网虽然理论上可以承载在任何固定网络上,但在大规模部署时,也会带来问题。例如,在大规模Wi-Fi用户终端接入的场景下,如果Wi-Fi网络采用性能规格高的WAC集中式部署,数据流量将全部成为南北向流量,与园区网络东西向流量为主的流量模型和网络模型不符,导致核心节点设备压力过大;如果采用性能低的WAC分布式部署,在大规模漫游场景下,迂回流量过多,将会导致WAC设备负载过重。

因此,智能终端出现前,Wi-Fi技术一直被作为“热点”覆盖的技术,在园区网络中零星存在。比如很多园区会用Wi-Fi网络覆盖会议室。

智能移动终端出现并很快进入生产力领域后,全面覆盖Wi-Fi网络成为刚需,而Wi-Fi网络的大规模组网问题和NAC功能的部署问题也成为阻碍Wi-Fi网络大规模部署的技术和管理难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业界的网络设备商纷纷推出了多业务融合的网络解决方案。华为公司在2012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多业务融合网络解决方案——敏捷园区网络解决方案。

创新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融合特性同时解决了Wi-Fi网络的两大难题,使Wi-Fi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成为现实。有线和无线网络融合特性是在汇聚层的敏捷交换机上部署经过优化的“Wi-Fi控制器”,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管理平面合一,实现NAC的统一。通过Wi-Fi网络创新的“本地转发模式”和敏捷交换机统一转发有线和无线网络报文的特性,解决了大规模Wi-Fi用户终端接入的组网问题。

Wi-Fi网络被统一接入园区网络,成为这一代园区网络的典型特征。同时,引入SDN概念用于简化业务。总体来说,这一代网络非常好地满足了企业在无线化转型初期的需求,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Wi-Fi网络的服务质量不够好,只能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大规模引入Wi-Fi网络带来的维护难题没有被解决;没有优化网络架构,多业务承载仍然依赖VPN技术,敏捷性不足等。但庆幸的是,敏捷交换机的推出为园区网络的进一步演进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

1.2.4 第四代:从PC时代到云时代

云计算在过去十几年已经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办公及生产方式,大量的业务从本地服务器迁移至云端。过去,工业化的标志是“用电”;而现在,数字化的标志是“上云”。据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到2021年年底,将有80%企业加快上云节奏,同时,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的多云接入方式将会是企业的主流选择。也就是说,企业园区网络正从传统的PC时代向云时代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正从园区办公延伸到生产和经营的方方面面,无人门店、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柔性制造、物流追踪等各种各样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产品结构以及运营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消费互联网方兴未艾之际,工业互联网再一次引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如图1-4所示,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园区网络作为连接终端和云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正从本地的局域互通走向多分支、多云互联的全球一张网的架构。

图1-4 园区网络从PC时代到云时代

云时代的园区网络具备4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介绍如下。

·接入无线化:接入全面无线化,有线网络仅用作补充,办公网、生产网、物联网多网融合。

·全球一张网:应用部署在云端,总部和分布在全球的分支统一承载在一张网上,实现云网一体化。

·整网自动化:整个园区网络端到端支持SDN、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LAN和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整网业务自动化发放。

·AI驱动运维:网络状态可视、用户体验可视,网络基于AI实现预测性维护,主动优化用户和应用体验。

PC时代的园区网络有清晰的边界,一般限定在某个物理或者地域范围内,而企业业务的上云打破了这个边界,使得园区网络变成一种无边界的状态。例如企业业务可能在私有云上,也可能在公有云上;企业的分支可能是跨地域的,也可能是全球化的。这些情况下,云端和终端的互联、云和云之间的互联、总部和分支之间的互联以及分支和分支的互联都可能被纳入园区网络的范畴。因此,云时代的园区网络是无边界、跨地域和全球化的。

总之,园区网络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的演进,在带宽、规模以及业务融合等几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园区网络在连接、体验、运维、安全、生态等几个方面又面临新的挑战,例如,IoT业务要求连接无处不在;高清视频、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业务需要高品质的网络支撑;海量的设备需要极简的业务部署和网络运维等。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业界厂商也逐步将AI、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入园区网络,并推出一系列新的解决方案,例如管理全面SDN化、架构全面虚拟化、接入全面无线化、业务全面自动化等。园区网络进入了新一轮令人激动的技术创新演进阶段,这一阶段的园区网络逐步具备了智能化和云化的特征,可以为客户提供极简的业务部署、极简的网络运维等。本书后续将围绕云园区网络解决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关图书

内网渗透技术
内网渗透技术
一书读懂物联网:基础知识+运行机制+工程实现
一书读懂物联网:基础知识+运行机制+工程实现
华为HCIA-Datacom网络技术学习指南
华为HCIA-Datacom网络技术学习指南
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技术(第2版)
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技术(第2版)
Dapr与.NET微服务实战
Dapr与.NET微服务实战
IPv6网络部署实战(锐捷版)
IPv6网络部署实战(锐捷版)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