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规范 第2版
吴疆◎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微课程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规范/吴疆主编.--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8
ISBN 978-7-115-43162-2
Ⅰ.①微… Ⅱ.①吴… Ⅲ.①多媒体课件—制作 Ⅳ.①G43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69143号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视听觉媒体的运用与规范;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微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设计与结构规划、教学编导与制作、基本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评价;第三部分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规范,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评价、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PPT课件的设计与评价以及PPT课件制作规范流程。
本书可作为教育技术专业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还适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多媒体与网络课件制作工作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主编 吴疆
责任编辑 刘朋
责任印制 杨林杰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大厂聚鑫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开本:700×1000 1/16 彩插:2
印张:17.25 2016年8月第2版
字数:404千字 2016年8月河北第1次印刷
定价:48.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主 编:吴 疆
副主编:刘成锁 周丙锋
编 委:张攀峰 常 樱 吴 琼 马文宣 李 嬿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也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课题,更为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学手段的提高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多媒体课件是由文字、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个视听觉媒体组合而成的,它们也构成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中的媒体语言。这些视听觉媒体有各自的表现规律,也有着彼此配合组织的规律。学习这些媒体技术不仅仅是学习其艺术表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画面语言媒体的运用与规范问题。界面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其表现形式直接决定了教学信息传播的通畅性。合理的界面设计不仅可以提升课件的艺术品位,而且会增强授课效果。教师只有充分学习和了解这些规律,才能够设计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微课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解疑的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在教学中应用。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微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何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也是高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使广大高校教师能够了解、学习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掌握微课教学中的各种应用技能,进一步加强理论与规范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我们组织相关教育专家编写了本书。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视听觉媒体的运用与规范、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规范。本书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教学方法的运用,最后到教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全方位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讲述。本着从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本书增加了大量教学案例,更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以致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多媒体课件是由计算机将视频、音频、图像、动画及文字等进行处理并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和工具,这些视听觉媒体也构成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中的媒体语言。它们之间有各自的表现规律,也有着彼此配合组织的规律。学习这些媒体不仅仅是学习其艺术表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画面语言媒体的运用与规范问题。
多媒体画面是声像并重的视觉艺术,其中视像可分为“图”和“文”两种,文字作为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图像)的补充出现在画面中。文字的主要功能在于强调、概括、说明课件中的某些内容,弥补图像和声音的不足,对表达内容提供联想性、相关性。在多媒体课件中,文字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更,文字在屏幕上的呈现与书本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字的构成形式和呈现形式上。所以,文字在屏幕布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构图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多媒体课件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效果,不仅反映了课件设计者对内容的理解与总体把握程度,还反映了其艺术修养和创作思维能力。
字幕是指屏幕上呈现的文字。它因形、色的差异而有别于图形,也因呈现的方式和扮演角色的不同而有别于书本上的文字。我们阅读的习惯大都是从左向右、从上到下,这种方式体现了我们的视觉习惯——从左向右、从上到下。
人的视觉习惯是由于我们的眼球转动造成的。眼球的追踪运动是具有方向选择性的,如阅读从左到右排版的书报很容易,而阅读从右至左的书报就较难。实验证明,眼睛水平(左右)方向的运动快于垂直(上下)方向的运动。
一本书、一份杂志、一张报纸,要想吸引读者的视线,首先是内容的可读性,其次是版面的编排设计。设计人员在版式设计中创新各种编排手法来体现其“创意”,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受,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在构思设计一个版式时,标题、内文文字、背景、色调、留白等构成了设计中的各种元素,内文文字设计和标题文字设计则更是版式编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更,文字在屏幕上的呈现与书本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字幕的构成形式和呈现形式上。
1.课件字幕的构成形式
在课件设计中,文字作为画面的构成要素之一,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外,它还需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文字的笔画是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文字形状的决定性因素。字是以基本笔画组合而来的,由它决定形成字体的形式感。点、横、竖、撇、折等笔画是文字组合的基本元素。
从艺术的表现角度来看,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通常分为两大类:标题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标题性文字常用于书名、章节标题以及部分的菜单等,通常它的艺术性要求较强。说明性文字常用于课文、图形说明、图标名称等。说明性文字的字体一般不要求艺术性,但要求清晰、便于阅读。图1-1和图1-2所示便是这两类文字。
画面上的字幕一般由文字和背景两个部分构成。一般情况下,背景图形充当文字的陪衬,但是在用文字说明图形时,文字便处于与图形对等的地位,或退居于陪衬的地位,如图1-3所示。
2.字幕的呈现形式
字幕按呈现形式划分分为静态字幕和动态字幕两种。静态字幕用于文字教材、习题、图形说明和菜单等。动态字幕则用于文本的滚动、片头标题的呈现过程等。动态字幕与静态字幕的相同要求是易于辨认、阅读;不同要求是动态字幕还要控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既要有动感刺激力度,又要让人欣赏到运动中的细节。
课件常用字体的特征元素包括字号、字体、字间距和行间距等。
1.字号
在Word中,表述字体大小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汉字的字号,这是区分文字大小的一种衡量标准。号数制汉字的大小规定为7个等级,按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列,在字号等级之间又增加了一些字号,如小四号、小五号等。号数越高,字越小。另一种是用国际上通用的点制(也称“磅”),如 4、4.5、10、12……48、72 等。在国内使用则是以号制为主,点制为辅。
2.字体
字体是指字的各种不同的形状,也可称为笔画姿态。文字根据内容来选择字体,通过字体可以充分表达内容想要传达的信息。常见的基本汉字字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和黑体。如果要进行细致的划分,则可以分为传统字体、过渡字体和现代字体。传统字体有楷体、行书、隶书、舒同体和魏碑之分。过渡字体中的宋体有标宋、中宋、大宋和超宋之分。现代字体中的黑体及等线体又有超黑、中黑、中等线及细等线之分。
3.字间距
字间距是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字间距可分为正常、紧凑和疏松 3 种形式。具体使用哪种形式由相关的内容而定。
4.行间距
行间距是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行间距也可分为正常、紧凑和疏松 3 种形式。紧凑行间距一般指行间距小于 1,正常行间距是指行间距在 1~1.5 之间,疏松行间距指行间距大于1.5。行间距如果过窄,上下文字容易相互干扰;行间距过宽,太多的空白又使字行不能有较好的延续性。行间距的常规比例为10∶12,即用字10点,则行间距12点。
汉字有多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与其他字体不同的审美特征,比如点画有长短、粗细、曲直、动静之别,结构有长、方、扁的不同,神态有清秀、雄壮、自然、古朴等差异。在计算机内,还有平面、立体、运动、静止等变化。充分利用和发挥汉字的这些审美因素,可以加强汉字媒体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字体是文字的书写形式,不同字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正确选择字体,不仅关系到多媒体画面的艺术效果,还对学习者阅读信息有直接的影响。基本字体是在承袭汉字的各种书写风格的基础上,经过统一整理、修改、装饰而成的,多应用于印刷之中,因而又称为印刷体。按照基本笔画的标准笔形的差异,可将印刷字分为宋体、黑体、仿宋和楷体 4种基本类型,如图1-4所示。
1.宋体类字体的应用
字体设计中的宋体是汲取了古代印刷中的宋体和明刻书的精粹演变而来的,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宋体风格典雅、工整、严肃、大方,延展出标宋、书宋、大宋、中宋、仿宋、细仿宋等。宋体的基本特征是字形方正,竖粗、横细,在横、竖转折处行钝角,收笔处呈尖峰状,整体形状短而有力。宋体常用于正文。由于宋体的笔画很细,即使文字很小,也很容易辨认,因此也是文档报告类 PPT的首选字体。不过同样因为笔画太细,宋体做标题时冲击力不足,即使加粗之后还是显得有些无力,而且距离太远时,一些很细的笔画就会看不清楚。
2.黑体类字体的应用
黑体结构严谨,庄重有力,朴素大方,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具有浑厚凝重的气度,可分为粗黑、大黑、中黑、细黑、圆头黑体(圆体)等字体。黑体的基本特征是笔画单纯,粗细一致。一般的黑体起收笔呈方形,但圆头黑体起收笔呈圆形。黑体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做标题和正文皆可,通常用于标题等醒目的位置。
3.楷体类字体的应用
楷体古朴秀美,历史悠久,字体温和。楷体的基本特征是保持楷书顿笔、行笔的形式,笔画富于弹性,横、竖粗细略有变化,横画向右上方倾斜,点、横、竖、撇、折尖锋柔和。楷体也是一种书法字体,字形端正,笔画挺秀均匀,显得文质彬彬,让人感觉传统、自然、亲近。楷体的风格接近于手写,适用于文化性说明文字。
4.隶书类字体的应用
隶书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书法字体,字形略扁近乎于方,整篇看来具有流动性,笔画生动,造型优美。隶书字体看起来像是用毛笔写成,宽扁的字形让文字显得庄重大气,但隶书笔画太粗,在显示大量文字的时候会让阅读变得吃力,而且隶书虽然很有古典韵味,但也显得很陈旧,没有现代感。隶书在PPT中并不常用。
1.以彩色(单色)或纹理为背景的字幕
以单色、多色色块或各种纹理作为底色,在其上面呈现文字时,具有阅读清晰和美观大方的视觉效果。此时要注意文字颜色与背景不能过于相近,否则难以辨别阅读。
2.异色轮廓字幕
当使用活动画面(视频)作为背景时,可以使用异色轮廓效果,使字母与背景隔离,以期达到文字清晰、视觉醒目的效果。
3.以图片为背景的字幕
使用符合一定内容要求的图片作为背景的字幕时,要配以与背景图片色调和字体一致的文字,以达到图文统一、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4.特技字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字幕软件的特技功能越来越丰富,可以生成种类繁多的特技字幕,如推出式、拉入拉出式、飞跃式等,还可以制作成二维或三维字幕,十分适用于片头制作、广告设计等场合。
文字作为屏幕布局中视觉元素的一部分,放在何处、选用何种字体、以何种颜色以及何种方式显示都是颇需斟酌的事情。有主有从、完整和谐、生动清晰、符合规律是文字设计的重要原则。
1.文字作为画面的主体
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分成两大类:标题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通常,画面上的文字一般由文字和背景两个部分构成,当背景图形充当文字的陪衬、文字是画面的主体部分时,文字应设计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位置上,同时调动大小、形状、对比、色调等造型因素进行突出和美化。此时,这个视觉中心并非是屏幕的几何中心,应当是在屏幕中央靠左(或靠右、靠上、靠下)1/3 处。这样处理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便于减轻视觉疲劳,刺激大脑兴奋,醒目而完美,如图1-5所示。
2.文字作为画面的陪体
当用文字说明图形时,文字便处于与图形对等的地位,甚至退居陪衬地位,即作为画面陪体部分时,文字应设计为画面的陪体,不争不抢,和谐自然,以“面”或“线”的形式将文字安排在主画面的一侧或一角,使观者的视线首先集中在画面上,然后自然移向文字,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如图1-6所示。
3.文字采用多种字体
采用不同字体和不同风格来修饰文字时,可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研究证明,混合字体文章的阅读速度快于文字风格统一的文章,这是由于混合字体的文字更易识别外形,从而易于辨认。提示信息、菜单、按钮等上的文字可采用混合字体,这是为了与邻近同类元素形成对比。
4.文字用作辅助信息
除了形式上的要求外,对于用作提示辅助信息的文字还要有文字语义方面的要求。首先,不要使用过于专业的行业词语或术语。其次,避免使用缩写、简写方式或使用负面词语,可使用简单动词。通过这些方法保证屏幕上的辅助信息易于理解,避免歧义和令人费解。
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变化,甚至可以代表不同的思想感情。尽管计算机中提供的字体不能像书法家的作品那样以形传神、潇洒自如、千变万化,但几十种风格各异的常用字体足以满足设计者的各种需求。由于不同的字体风格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所以,字体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内容和读者对象决定的。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不同的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字体。
1.标题与内容字幕的选择
汉字有正常体、粗体、斜体的选择,一般使用正常体。标题、需重点介绍的地方可用粗体。图上河流注名可用斜体。衬底图案杂乱时,应当用粗体且稍大一些。
对于标题字幕,即片头、片尾字幕,为了增强其艺术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可以采用草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味浓的字体。而对于内容字幕则应以易认为标准,采用较正规的字体,如宋体、黑体等,这时字幕的意义在于体现教学内容,传授知识。还要注意标题文字与内容文字应采用统一的字体与颜色。另外,字体的大小也不容忽视,它影响着画面的均衡:若太大,容易破坏画面的和谐美;若太小,则看不清楚,容易使学生疲劳烦躁。
2.字幕呈现方式的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字幕呈现的特技功能越来越丰富,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字幕的呈现方式应根据教材的种类、内容和字幕出现的位置等来选择、确定。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字幕是对画面的补充、说明和概括,是面向学生的,不能一闪而过,要给学生以消化理解的时间。因此,内容字幕的呈现方式多采用切入、切出式。片头字幕和一些次要内容的字幕多采用推出式,条片字幕多用来表现歌词、诗歌、对白等。
为提高演示效果,字幕还可采用自定义动画等呈现方式。对于一屏文字资料,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显示较多文字时,可采用滚动文本窗技术,突出文字效果。
在多媒体课件中,汉字媒体的使用不仅需要恰当地选用字体,其文字的大小、位置的安排以及布局都要做到合情合理。如不能符合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和艺术审美要求,便不能成为较完美的课件。
1.文字用作标题
文字的大小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常遇到的问题。通常标题文字要大于正文,不过最多不要超过后者的两倍,因为比例太悬殊时有失和谐,看着不舒服。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关系也一样(主标题字太少而副标题内容太多者除外),副标题文字的大小一般介于主标题和正文之间,如图1-7所示。
标题只有两三个字时,最大高度是屏幕的1/3左右,只有一个字时,也不能超过屏幕高度的1/2,如图1-8所示;否则,就要发生涨满现象(特殊情况除外)。
当然,不论是标题还是正文,字也不能过小,以防影响观看。通常上下可以控制在8~12行之间(字最小)。通常大标题至少选用36号黑体,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可选用32号和28号字,如果需要更清晰些,可以进行加粗处理。
2.文字用作正文
在制作 PPT 课件时,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型,如图1-9所示。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标题一般用44号或40号;正文用32号,一般不要小于24号。不要将文字填充得太满,底部应留白。一行字数以20~25个为好,尽量不超过7行,最多为10行。要合理设定字间距和行间距,留出适当的空隙。成段文字的行间距不应小于字高的0.5 倍,正文的每一段文字首行应当缩进(英文段落首行不缩进)。每行字数少于 12 时可缩进1个字,否则应缩进2个字。文字版式要符合规范和人们的浏览习惯,定理、定义、公式、上下角标等必须表达准确,要符合相关标准。
3.文字的颜色设计
文字颜色的作用在于使观者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文字在每一个界面中正是通过自身的大小、形状、色相、明暗及纯度的变化,不断给观者以新鲜、跳跃、运动的感觉,使其观看过程更加明快轻松。
文字的颜色也要认真设计,不同内容的文字颜色应设计为不同。例如,淡色、暖色文字给人以扩张感,有跃出画面、呼之欲出的感觉;深色、冷色文字给人以收缩感,有后退、显现深远的感觉。文字的颜色要根据主画面的颜色来选择。主画面为亮色、艳色时,文字应以冷色、暗色为主;主画面深沉凝重时,文字则应以白色、浅色为主。在以图表、文字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文字一般应选择前冲颜色,背景则应选取后退颜色。例如,背景以蓝、绿为基调,文字以黄、红为主;背景以灰为基调,文字以白色为主,等等。
标题字体的颜色要和文本字体区别开来,同一级别的标题要用相同字体、颜色和大小。一个句子内尽量用一种颜色,如果用两种颜色,要在整个课件内统一使用。文字颜色一般使用3种字体颜色,与背景形成对比,要求搭配醒目、和谐。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字体的颜色选择和背景颜色息息相关,搭配要求醒目、易读,避免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文字颜色与背景色要形成强烈反差,才能使字迹清晰显示。一般文字应选用暖色调或亮度高的颜色,背景选用冷色调或亮度较低的颜色。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颜色搭配方案:
文字颜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背景颜色 黑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黑色 红色
通常,使用较多的文字与颜色的搭配关系是:深蓝背景白色字,白色背景黑色字,淡蓝背景黑色字,黑色背景白色字,深绿背景白色字,粉红背景黑色字,粉绿背景黑色字,淡黄背景黑色字,深红背景白色字。
4.文字的布局设计
布局也称章法,是包括字距、行距、天地、侧边和排列方式在内的总的布局。正文的字距一般随计算机本身默认的字距。标题字少时,可以加空格以拉开一些,但字距不能大于题目两头至外框间的距离,不然就会造成题目布局松散。行距要大于字距,一般在字高的1/2至2/3之间时比较合适。
文字的行距和大小非常重要。以 PPT 课件宋体文字为例,为了达到清晰的辨读效果,而又不导致粗野的夸张,用 Word 编辑文档时,标题文字适合选择 32~44 号字并加粗,正文选择20~28号字并加粗,行距在1.2左右。
标题和正文之间保持一行至一行半字的距离即可。两侧边宽度应该相等,最窄不少于两字宽度(行数少于10的除外)。天地宽度可比侧边略大一些,最窄等同于侧边。标题通常不占满行(超过正文宽度的3/4时就要变成两行),所以天边宽度为标题字高的1~2倍即可实现天宽一些的目的,如图1-10所示。
屏幕上只有单行标题时,其位置高度通常在黄金分割线上(上1/3至2/3交界处)或在上1/2 区域内,这要视字的大小和是否题写人的名字而定,甚至还要根据有关内容或底图来确定,一般不写在中心线以下。注释类汉字(如所唱歌词或所演讲话语)属于陪体,则非放在下面不可,一般距下沿一字高左右。
在同一幅画面上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的字体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和构图要求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获得最佳视觉效果。例如,主标题和副标题在位置、大小、字体及颜色上都应当有所变化、有所呼应,既要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对比效果,又给人以恰当的节奏韵律,如图1-11所示。
在版面设计中,选用 3~4 种字体为版面最佳视觉效果。有时只需将有限的字体加粗,变换字体颜色,调整行距的宽窄,或变化字号的大小就可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字体种数使用越多,整体效果越差。
多媒体课件离不开文字的展现,文字有信息负载量大、信息传达快捷准确的优势,适合教学的反复使用和修改。文字设计更是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总结,就可掌握文字设计的基本要领,设计出更多和更好的多媒体课件。
1.文字在画面中的位置
文字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带给学习者不同的感受。标题性文字放在画面的上部或中上部时,给人以平衡的感觉;放在画面的下方时,会产生稳定的效果;如果放在画面的顶端,则会显得比较醒目。
2.文字在画面中的层次
为突出重点,美化版面,标题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在画面中应该以不同的层次来表达,这样既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又能够呈现不同的重点。标题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可以选择一样的字体,以大小的差异来区别,以不同的颜色来强调。如果有特殊的需求,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来进行区分。
3.文字在课件中的可阅读性
课件中的文字要力求精练,教材上的大段文字阐述不必在课件中重复出现,即使出现也要尽量浓缩,以浅显、精练的文字归纳出要点。在课件中可多次重复目录页,每讲完一个大问题,可重复播放目录页,使思想不集中的学习者也能追上课程的思路。
课件中的说明性文字,主要表达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应使用通俗规范、清晰易辨的宋体、等线体、楷体等,给受众以严肃、端庄、挺拔、宁静的感觉。尤其在同一幅画面中,必须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使用种类繁杂、色彩斑驳的字体,以免冲击视觉,影响学习者对核心内容的注意力。
4.文字在课件中的合理空间
文字在画面中的安排要考虑到全局的因素,不能有视觉上的冲突,例如与图片的比例关系、与背景的对比关系、与颜色的搭配关系等。合理安排好文字和图形之间的交叉错合,既不要影响图形的观看,也不能影响文字的阅览。
5.文字在课件中的视觉美感
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文字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在进行说明性文字的编排中,文字的行距应大于字距,这样可以使学习者的视线保持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进行阅读。
不同类别文字的空间要作适当的集中,可以利用空白加以区分。为了突出不同部分字体的形态特征,要留有适当的空白,分类集中。在有图片的画面中,文字的组合应相对集中。如果是以图片作为主体要素时,文字应该紧凑地排列在适当的位置上,不可变化分散,以免因主题不明而造成视线的流动。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声音媒体来塑造出相应的时空结构,构建画外空间,形象、生动、鲜明、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传达教学信息,同时可以更好地表达细节、情绪、情感、节奏、韵律等。声音在多媒体语言体系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不应只被看作视觉语言的点缀、补充,应切实发挥声音语言独特的表述能力,尤其是声音营造画外空间、塑造无形角色方面的能力,从而与视觉语言一起来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
课件中的声音由语言、音效和音乐3种形态构成。
语言是指课件中以角色语音方式出现的声音(不包括声乐)。语言也是课件中最重要的听觉语言形式,它的逻辑性强,能够系统和完整地表达概念、理论和细节,不仅可以直接传达语言信息,而且可以与视觉元素以及其他听觉元素相互结合,更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调节节奏和韵律,渲染情绪和气氛,拓展画面空间。制作课件时,可根据语言的语气、语调、音色、力度、节奏等来刻画出发声角色的情绪、性格和力度,使塑造的形象和反映的内容更加真实。通过语言可以整合画面内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采用第三人称的语言时,通常声音塑造的是画面内容的解说者形象,客观真实地表述学习内容。在情景化学习中,第一人称语言塑造的画外形象还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提供实时的语音提示帮助与协作。比较而言,第一人称的语音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被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音效是指自然、社会的声响和主观情绪化声响。音效是一种有内容的信息,同时它也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在多媒体语言中,音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能使学习者通过对音效意义的理解,产生一定的空间环境的感受以及相应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声场对声音有很强的空间塑造能力,因此,不同的空间对声音的“加工”也就不一样,给人的主观听觉也不同,也就可以反映不同空间的声学特性。比如,在空旷的大厅中和小房间中走路,其声音印象就完全不同。由于声音的多谱勒效应,音效在塑造声源的运动(尤其是快速运动)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这些都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社会的声响多用于真实环境的模拟表现,例如用蛐蛐的叫声表现月夜,用敲击计算机键盘的声音表示办公环境等。而具备主观情绪色彩的声响效果经常用作交互操作中操作正误的反馈提示音,如上升音调的音效表示输入的答案正确,下降音调的音效表示输入的答案错误。适时、适度地使用音效,能够增加课件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并降低画面内容的制作难度,尤其是在学习情景的创设方面,音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指声乐和器乐形式的声音。除去以音乐为表现主题的课件,大多数音乐主要用作课件的背景音乐,通过音乐特有的感染力唤起学习者的无意注意,调节学习者的情绪状态,营造愉悦的听觉环境。音乐具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对学习认知有强烈的帮助或干扰作用。
在课件设计中,对于声音媒体的形态,可以按照下面的声音媒体选择流程图来选取,如图2-1所示。一般而言,课件中声音形态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音效、音乐。
在课件设计中,语言形态的声音适于为个别化学习提供语音导航,与动画、视频配合示范讲解抽象内容,以语言方式设立教学情境,提供语音反馈、歌唱、朗诵等示范,概括、总结、归纳教学内容;音效形态的声音可以增强交互操作的结果反馈的趣味性,营造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音乐则适于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进行音乐示范与音乐欣赏。如果前面列举的情形都不需要,则可以不使用声音媒体。声音在课件中并不是必须使用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当中,不审慎地加入声音媒体,往往会干扰正常的认知活动,设计中要避免为取得声音效果而不考虑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声音媒体的做法。
语音在课件中发挥讲解、归纳、总结等重要作用,在课件制作中经常会涉及语音录制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话筒(又称传声器)、声卡及相关录音软件,利用计算机的数字音频处理能力,展开基于计算机的数字语音录制工作。
1.录音硬件
录制语音需要计算机连接话筒拾取外部声音,只要将话筒连接到计算机声卡的MIC IN(话筒输入)接口就可完成这个连接。条件允许时,可在话筒与声卡之间接入小型调音台,以调整话筒输入的电平及频率均衡。
一般的笔记本电脑都内置了话筒,利用它就可完成录音工作,只是机器自身的运行噪声会同时被录制下来。想要取得良好的录音效果,外置的话筒是最好的选择,你可以使用带有话筒的耳机(见图2-2)来完成这项工作。红色插头为话筒连接端,绿色插头为耳机连接端,将红色的话筒插头插入笔记本电脑的话筒输入接口(红色),就可以准备录音了,如图2-3所示。
2.录音软件
音频编辑软件一般都包含了声音录制功能,可以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完成录音工作。PC平台上的音频编辑软件种类较多,有SoundForge、Audition等,其中Audition软件的前身为广泛使用的音频编辑软件CoolEditPro,其功能强大而又易于使用,如图2-4所示。
与 Audition 这种专业的音频编辑软件比较而言,更为简易、小巧的录音软件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内置的录音机软件,下面以录音机软件为例介绍语音录制方法。
3.语言录制方法
双击 Windows XP 托盘区的喇叭(又称扬声器)图标,将弹出“主音量”控制面板,如图2-5所示。
在弹出的“主音量”控制面板上单击“选项”菜单下的“属性”命令,将弹出“属性”面板,如图2-6所示。
在“属性”面板上选择“录音”选项,勾选下方的“麦克风(即话筒)音量”选项,使话筒输入成为音频录制源,如图2-7所示。
单击“确定”按钮关闭属性面板,在“录音音量”控制面板上向上推动音量滑块,增大音频录制电平,确保良好的声音信噪比,如图2-8所示。
依次选择“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命令,出现录音机软件界面,如图2-9所示。
在“录音机”面板上单击红色的录制按钮,开始录制声音,你可以对着话筒发声了。结束录制时,单击按钮。对于录制好的声音,你可以在录音机程序中回放。
声音录制好后,声音数据是保存在内存中的,这时选择菜单命令“另存为”,将声音数据保存为WAV格式的声音文件,如图2-10所示。
在“另存为”面板上输入文件名,保存类型为*.wav,如图2-11所示。
单击“更改”按钮,设置保存文件的声音质量和编码格式。对于一般的课件语音录制而言,在“名称”下拉列表中选择“收音质量”即可(见图2-12),这样可以获得较小的声音文件数据。单击“确定”按钮,关闭声音选定面板。
在“另存为”面板上,单击“保存”按钮,保存声音文件,如图2-13所示。你就得到了保存下来的语音文件,可以准备将其插入到课件页面里了。
4.语言的基本编辑
(1)音量调整
工作中,经常需要调整数字声音文件的音量、长度等基本属性,以及在不同声音文件格式之间进行转换处理,这些调整操作均可利用数字音频编辑软件来完成。下面以数字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为例,介绍数字音频文件的音量调整方法。
① 运行Audition软件。
② 单击“File”(文件)菜单下的“Open”(打开)命令打开欲调整的声音文件,声音文件波形显示在主视窗之中。
③ 在主视窗中,使用鼠标左键划选要调整音量部分的声音波形,划中部分以反亮方式显示,如图2-14所示。
④ 单击“Effects”(效果)菜单下的“Amplitude and compression”(放大与压缩)组中的“Amplify and fade”(放大与衰减),在面板上拖动左右声道音量滑块改变音量,0dB为原始音量,大于 0dB 为提升音量,小于 0dB 为衰减音量,如图2-15所示。设置完毕,单击“OK”按钮,执行音量调整。
⑤ 最后单击“File”菜单下的“Save”(保存)命令,保存音量调整结果。
(2)长度修剪
长度修剪是指选取声音文件中指定长度的内容并予以保留。利用 Audition 可以完成任意开始、结束点之间的文件修剪工作。
① 单击“File”(文件)菜单下的“Open”(打开)命令,打开声音文件,文件波形显示在主视窗之中。
② 在主视窗中,使用鼠标左键划选要保留部分的声音波形,划中部分声音波形以反亮方式显示,如图2-14所示。
③ 单击“Edit”(编辑)菜单下的“Trim”(修剪)命令,即可将起止点之外的声音内容去除,只保留下反亮显示的部分,如图2-16所示。
④ 单击“File”菜单下的“Save”命令,保存修剪结果。
语言应用在课件中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配合文本的语言
在课件页面中与文本配合的语音的运用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① 解说课件页面的全部文字。使用第三人称解说课件页面上的全部文字,以视觉和听觉的重复刺激强化教学信息的传递。
② 解说课件页面的重点文字。通过解说词的形式解说大段文字的教学内容中的要点或重点,这样有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画面上文字的核心重点,言简意赅。这种方式是一般课件设计中经常使用的解说方式。
③ 对关键字词进行展开性的详细说明。课件页面中只出现关键词或提示语句时,可以利用解说词对其进行展开性的详细说明,将教学内容的要点或难点讲解清楚。
采用第三人称的语言时,通常声音塑造的是画面内容的解说者形象,客观真实地表述学习内容。在情境化学习中,第一人称语言塑造的画外形象还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提供实时的语音提示帮助与协作。比较而言,第一人称的语音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被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2.配合交互热区的语言
在课件中,通常会在图形的关键部位设置热区,当鼠标移到(或单击)该热区时,画面上便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相应的解说词和音效,目的在于提高交互设计的人性化。
3.配合操作的语言
这种形式是指用解说词配合实际的操作或练习,声画同步地讲解操作步骤与细节,例如计算机的组装、实验的操作等。通常此类解说是包含在视频媒体内部的。
1.解说词的编写要做到为看而写和为听而写
解说词不能只是简单地解释和说明画面,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词要做到为看而写:一是要做到语言要具体,即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二是语言要形象,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学习内容的重要方法;三是语言要贴切,不要过多地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要求在表达上能够巧妙合理地体现画面未展现的内容。
2.语调高低适中
语调要与教学对象和画面内容相适应。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语调都有不同的要求,尤其对于文学作品还要有朗诵的基础。语音应当清晰流畅,根据表述内容,抑扬顿挫、自然变化。强弱起伏变化过于平缓的语言,会使学习者听觉麻痹,甚至进入“休眠”状态;变化过大的语言,其声音包络线呈大振幅的波浪状变化,听觉感知上会产生抖动感和漂移感,这种感觉不利于学习者的情绪稳定。过高频率的语调有强烈的穿透感和尖锐感,会严重干扰认知;过低频率的语调低沉而暗淡,会使学习者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3.语速快慢适中
语言发声应使用适中的语速,速度控制在每秒钟 3~4个字。一般情况下,人耳的辨析率是每分钟 240~250 字,超过这个速度时,学习者辨析起来就会有一定困难。考虑到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对于初次接触的教学内容而言,课件语言语速不应高于每秒 3个字。过高的语速会使听觉注意变得困难,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强迫感;而过低的语速则会导致迟滞感和厌烦感。
4.用标准普通话录制解说
课件语言应当使用标准普通话。由于条件限制,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亲自录制教学软件的语言部分,有些语言中包含了方言发声成分。辨析方言内容需要消耗一般学习者的听觉认知资源,将降低听觉认知效率。条件具备的话,建议交替使用男女声解说,避免单一解说的单调性,以维持学习者注意力。
5.解说使用简短的语句
课件语言应使用简短的口语化句型,避免使用长句式引发的认知困难。你需要将原始的书面语长句式分解为更容易理解的口语化短句。如长句“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应当转换为短句式的“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
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音效并不需要通过自己录制来获得,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丰富的音效资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满足在课件中插入声音文件的需要,应当下载 WAVE 或MP3格式的声音文件来使用,其他格式的文件无法插入到PPT之中。
课件中的音效要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发声的效果还要根据画面内容的要求来选择,并且要与其配合默契。
1.配合视频、动画内容
多媒体画面中用视频图像媒体和动画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时,为了增强艺术效果,需要同步播放相应的效果声,以塑造、烘托视频和动画的场景氛围。如讲解相机快门工作原理时,可使用相机快门的音效配合动画之中快门机构的闭合动作,模拟实物展示,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再如表现心脏病人病情加剧时,使用放大的心脏跳动音效来突出表现病情的严重性。
2.配合操作内容,突出操作重点
在操作与练习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与难点,往往需要放大呈现客观世界中的某些声音效果,以保证出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3.配合交互,提供声音反馈
对于为画面中热区设置的一些按钮或菜单,当用鼠标单击它们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态、色彩、影调的局部变化,产生按钮或菜单弹动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从音效素材库中选择一种模拟按钮被按下的声音予以配合。
课件中的音效一般时长较短,刺激强烈,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或主观情绪性,很小的音量就可使学习者注意到。实践中,音效的内容、音调与响度需要为认知服务,不可为了追求片面效果而滥用。音效在课件中使用时要符合下列规范。
① 音效的使用要依据课件表现内容的需要来确定。不是所有的画面都需要音效,音效的使用要依据课件表现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如在讲解汽油机工作原理时,汽油机运行的机械声响就不必出现,此时出现音效将干扰对解说词的辨析。
② 不随意使用无关的音效。课件设计中应当选用与课件内容和页面风格相关的音效声,不随意使用无关的音效。如某些课件为了获得一种花哨的呈现效果,使用 PPT 软件内置的急刹车声和摔碎玻璃声来配合文字的出现,音效使用与课件内容毫无关系,课件在听觉上极度干扰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这样的音效就没有任何使用的必要。
③ 配合交互的音效要短小精悍。课件中配合交互的音效时长在 5 秒内为宜,过长的音效将会影响课件的执行效率。在具有较多交互设计的课件中,学习者通过按键或热区进行交互操作,致使画面呈现时间和重复呈现次数随意性很大,课件页面音效过长,将难以保证配合画面的音效的完整性。
④ 页面切换不可频繁地使用音效,以免引发认知干扰。某些课件在每个页面转换时加入刺耳的音效,当页面间反复跳转时学习者的烦躁情绪会逐渐积累。在不同页面之间,音效方面需要考虑页面跳转时的连接顺畅性问题,包括声音的连贯性问题和响度的一致性问题等。
⑤ 要控制好音效的响度,防止音效响度过高而干扰认知。一般而言,课件中语言和音乐的呈现时间较长,音效呈现时间较短。很短的音效在瞬间播放后又归于寂静,听觉感受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幅度较大,对学习者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音效响度不宜过高,较小响度的音效就可使学习者注意。
⑥ 安排好多个音效之间的呈现关系。当课件页面中有多个音效时,要安排好它们出现时的先后顺序,并在音效时间上有效控制,尤其要避免多个音效之间的重叠呈现。如用鼠标单击一个新按钮时,上一个按钮的音效应立即结束,以防止音效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课件中适度地使用音乐,可以使学习者感到轻松愉快,有效地消除大脑因学习而产生的疲劳,保持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音乐的掩蔽效应能够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其他信息干扰,有利于学习者集中学习的注意力。适宜的音乐还能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数字音乐素材,如可从CD、VCD、DVD等中提取获得。
1.提取CD音频
CD、VCD、DVD 中含有大量数字音频资源,其内容丰富,而且音质优异,因而成为数字音频内容的重要来源。工作中经常需要将 CD、VCD、DVD 中的某段声音提取出来,保存为相关格式的音频文件,完成这种工作需要借助相应的音频工具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软件,它可以用来查找和播放计算机上的数字媒体文件,播放 CD、DVD 以及来自 Internet的数字媒体内容。此外,还可以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将音频CD中的曲目翻录(或复制)到计算机中,翻录的曲目就成为计算机中的数字音频文件了。
① 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程序组中的Windows Media Player程序。
② 将CD放入驱动器中,单击Windows Media Player的 按钮,界面将显示CD光盘的曲目列表,如图2-17所示。
③ 单击翻录按钮下的更多选项命令,在选项面板上设定翻录音乐的保存位置,选择翻录格式为MP3,设定音频质量为最佳质量,如图2-18所示。
④ 勾选欲翻录 CD 光盘曲目,单击开始翻录按钮,软件将所选曲目翻录为指定格式的声音文件并保存。
2.提取VCD、DVD音频
提取VCD、DVD音频的工具软件有多种,AVI MPEG WMV RM to MP3 Converter便是其中之一。该软件是一个音频转换工具,可将 AVI、MPEG、RM/RMVB、WMV/ASF、MOV格式的视频文件中的声音转换为MP3、WAV、WMA、OGG等音频格式。
提取VCD、DVD音频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 运行AVI MPEG WMV RM to MP3 Converter软件。
② 单击软件界面上 按钮,选择VCD、DVD光盘中的视频文件。VCD光盘中视频文件的后缀为*.dat,DVD 光盘中视频文件的后缀为*.vod。视频文件将在软件播放窗口中打开并自动播放。
③ 将播放滑块定位到提取片段的开始位置,单击 按钮,设定提取开始点;将播放滑块定位到提取片段的结束位置,单击 按钮,设定提取结束点。
④ 在右侧的设置区域设置提取音频格式为MP3,如图2-19所示。
⑤ 单击软件界面上方的按钮,在设置面板上单击“常规”标签,在输出目录位置选择“自定义”后,设定声音文件保存路径,单击“确定”按钮,如图2-20所示。
⑥ 单击软件界面上方的按钮,开始声音文件的提取,声音文件将以 MP3 格式保存在指定目录下。课件之中的MP3文件的比特率在56~256kbit/s之间较为适宜。在确保音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声音文件的大小。语音类 MP3 文件可选用 56kbit/s的比特率,音乐、音效类MP3文件可选用128kbit/s的比特率。
3.互联网音乐的搜索与下载
对于视听类课件而言,音乐是重要的声音媒体形式,音乐与画面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找到互联网上的数字音乐内容。就互联网数字音乐文件搜索而言,通过百度搜索到的音乐资源比较丰富。这里以百度为例,介绍音乐内容的搜索方法。
① 登录百度MP3搜索页面(http://mp3.baidu.com/),如图2-21所示。
② 输入搜索关键字“背景音乐”。
③ 选择搜索声音文件格式,百度将声音划分为 MP3、WMA、RM 等格式,也可选择“全部声音”。
④ 单击【百度一下】按钮开始搜索,如图2-22所示。
⑤ 搜索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出来。在搜索结果列表中,单击“试听”链接,系统弹出该声音的试听窗口,可使用其中的播放控制按钮试听声音,如图2-23所示。
音乐文件的编辑处理同样可以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如Audition)来完成,常见的操作有音乐片段的截取、音量的调整、音色均衡等,具体操作方法参阅上节语言的编辑操作部分。这里重点讲一下音乐文件的开始、结束(首尾)以及转换部位的淡入淡出处理。
1.音频首尾的淡变处理
在 Audition 软件主视窗中,在音频开始位置使用鼠标左键向右拖拽淡变图标(图2-24中圆圈标注位置),音频文件将按照包络线产生渐强变化;在结尾部分,使用鼠标左键向左拖拽淡变图标,音频文件将按照包络线产生渐弱变化。
2.多首音乐转换部位的淡变处理
① 单击工具栏上的 按钮,将 Audition 软件切换到多轨编辑模式,如图2-25所示。
② 使用“文件”菜单下的“导入”命令导入需要作淡变处理的两段音乐,如图2-26所示。
③ 使用鼠标左键将第一段音乐的图标拖拽到右侧的声音轨道上,如图2-27所示。
④ 使用鼠标左键将第二段音乐的图标拖拽到右侧的同一条声音轨道上,放置在第一段音乐之后,如图2-28所示。
⑤ 按下鼠标右键拖拽第二段音乐,将其与第一段音乐重叠,两段音乐间将自动进行淡变处理,重叠区域的长短表示音乐转换的急缓,如图2-29所示。
⑥ 单击“编辑”菜单下“混缩到新文件”命令中的“会话中的主控输出”,将上面作淡变处理的两段音乐混缩为一个音频文件,最后保存该文件,如图2-30所示。
在课件中,音乐声(背景音乐)既可以作为陪衬,用以烘托解说词和画面,也可以用于延伸解说词或文本内容的意境。除此之外,音乐声还可以营造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气氛。
音乐最擅长的是烘托气氛和抒发感情,但是也可用来描述和表现客观事物和教学内容。在课件中运用音乐来表现教学内容时,通常是借助于文字和图像的配合,并且是通过学习者的联想来实现的。
在课件中,知识点的概述往往是通过一个完整过程的一组画面来实现的。同样,音乐声也是采用一首或几首主题音乐(内容相对完整的一段旋律)来陪衬该组画面的。因此,可以为背景音乐准备一定数量的主题音乐,用以象征某个主题或某个知识点。由于音乐是一门艺术的语言,所以运用音乐不仅要满足悦耳动听的艺术感受,更重要的是还要深入领会其所表现的内容。
课件中的背景音乐通常采用器乐曲,虽然不像声乐曲那样可以用概念明确的歌词辅助理解其内容,但仍然可以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内容。音乐是由一些基本的音乐语言元素按照听觉艺术规律组成的,这些元素包括旋律、节奏、音色、力度、音区、和声、复调和调式等。听觉艺术规律则是根据人的审美观点来处理一些听觉要素,例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规律等。
1.用于片头或片尾
用于片头时,一般为衬托课件的名称,可选择与该课件内容统一的主题音乐,要有力度和新鲜感。用于片尾时,一般为介绍课件的制作人员或制作单位,由于可以预测其播放时间,可以选择与播放长度相当的音乐,其节奏要与画面变动速度同步。
2.用于教学内容
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应有一首与之适配的主题旋律,既要不同章(节)的基调有所不同,又要各章(节)的旋律彼此协调,形成统一的音乐曲式。
3.用于文本解说
在有文本说明和解说的画面中,可以用背景音乐进行配合,这时的音乐应起到延伸解说词或文本内容意境的作用。
4.用于演示图片
在演示图片的画面中,可以用背景音乐进行配合,这时的音乐应起到延伸图片意境的作用。
5.用于交互功能
在出现交互功能的画面,例如主菜单或子菜单时,画面会时常跳转、返回,为了保证背景音乐的完整性,不至于由于互动操作而使其“支离破碎”,可以缩短主题音乐的长度,采用循环播放方式,也可增加“静音”按钮,将背景音乐关掉。
与影视音乐强烈的情绪烘托作用不同,一般的课件音乐(这里主要指课件背景音乐)强调在听觉上为学习者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因此课件中的音乐不能按照影视制作的表现方法来选取,应当围绕有效促进认知的目的来选取音乐。在教学演示型课件中(音乐教学类课件除外),教师一般用自身的语言来讲解、阐释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听觉注意力一般集中于教师,因而这类课件中一般不需要加入音乐,以防干扰教师的语音讲解;在自主学习型课件中,可以适当加入音乐,通过音乐特有的感染力唤起学习者的注意,调节学习者的情绪状态,为学习者营造愉悦的听觉环境。
在课件中使用的音乐应符合以下规范。
1.音乐曲目选择要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认知
课件是以教学为目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所以课件中的音乐要为教学服务,要在合理的教学分析基础上选取与教学内容的“情绪”相吻合的音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般而言,响度适中、音调柔和、音色甜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适宜用作多媒体作品的背景音乐。不宜使用响度过大、节奏感过强的音乐(如舞曲、摇滚乐)及人们非常熟悉的和情绪化的音乐,含有歌词的歌曲也应避免使用,以免引发听觉有意注意,从而导致音乐对有用信息的屏蔽,影响学习效果。具体而言,应考虑音乐的节奏、音高和响度等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分钟60~70拍的音乐能诱发与增强学习者大脑中的α波,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学习状态,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方面可以参考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推荐的一些巴洛克音乐曲目,有选择地用作多媒体作品的背景音乐。
一般而言,课件的音乐宜选用由音调适中的乐器演奏的,发声频率过高的唢呐、喇叭等不适用于课件主体部分的配乐,它们会使学习者烦躁。而低频成分过多的乐器,如大提琴,音色沉闷、暗淡,同样不适用于课件背景音乐。
2.课件音乐音量适中
在课件中,要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响度关系,一般而言,音乐音量要低于语言音量。音乐音量设定不当也将严重干扰认知。喧闹的音乐使学习者情绪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于学习内容。在课件中,如果背景音乐的响度过高,则该音乐将掩蔽语言,使传递教学信息的语言变得难以被识别,学习者的认知受到干扰。对于大多数课件而言,教学信息主要通过语音和音效来传达(音乐类课件除外),在这类课件的总体声音构成中,其各组成部分的响度顺序依次为语言、音效和音乐。按照这个比例标准混合声音,可以保证有用教学听觉信息的可辨认性。
3.课件中设置独立的音乐控制开关
在课件中使用音乐时,需要在页面中设置独立的音乐控制开关。音乐开关要确保在任意页面和时间都可调用,且控制灵活,以方便教师和学习者控制音乐的播放。其他媒体文件的显示、课件的继续运行,不应受制于音乐文件,不应出现等候音乐播放完毕才可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情形。
4.课件音乐采用统一的风格
在课件中采用的音乐风格需要统一,不可使用不同风格的多段音乐组合。实践中常见某些课件在不同的页面使用内容、情绪完全不同的音乐,在不同页面之间跳转时,生硬的音乐切换会对学习者产生十分强烈的听觉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情绪。
5.注意音乐的首尾及转换部位的淡变处理
为避免音乐的突然出现和消失引发听觉突兀感,课件中音乐的首尾部分应作渐强减弱处理。对于从完整乐曲中截取的音乐片段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多首音乐间转换时也要作平滑的淡变处理,避免出现生硬的切换效果。
在课件中使用声音媒体能够形象、生动、鲜明、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传达教学信息,同时可以更好地表达细节、情绪、情感、节奏、韵律等,课件设计者应切实发挥声音语言独特的表述能力。在实际课件制作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表意的需要,选择语言、音乐、音效 3 种声音类型或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表现优势。运用声音媒体时,应当遵守各自的运用规范,并应重点注意语言、音效、音乐 3 种声音形态之间的整合。在同一页面内,语言、音效、音乐之间的响度、情绪、节奏等需要协调一致、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如果彼此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声音媒体的各个组成元素就会产生干扰,降低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