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做管理后的疑虑;我似乎不适合做管理?

异步社区官方博客

##怀疑:我似乎不适合做管理 有不少管理者常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管理,比如下面的这些说法。

类似这样的疑问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模式是:先设置一个所谓“好”的管理风格,然后发现自己做不到,于是很苦恼。

其实这类问题的症结很简单,即,混淆了领导力的风格和领导力的高低,把两件事混为一谈。

领导力的风格属于“手段”的范畴,而领导力的高低属于“结果”的范畴。显然,领导力的风格对于领导力的高低来说,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因而,认为某种风格的领导力一定比自己的风格领导力高,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观念。而实际上,领导力高低取决于“带团队成事”的能力,而并非由风格决定。

模仿,是人们学习新技能非常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当你尝试做管理的时候,也可能在不断模仿那些你认为“最优秀”的管理者,并希望像他们一样“成功”。榜样给了你前进的方向、动力和信心,这对成长来说是很积极的影响。但不经意间,榜样同时也左右了你的认知,误以为“只有类似榜样那样的管理者才是优秀的管理者”。所以需要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别让榜样限制住你对优秀管理者的想象力,尤其别把领导力的风格和领导力的高低画上等号。

事实上,优秀的管理者在风格上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马云、马化腾和马斯克,都能带领数万人把企业做那么大,而且都“姓马”,但是你能感受到他们的风格是如此不同。由此可见,领导力风格的差异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那么到底什么是领导力风格呢?而你又最适合哪种风格呢?

关于领导力风格,或者叫管理风格,如果你去网上搜索,会看到很多不同的视角和说法。如果要给这些不同的说法找到一个底层逻辑的话,所谓管理风格,本质就是你和团队的协作方式,也就是你和团队的“相对关系”,即你站在团队的什么位置。如果还是难以想象,你可以把带团队看作是在驾驭一辆马车,你和这几匹马如何协作,一起把车拉到目的地呢?我们不妨参照图1-3来看看。

图1-3 四类管理风格示意图

从车夫和马队的位置关系来看,管理者和团队的协作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发号施令型。

管理者和团队的关系是:管理者发号施令,全程指挥,但不会亲力亲为去操作,团队成员只要按管理者说的做好执行,不需要问为什么。就好像一位坐在马车上驾驶车辆的车夫,他不参与拉车,但是马匹的一举一动,都听命于他的指令。所以,我们常常把这种管理风格,叫作指令式管理或命令式管理。

这样的管理者带给团队的往往是很强的控制气场和压迫感,没有人情味,让人有距离感,最符合大众眼中的“领导”的脸谱。这类管理者往往重事不重人,眼睛盯着目标和结果,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关注较少。所以,通常团队执行力很强,但是梯队很难培养起来。

第二类是以身作则型。

和指令式管理者很少亲力亲为的做法相反,以身作则的管理者凡事冲在最前面,是那个站在马匹中间,和大家一起奋力拉车的人。这类管理者非常享受和团队打成一片,很像一位身先士卒的将军,战斗力很强,很受团队拥戴,所以往往团队凝聚力也很强。

他们非常在意团队成员的想法和感受,并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分担他们的工作和困难,因此我们称之为支持式管理。对于这类管理者来说,重人不重事,不过他们并不会忽视做事,只是更在意人的感受。支持人的方式倾向于直接替员工做事,而不是指导员工独立做事。

这类管理者更像一个带头大哥,员工会特别有归属感,但是这类管理者往往带不了大规模团队。

第三类是激发辅导型。

这类管理者不会亲力亲为去帮员工做事,但是会去辅导和启发员工怎么去完成工作,并且提供鼓励、支持和反馈。换句话说,他们不会去替马拉车,但是会陪着马一起赶路,同时辅导马匹把路走好,以及要往哪里走。

这有点像球场上的教练,他们不上场,但会把握比赛节奏和方向,不断给球员提供指导和反馈。所以我们把这类管理风格称为教练式管理。教练式管理者既关心员工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成长,也关心事情本身有没有很好地完成,整体的步调和节奏如何,以及最后结果的好坏,属于重人也重事。

在这类管理者团队做事,个人成长是最显著的,团队梯队也能快速完善起来。但是由于这类风格对于管理者精力消耗比较大,很难覆盖到全体成员,因此比较适用于核心梯队的培养。

第四类是无为而治型。

无为而治,似乎是很多管理者向往的境界,很多高级管理者都认为好的管理者应该是“没有我的时候,团队完全能自行运转”,第四类风格就有点这个意思。

这类管理者就好似车夫告诉马匹目的地,然后就不管马车了,只是到目的地去等着马车的到达。对应到工作中,他们往往安排好任务就“撒手不管”了,把工作完全授权给了团队成员,只是在约定的时间去检查结果是否达成,这类风格我们称之为授权式管理。就任务执行过程来看,他们是不重人也不重事的。

这类管理者对团队成员做事表现得非常放心,甚至让大家感觉有点漠不关心;对任务执行过程不关心,关心的只是他最在乎的目标和结果。在这类管理者团队中做事,对于不成熟的团队,成员就会变成野蛮生长;而对于成熟的团队,成员就会有很好的发挥空间和舞台,反而会得心应手。

综合上面所描述的四类领导力风格,简单概括如下。

1.指令式管理 :重事不重人,关注目标和结果,喜欢发号施令而不会亲力亲为。

2.支持式管理 :重人不重事,习惯带头冲锋亲力亲为,特别在意团队成员的感受,并乐于分担他们的工作。

3.教练式管理 :重人也重事,关注全局和方向,并在做事上给予教练式辅导和启发。

4.授权式管理 :不重人也不重事,关注目标和结果,不关心过程和人员发展。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用一个案例来感受一下这四类风格的差异。

三国的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有一段叫“刘备入川”:刘备在落凤坡损失军师庞统之后,就抽调荆州的诸葛亮来支援西川,这时诸葛亮就需要把守卫荆州的重担交给刘备的二弟关羽。那他将会怎么样嘱托关羽呢?

我们来看看四类不同风格的诸葛亮对关羽交代工作的方式。

所以你看,不同的风格,对于同一件事情,做法差别是很大的。那么,你会是哪种管理风格呢?你的上级和你认识的管理者,他们又偏重于哪个风格呢?

也许你会追问:“那么,到底哪种风格最好呢?本节开头几位管理者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啊。”

我想说,所谓风格,就是手段层面的东西,评价手段的优劣,我们往往用是否有效来衡量,而不是用好坏来衡量,因此,这四类风格无所谓谁好谁坏。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对这四类风格都能有很好的了解和认知,甚至是能驾驭。

当然,不同的风格,在不同的场景下,的确会有不同的适用度,我们简单列几个场景做一些说明。

当然,大部分管理者都还是以自己最拿手的风格来带团队,其他方式仅在必要时使用,如果你能驾驭多种风格,那是非常厉害的。

既然管理风格的本质就是你和团队的协作方式,是手段层面的东西,那么,不同的风格并不会妨碍你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你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管理风格,不是吗?在本书最后的章节,我们还会基于自己的风格去探讨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管理之路,所以对于风格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它、利用它、强化它,而不是摈弃它。

**本文摘自刚刚上架新书《知行 技术人的管理之路》,作者:刘建国。 **

### 【京东购买】 【当当购买】

作为一本探讨技术人如何做管理的书,本书适合所有的技术人阅读,因为技术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管理者打交道,而且很多技术人或早或晚会成为管理者;本书也适合所有的管理者阅读,因为各种场景的管理逻辑都有共通之处。事实上,本书内容已经得到很多非技术背景的创业者、产品经理、销售经理、HR、管理顾问和培训师的好评。当然,如果你兼具“技术”和“管理”这两个属性,而且恰好处于以下某个状态,本书探讨的内容会更让你感同身受:

★你是一位想做管理的“有志”工程师,却不清楚如何去努力; ★你是一位被要求带团队的架构师,却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你是一位新上任的管理者,希望快速掌握管理要领; ★你做了多年管理,希望提炼和梳理系统的管理方法论; ★你希望助力技术管理者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无论你是想做管理的技术人,还是技术团队的管理者,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口。